成本分析是利用核算及其它有关资料,对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
系统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寻找
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它是
成本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成本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成本变动的规律,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有助于进行
成本控制,正确评价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还可为制订成本计划、
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指明成本管理工作的努力方向。
类别
对全部产品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的评价,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正确评价
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提高企业和职工讲求
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第二,揭示成本升降的原因,正确地查明影响成本高低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进一步提高
企业管理水平。
第三,寻求进一步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成本分析还可以结合企业
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正确选定适应新情况的最合适的成本水平。
意义
铂略咨询Linked-F通过调研发现,有效的成本分析是企业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成功与否的基本要素。不完善的成本分析可导致单纯的
压缩成本,从而使企业丧失活力。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能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掌握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和决策的正确方向,成为企业内部决策的关键支持,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铂略咨询认为,正确的成本分析对一家公司是否盈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成本分析的不利,企业可能因为未将费用合理分摊至不同产品而导致定价失误,从而长期陷入越卖越亏的怪圈。
成本分析是根据成本资料对成本指标所进行的分析。也是铂略咨询Linked-F重点关注的企业财税难点。其包括成本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
成本的
事前分析是指在成本未形成之前所进行的
成本预测。进行事前成本分析,可使企业的
成本控制有可靠的目标。
成本的事中分析是指对正在执行的
成本计划的结果所进行的分析。事中分析主要是为了进行成本控制,防止
实际成本超过
目标成本的范围。
成本的
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实际执行的结果所作的分析。
事后分析主要是对成本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成本降低的经验,以利于下一期的成本
控制活动的开展。
任务
1、正确计算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计算产生的差异;
2、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
3、正确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4、提出进一步降低成本的措施和方案。
原则
4、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方法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
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
对比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
连锁替代法和
相关分析法等四种。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根据
实际成本指标与不同时期的指标进行对比,来揭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原因的一种方法。在对比分析中,可采取实际指标与
计划指标对比,本期实际与上期(或上年同期,历史最好水平)实际指标对比,本期实际指标与国内外同类型企业的先进指标对比等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一般地了解企业成本的升降情况及其
发展趋势,查明原因,找出差距,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在采用对比分析时,应注意本期实际指标与对比指标的
可比性,以使比较的结果更能说明问题,揭示的差异才能符合实际。若不可比,则可能使分析的结果
不准确,甚至可能得出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相反的结论。在采用对比分析法时,可采取
绝对数对比,增减差额对比或
相对数对比等多种形式。
(2)比较结构百分比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将某一综合性
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1)将要分析的某项
经济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因素的乘积。在分解时应注意经济指标的组成因素应能够反映形成该项指标差异的内在构成原因,否则,计算的结果就不准确。如材料
费用指标可分解为产品产量,
单位消耗量与单价的乘积。但它不能分解为生产该产品的天数,每天用料量与产品产量的乘积。因为这种构成方式不能全面反映
产品材料费用的构成情况。
(2)计算经济指标的
实际数与基期数(如计划数,上期数等),从而形成了两个
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的差额,即实际指标减基期指标的差额,就是所要分析的对象。各因素变动对所要分析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影响合计数,应与该分析对象相等。
(3)确定各因素的替代顺序。在确定经济指标因素的组成时,其先后顺序就是分析时的替代顺序。在确定替代顺序时,应从各个因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出发,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
经济责任。替代的顺序一般是先替代
数量指标,后替代
质量指标;先替代实物量指标,后
替代货币量指标;先替代主要指标,后替代次要指标。
(4)计算替代指标。其方法是以基期数为基础,用实际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素,逐步顺序地替换。每次用实际数替换基数指标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指标。每次替换后,实际数保留下来,有几个因素就替换几次,就可以得出几个指标。在替换时要注意替换顺序,应采取连环的方式,不能间断,否则,计算出来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就不能与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异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5)计算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其方法是将每次替代所得到的结果与这一因素替代前的结果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这一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6)将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数额相加,应与该项经济指标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即分析对象)相等。
设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的。在分析时,若是用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则计划指标与实际指标的
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N0=A0×B0×C0
分析对象为N1-N0的差额。
采用因素分析法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时,各项计划指标,实际指标及替代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计划指标 N0=A0×B0×C0-----------(1)
第一次替代
N2=A1×B0×C0-----------(2)
第二次替代N3=A1×B1×C0-----------(3)
实际指标 N1=A1×B1×C1-----------(4)
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数额按下式计算:
由于A因素变动的影响=(2)-(1)=N2-N0
由于B因素变动的影响=(3)-(2)=N3-N2
由于C因素变动的影响=(4)-(3)=N1-N3
将上述三个项目相加,即为各因素变动对指标N的影响程度,它与分析对象应相等。
根据
因素分析法的
替代原则,材料费用三个因素的替代顺序为产量,
单耗,单价。各因素变动对甲产品材料费用实际
比计划降低8 000的测定结果如下:
计划材料费用=250×48×9=108 000(元)-----(1)
第一次替代=200×48×9=86 400(元)------(2)
第二次替代=200×50×9=90 000(元)------(3)
实际材料费用=200×50×10=100 000(元)------(4)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降低8 000元的影响程度如下:
由于产量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86400-108000=-21600(元)
由于材料
单耗变动对
材料费的影响=(3)-(2)=90000-86400=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4)-(3)=100000-90000=10000(元)
三个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程度=-21600+3600+10000=-8000(元)
上述分析计算时,还可以采用另外一种简化的形式,即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实际数与基期数的差额,直接计算各个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以上述经济指标N为例,采用差额计算法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A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A0)×B0×C0
由于B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B0)×C0
由于C因素变动对指标的影响=A1×B1×(C1-C0)
〖例3〗以例2材料费用的分析资料为基础,采用差额计算法的结果如下:
由于产量增加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250)×48×9=-21600(元)
由于材料
单耗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48)×9=3600(元)
由于材料单价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00×50×(10-9)=10000(元)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的影响=-21600+3600+10000=-8000(元)
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同,但采用差额计算法显然要比第一种方法简化多了。
连锁替代法
连锁替代法也称连锁置换法、
连环替代法。它是确定引起某经济指标变动的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方法。
适用范围:在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某一指标的情况下,可应用这一方法来计算各个因素对经济指标发生变动的影响程度。
计算方法
(1)在计算某一因素对一个经济指标的影响时,假定只有这个因素在变动而其它因素不变;
(2)确定各个因素替代顺序,然后按照这一顺序替代计算;
(3)把这个指标与该因素替代前的指标相比较,确定该因素变动所造成的影响。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
利润指标与
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
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
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
规律性的联系,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
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
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常用的比率法有以下几种。
●
相关比率法 由于项目
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因而可以将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加以对比,求出比率,并以此来考察
经营成果的好坏。例如:产值和工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的关系又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都希望以最少的
工资支出完成最大的产值。因此,用产值工资率指标来考核
人工费的支出水平,就很能说明问题。
●
构成比率法 又称
比重分析法或结构对比分析法。通过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成本总量的构成情况及各
成本项目占成本总量的比重,同时也可看出量、本、利的比例关系(即
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和
降低成本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方向。
●
动态比率法 动态比率法,就是将同类指标不同时期的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以分析该项指标的发展方向和
发展速度。动态比率的计算,通常采用
基期指数和
环比指数两种方法。
术语简介
全部商品分析
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可分别按产品类别分析和按成本
项目分析。
1.按产品类别分析
按产品类别分析是指按每种产品的成本所进行的分析。在按产品类别进行分析时,应计算如下几个指标,即全部商品
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可比产品成本和
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每种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降低额=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实际成本-按实际产量计算的
计划成本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按成本项目分析是指将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全部商品产品的实际
总成本与按成本项目反映的实际产量计划总成本相比较, 计算每个成本
项目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对总成本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 该成本项目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某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率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该成本项目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100%
该成本项目按实际产量计算的计划成本
某成本项目降低额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降低额
对
总成本的影响 =该成本项目实际成本/按实际产量计算的全部商品产品计划成本×100%
可比产品分析
所谓
可比产品是指企业过去生产过并且有着完整的成本资料的产品。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可以检查企业成本降低工作的成绩,由于具有
可比性,因而,考核其降低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比产品成本分析包括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变动的原因两个方面。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所需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可比产品成本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实际
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单 实际产量按本年实际单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计划降低额 =∑产量×(单位成本-单位成本)
=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 计划产量按本年计划单
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 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
实际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计划降低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分析对象: 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
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率
各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 主要有产品单位成本,产品品种构成,产品产量等。
1.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额时, 是根据本年计划单位成本和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进行比较计算的;可比产品成本实际降低额,则是根据本年实际单位成本和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进行计算的。这样,当本年实际单位成本发生变动时,必然会引起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变动。
2.产品品种构成变动的影响
品种构成是指各种产品数量在全部产品数量总和中所占的比重,由于各种产品的实物数量不能简单相加,所以,在进行可比产品成本分析时,一般是用某产品的成本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作为产品品种构成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的产量×该产品上年(计划或实际)单位成本
某产品的品种构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每种产品产量×该产品上年(计划或实际)单位成本〗
当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时,若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不是同比例地增减,则会引起品种构成的变动。在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中,每种产品成本降低幅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还可能超支。若企业增加成本降低幅度大的产品的生产比重,或降低成本降低幅度小的产品的生产比重,则可比产品平均降低率和降低额就会比原来的提高。反之,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额就会下降。所以,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同时影响成本降低额和成本降低率。
3.产品产量变动的影响
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时,是用可比产品的计划产量,分别乘上该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和计划单位成本的差额计算的;实际完成情况则是根据可比产品实际产量分别乘上该产品上年实际单位成本与本年实际单位成本的差额计算的。从这一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当产品的品种构成和单位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的变动会引起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变动,但不影响成本降低率的变动。所以,单纯产量的变动,仅影响成本降低额,不影响成本降低率的变动。
主要产品分析
对全部商品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括分析后,还应对主要产品的单位成本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确定成本升降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产品单位成本分析一般是先将产品单位成本的实际数与计划等指标进行比较,计算其差异额和差异率,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主要成本项目产生差异的原因。
单位材料费用受材料消耗数量和材料价格两个因素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影响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耗用量变动对
单位成本的影响 =∑[(材料实际单位耗用量-材料
计划单位耗用量)×材料
计划单价]
材料价格变动对
单位成本的影响=∑[(材料实际单价-材料计划单价)×材料实际单位耗用量]
在纺织,冶金,化工等企业,
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多种原材料,这时, 需根据产品的特点,
工艺规程的要求,将各种材料按一定的比例配料投入使用。每种材料消耗量占材料总消耗量的比例,称为材料配比。在各种材料单价不同的情况下, 改变材料的配比,也会影响产品的单位成本。这时,材料项目的分析,就受材料耗用量,价格和材料配比三个因素的影响。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总量 单位产品材料 单位产品材料 计划配比的材料
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实际总耗用量- 计划总消耗量)×平均计划单价
材料配比变动对 实际配比的材 计划配比的材 单位产品材料
单位成本的影响=(料平均计划单价-料平均计划单价) × 实际总消耗量
材料价格变动对 材料实 材料计 材料实际
单位成本的影响=∑[(际单价-划单价)×单位耗用量]
计划配比的材料 ∑(各种材料计划消耗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平均计划单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计划总消耗量
实际配比的材料 ∑(各种材料实际消耗量×材料的计划单价)
平均计划单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实际总消耗量
重要性
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
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
侏儒。其实,
成本控制是一门花钱的艺术,如何将每一分钱花的恰到好处、将企业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是企业在新的商业时代共同面临的难题。在复杂多变的
经营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强成本控制来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而传统与狭义意义上的“开源节流”思想早已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成本管控管理开始走上了前台,“开源节流”更多的与
企业发展整体战略融为一体,
成本结构应与战略相配合,使成本管理与
企业目标真正实现“
无缝对接”。在那些成功的企业中,有效地
成本分析与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格兰仕集团为何可以把成本做的低到无人能及?而百安居的节俭精细化哲学又能给予管理者们什么样的启示?如何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如何让管理者全面、清晰地掌握影响
公司业绩的核心环节,全面了解公司的成本构架、盈利情况,进而把握正确的决策方向,从根本上改善企业成本状况,真正实现有效的
成本控制。
核心点
了解现代成本的构成和其不同分类
深入解析
成本管理系统的架构和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程与学员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找到自己的成本关键点
动机
企业中的现金定义是比较广泛的,主要包括
库存现金、
银行存款和
其他货币资金。企业持有一定量的现金,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动机:
交易动机
是指公司为了满足
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支付需求,而保持的现金。这是企业持有现金的主要动机。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缴纳税金、到期债务、派发
现金股利等必须要用现金支付。由于企业每天的
现金收入和支出在时间和数量上,通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因此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余额以应付频繁支出是十分必要的。
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企业为了应付
意外事件而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的需求。
投资动机
是指企业持有一定量现金以备满足某种
投机行为的现金需要。投机的动机,实际上可分为三类。如
证券市场上购买股票就是典型的投机行为。还有市场上可能出现的良好的
投资机会,如遇有廉价原材料或
其他资产供应的机会,便可用手头持有的现金大量购入。
成本组成
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持有成本
现金的
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
管理费及丧失的
再投资收益。实际上,
现金持有成本包括持有现金的
机会成本和
管理成本两部分。机会成本是公司把一定的资金投放在现金资产上所付的代价,这个代价实际上就是放弃有更高报酬率的投资机会成本。现金管理成本是对企业置存的现金资产进行管理而支付的代价,包括建立、执行、监督、考核现金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的成本、编制执行
现金预算的成本以及相应的
安全装置购买、维护成本等。
企业往往会因为持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而增加了
管理费用,同时也会丧失一定的再
投资能力。
转换成本
现金的
转换成本,是指企业用现金购入
有价证券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
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之间相互转换的成本,如
委托买卖佣金、委托
手续费、证券过户费、
实物交割手续费等。
短缺成本
现金的
短缺成本,是指在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
直接损失与
间接损失。现金的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现金的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现金持有量的减少而上升,即与现金持有量
负相关。
成本分析模式。成本分析模式是根据现金的
有关成本,分析预测其
总成本最低时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
(1)根据不同现金持有量测算并确定有关成本数值;
(2)按照不同现金持有量及其有关成本资料编制最佳现金持有量测算表;
(3)在测算表中找出总成本最低时的现金持有量,即最佳现金持有量。在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