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是多种经济权益凭证的统称,因此,广义上的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
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狭义上,也是最活跃的证券市场指的是资本证券市场、货币证券市场和商品证券市场。是
股票、
债券、
商品期货、
股票期货、期权、
利率期货等证券产品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定义
证券市场的结构是指证券市场的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量比关系。
常见最基本的证券市场的结构有以下几种:
层次结构
按证券进入市场的顺序而形成的
结构关系。可分为
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又称为“
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新证券所形成的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或“
次级市场”,是已发行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
流通转让的市场。
发行市场和
流通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是证券得以持续扩大发行的
必要条件。此外,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制约和影响着证券的
发行价格,是证券发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多层次资本市场
体现为区域分布、覆盖公司类型、上市交易制度以及监管要求的多样性。根据所服务和覆盖的上市公司类型,分为全球市场、
全国市场、
区域市场;根据上市公司规模、监管要求等差异,分为
主板市场、二板市场(
创业板或
高新企业板)等。
品种结构
交易场所结构
按交易活动是否在固定场所进行分为
有形市场和
无形市场。有形市场称为“
场内市场”,指有固定场所的证券
交易所市场。有形市场的诞生是证券市场走向集中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把无形市场称为“
场外市场”,指没有固定场所的
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内市场与场外市场之间的截然划分已经不复存在,出现了多层次的
证券市场结构。
纵向结构关系
这是一种按证券进入市场的顺序而形成的结构关系。按这种顺序关系划分,证券市场的构成可分为发行市场和交易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又称“
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发行人以筹集资金为目的,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定和发行程序,向投资者出售证券所形成的市场。证券发行市场作为一个抽象的市场,其买卖成交活动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场所。证券发行市场体现了证券由发行主体流向投资者的
市场关系。
发行者之间的竞争和投资者之间的竞争,是证券发行市场赖以形成的契机。在证券发行市场上,不仅存在着由发行主体向投资者的证券流,而且存在着由投资者向发行主体的
货币资本流。因此,证券发行市场不仅是发行主体筹措资金的市场,也是给投资者提供
投资机会的市场
证券交易市场是已发行的证券通过买卖交易实现流通转让的场所。相对于发行市场而言,证券交易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证券经过发行市场的承销后,即进入流通市场,它体现了新老投资者之间投资退出和投资进入的市场关系。因此,
证券流通市场具有两个方面的职能:其一是为证券
持有者提供需要现金时按
市场价格将证券出卖变现的场所;其二是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证券交易市场又可以分为有形的
交易所市场和无形的场外市场。
证券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发行市场是交易市场的存在基础,发行市场的
发行条件及发行方式影响着交易市场的价格及流动性。而交易市场又能促进发行市场的发展,为发行市场所发行的证券提供了变现的场所,同时交易市场的证券价格及流动性又直接影响发行市场新证券的发行规模和发行条件。
横向结构关系
这是依
有价证券的品种而形成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的构成主要有
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
基金市场以及
衍生证券市场等子市场,并且各个子市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股票市场是
股票发行和买卖交易的场所。股票市场的发行人为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筹集的资金是长期稳定、属于公司自有的资本。股票市场交易的对象是股票,股票的市场价格除了与股份公司的
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有关外,还受到其他诸如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
股票价格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债券市场是
债券发行和买卖交易的场所。债券的发行人有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公司和企业。
债券市场交易的对象是债券。债券因有固定的
票面利率和期限,其市场价格相对股票价格而言比较稳定。
基金市场是
基金证券发行和流通的市场。
封闭式基金在
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开放式基金是通过投资者向
基金管理公司申购和赎回实现流通的。
衍生证券市场是以
基础证券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其交易品种主要有
金融期货与期权、
可转换证券、
存托凭证、
认股权证等。
构成要素
简介
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参与者、证券市场交易工具和
证券交易场所等三个方面。
证券市场参与者
1.证券发行人
证券发行人是指为筹措资金而
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的政府及其机构、金融机构、公司和企业。证券发行人是证券发行的主体。证券发行是把证券向投资者销售的行为。证券发行可以由发行人直接办理,这种证券发行称之为
自办发行或
直接发行。自办发行是比较特殊的发行行为,也比较少见。20世纪末以来,由于
网络技术在发行中的应用,自办发行开始增多。证券发行一般由证券发行人委托证券公司进行又称承销,或
间接发行。按照发行风险的承担、所筹资金的划拨及
手续费高低等因素划分,承销方式有包销和代销两种,包销又可分为
全额包销和
余额包销。
证券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
资金供给者,也是
金融工具的
购买者。证券投资者类型甚多,投资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证券投资者可分为
机构投资者和
个人投资者两大类。
(1)机构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是指相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拥有资金、信息、人力等优势,能影响某个证券
价格波动的投资者,包括企业、商业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如
养老基金、
保险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的
资金来源、投资目的、
投资方向虽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具有投资的
资金量大、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注重投资的安全性、可通过有效的
资产组合以分散
投资风险、对市场影响大等特点。
(2)个人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是指从事证券投资的居民,他们是证券市场最广泛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主要投资目的是追求盈利,谋求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所以十分重视本金的安全和资产的流动性。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是指为证券的发行与交易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包括证券公司和其他
证券服务机构,通常把两者合称为
证券中介机构。
中介机构是连接证券投资者与筹资人的桥梁,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中介机构的活动。通过它们的经营服务活动,沟通了证券需求者与证券供应者之间的联系,不仅保证了各种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还起到维持证券市场秩序的作用。
(1)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是指依法设立可经营
证券业务的、
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有承销、经纪、自营、
投资咨询、
购并、受托
资产管理、基金管理等。证券公司一般分为
综合类证券公司和
经纪类证券公司。
证券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法人机构,主要包括财务顾问机构、
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会计师事务所、
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
证券信用评级机构等。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规定,证券
交易所是提供证券
集中竞价交易场所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其主要职责有:提供交易场所与设施;制定
交易规则;监管在该交易所上市的证券以及会员
交易行为的合规性、
合法性,确保中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证券业协会是证券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是社会团体法人。证券业协会的权力机构为由全体会员组成的
会员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加入证券业协会。证券行业协会应当履行协助
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组织会员执行有关法律,维护会员的
合法权益,为会员提供
信息服务,制定规则,
组织培训和开展业务交流,调解纠纷,就证券业的发展开展研究,
监督检查会员行为,以及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赋予的其他职责。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是为证券交易提供集中登记、存管与
结算业务,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按照《
证券登记结算管理办法》,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实行行业
自律管理。我国的证券登记结算结构为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5.证券监管机构
在中国,
证券监管机构是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它是国务院直属的
证券管理监督机构,依法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监管。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行业性法规的起草,负责监督有关
法律法规的执行,负责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对全国的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中介机构的行为等依法实施全面监管,维持公平而有秩序的证券市场。
交易工具
证券市场活动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或手段来实现,这就是证券交易工具,也即证券交易对象。证券交易工具主要包括:
政府债券(包括
中央政府债券和
地方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公司(企业)债券、股票、基金及金融
衍生证券等。
证券交易场所
证券交易场所包括
场内交易市场和
场外交易市场两种形式。场内交易市场是指在
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证券买卖活动,这是证券交易场所的规范组织形式;场外交易市场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买卖活动,它包括
柜台交易市场(又称
店头交易市场)、
第三市场、
第四市场等形式。
特征
证券市场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证券市场是价值直接交换的场所。有价证券是价值的直接代表,其本质上只是价值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虽然证券交易的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有价证券,但由于它们是价值的直接表现形式,所以证券市场本质上是价值的直接交换场所。
第二,证券市场是财产权利直接交换的场所。证券市场上的交易对象是作为经济权益凭证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券等有价证券,它们本身仅是一定量财产权利的代表,所以,代表着对一定数额财产的所有权或债权以及相关的
收益权。证券市场实际上是财产权利的直接交换场所。
第三,证券市场是风险直接交换的场所。有价证券既是一定收益权利的代表,同时也是一定风险的代表。有价证券的交换在转让出一定收益权的同时,也把该有价证券所特有的风险转让出去。所以,从风险的角度分析,证券市场也是风险的直接交换场所。
主要区别
证券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1.交易对象不同。一般
商品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各种具有不同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特定需要的商品。而证券市场的交易对象是作为经济权益凭证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券等有价证券。
2.交易目的不同。证券交易的目的是实现
投资收益,或筹集资金。而购买商品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某种消费的需要。
3.交易对象的价格决定不同。商品市场的价格,其实质是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取决于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证券市场的证券价格实质是利润的分割,是
预期收益的市场表现,与
市场利率的关系密切。
4.
市场风险不同。一般商品市场由于实行的是等价交换原则,价格波动较小,市场前景的
可预测性较强,因而风险较小。而证券市场的
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价格
波动性大且有
不可预测性,投资者的投资能否取得预期收益具有较大的
不确定性,所以风险较大。
功能
简介
证券市场是指证券发行的买卖的场所,其实质是资金的供给方和资金的需求方通过竞争决定证券价格的场所。证券市场是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解决资本供求矛盾和流动而产生的市场。
由其定义可知,证券市场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
融通资金
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是指证券市场为
资金需求者筹集资金的功能。
融通资金是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另一作用是为资金的供给者提供
投资对象。
一是间接融资,即通过银行贷款而获得资金;
二是
直接融资,即发行各种有价证券使
社会闲散资金汇集成为
长期资本。前者提供的
贷款期限较短,适合解决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
长期贷款数量有限,条件苛刻,对企业不利,后者却弥补了前者的不足,使
社会化大生产和企业大规模经营成为了可能。政府也可以发行债券,从而迅速地筹集长期巨额资金,投入国家的
生产建设之中或用来弥补当年的
财政赤字。
资本定价
证券市场的第二个
基本功能就是为资本决定价格。证券是资本的
存在形式,所以,证券的价格实际上是证券所代表的资本的价格。
证券的价格是证券市场上证券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证券市场的运行形成了证券需求者竞争和证券供给者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的结果是:能产生高
投资回报的资本,市场的需求就大,其相应的证券价格就高;反之,证券的价格就低。因此,证券市场是资本的合理定价机制。
资本配置
证券市场的
资本配置功能是指通过证券价格引导资本的流动而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的功能。证券投资者对证券的收益十分敏感,而
证券收益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的
经济效益。从长期来看,经济效益高的企业的证券拥有较多的投资者,这种证券在市场上买卖也很活跃。相反,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的证券投资者越来越少,市场上的交易也不旺盛。所以,社会上部分资金会自动地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远离效益差的企业。
这样,证券市场就引导资本流向能产生高报酬的企业或行业,从而使资本产生尽可能高的效率,进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是证券市场的三个最基本的功能,还有三个功能是在这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们分别为:转换机制、宏观调控、
分散风险。
转换机制
企业如果要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必须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这种
企业组织形式对企业所有权和
经营权进行了分离,并且有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使企业能够自觉地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和
资金使用效率。
而且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之后,会一直处于市场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有利于形成“
产权清晰,权利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的
治理结构,有利于企业
经营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有利于健全企业的
风险控制机制和
激励机制。
宏观调控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能够灵敏地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向,为
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依据。证券市场的动向是指
市场行情的变化,通常用证券
价格指数来表示。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国家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整体发展态势良好,证券价格指数就会上升;反之,如果政治动荡,经济衰退,或发展前景难以预测,证券价格指数就会下跌。如1999年,美国的
道琼斯指数屡
创新高,突破万点大关,正是
美国经济持续发展,长期保持较低
失业率的良好经济态势的反映。
政府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行情的变化对
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分析预测,并且利用证券市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政府利用证券市场进行
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是运用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和
公开市场业务。特别是公开市场业务,完全依托证券市场来运作,通过证券的买入卖出调节货币的供给, 影响和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而实现调节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目的。
如
中央银行大量买进证券,
商业性金融机构就可以扩大信用规模,流通中的现金量就会增加,而且证券价格会随之提高,
利率水平会相应下降,这些都会起到刺激投资,扩张经济的作用;反之,当中央银行大量卖出证券时,就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可以有效地抑制
投资膨胀和
经济过热。
分散风险
证券市场不仅为投资者和
融资者提供了丰富的投融资渠道,而且还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可以将经营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公司的股东越多,单个股东承担的风险就越小。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购买一定的证券,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提高盈利水平,减少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提高企业对
宏观经济波动的
抗风险能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买卖证券和建立
证券投资组合来转移和分散
资产风险。投资者往往把资产
分散投资于不同的对象,证券作为流动性、
收益性都相对较好的资产形式,可以有效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且投资者还可以选择不同性质、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构建
证券组合,分散证券投资的风险。
形成发展
简介
证券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的基础
证券的产生已有很久的历史,但证券的出现并不标志着证券市场同时产生,只有当证券的发行与转让公开通过市场的时候,证券市场才随之出现。因此,证券市场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和
经济基础。证券市场形成于自由
资本主义时期,股份公司的产生和
信用制度的深化,是证券市场形成的基础。
首先,证券市场是
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社会化,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家依靠原有的银行
借贷资本已不能满足巨额资金增长的需要。为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
资本扩张的需求,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筹集资金的手段,以适应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与证券市场就应运而生了。
其次,股份公司的建立为证券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传统的独资
经营方式和封建
家族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资本扩张的需要。于是产生了
合伙经营的组织,随后又有单纯的合伙经营组织演变成
股份制企业——股份公司。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向
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实现资本的集中,满足扩大再生产对资金急剧增长的需要。因此,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公司股票、债券的发行,为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近代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
信用机构由单一的中介信用发展为
直接信用,即直接对企业进行投资。于是,
金融资本逐步渗透到证券市场,成为证券市场的重要支柱。
信用工具一般都具有流通变现的要求,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具有较强的
变现性,证券市场恰好为有价证券的流通和转让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信用制度越发展,就越有可能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的
货币收入转化为
货币资本,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去。证券业的崛起也为近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西方证券市场
在西方国家,证券市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一)证券市场的
形成阶段(17世纪初—18世纪末)
回顾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券市场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到16世纪初资本主义
原始积累时期的
西欧。当时法国的
里昂、
比利时的
安特卫普已经有了证券交易活动,最早进入证券市场交易的是
国家债券。17世纪初,随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
相分离的生产经营方式,即股份公司形成和发展起来。股份公司的形成使股票、债券开始发行,从而使股票、
公司债券等进入了有价证券交易的行列。1602年,在
荷兰的
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
股票交易所。
1773年,英国的第一家
证券交易所在“乔纳森咖啡馆”成立,1802年获得英国政府的正式批准。这家证券交易所即为
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该交易所的交易品种最初是政府债券,此后公司债券和矿山、
运河股票后进入
交易所交易。
1790年,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
费城证券交易所宣布成立,从事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交易活动。
1792年5月17日,24名经纪人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聚会,商订了一项名为“
梧桐树协定”的协议,约定每日在梧桐树下聚会,从事证券交易,并订出了
交易佣金的最低标准及其它交易条款。
1817年,这些经纪人共同组成了“纽约证券交易会”,1863年改名为“
纽约证券交易所”,这便是著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在18世纪资本主义
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包括铁路、运输、矿山、银行等行业中股份公司成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其股票以及各类债券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这一切,标志着证券市场已基本形成。
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特点是:信用工具很单一,主要是股票、债券两种形式;证券市场规模小,主要采用手工操作;证券市场行情变动较大,投机、欺诈、
操纵行为十分普遍;证券市场立法很不完善,证券市场也较为分散。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的
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已在各主要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
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并使股份公司在机器制造业中普遍建立起来。如英国的产业革命在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完成。
机器大工业取代了传统的
工场手工业,机器制造业在
工业体系中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股份公司有了极大的发展。
1862年英国有165家股份公司,80年代中期,登记的股份公司达1.5万多家,发生在英国的这一过程,无一例外地发生于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法国、德国等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革命后,股份公司迅速成为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有价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据统计,世界有价证券发行额1871—1880年为761亿法朗,1881—1890年为645亿法朗,1891—1990年为1004亿法朗,1911—1920年为3000亿法朗,1921—1930年为6000亿法朗。与此同时,有价证券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有价证券中占有主要地位的已不是
政府公债,而是公司股票和
企业债券。据统计,1900—1913年发行的有价证券中,政府公债占有价证券发行总额的40%,公司债券和各类股票则占60%。
综观这一时期的证券市场,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企业组织形式;
第二,有价证券发行量不断扩大,已初具规模;
第三,一些国家开始加强证券管理,引导证券市场规范化运行,如英国在1862年颁布了股份公司条例,德国1892年通过的有限责任公司法,法国1867年的公司法,1894年日本制定的
证券交易法等;
第四,证券交易市场得到了发展,如日本
东京证券交易市场形成于1878年,
苏黎世证券交易所创建于1877年,1891年香港成立了股票经纪协会,1914年易名为
香港证券交易所,等等。
(三)证券市场的完善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来)
1929—1933年的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深刻和破坏性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证券市场,当时世界主要证券市场股价一泻千里,市场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到1932年7月8日,道琼斯工业
股票价格平均数只有41点,仅为1929年最高水平的11%。大危机使各国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于是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订证券市场法规和设立管理机构,使证券交易市场趋向法制化。如美国1933—1940年期间先后制订了证券交易法、
证券法、信托条款法、投资顾问法、
投资银行法等。其他国家也都通过加强立法对证券市场的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实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各国经济的增长,证券市场也迅速恢复和发展。70年代以后,证券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也日益活跃。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
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特点。
1.
金融证券化。证券在整个
金融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美国,随着新的金融工具的纷纷出现,证券投资活动广泛而卓有成效的进行;在日本,60年代企业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证券筹资占筹资总额的比重不到20%,而到1978年,发行证券筹资所占比例已上升到44%。同时,居民
储蓄结构也出现了
证券化倾向。由于保持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们将储蓄从
银行存款转向证券投资。
2.证券市场多样化。这主要表现为:各种有价证券的发行种类、数量及其范围不断扩大;
交易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证券现货交易外,还出现了期货交易、
期权交易、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
信用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
3.证券投资法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证券投资有所变化。除了社会公众个人认购证券外,法人进行证券投资的比重日益上升。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养老基金、保险基金、投资基金的大规模入市,
证券投资者法人化、机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法人投资者从过去主要是金融机构扩大到各个行业。据估计,
法人投资在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占50%左右。
4.证券市场法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更加重视证券市场的法制化管理,不断制订和修订证券法律、法规,不断推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同时,还通过各种技术监督和管理活动,严格证券市场法规的执行,证券市场行情趋于稳定,证券市场的投机、操纵、欺诈行为逐渐减少。
5.证券市场网络化。
计算机系统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应用于证券市场。1970年初,
伦敦证券交易所采用市场价格
显示装置。1972年2月,美国建成“全国
证券商协会
自动报价系统”。1978年,
纽约证券交易所创设“市场间
交易系统”,利用电子
通信网络,把
波士顿、纽约、
费城、
辛辛那提等交易所连接沟通,使各交易所每种股票的价格和
成交量在荧屏上显示,经纪人和投资者可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上直接进行证券买卖。到2023年,世界上各主要证券市场基本上已实现了电脑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
运行效率。
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网络技术的推动下,证券市场的网络化迅速发展,这主要体现为
网上交易的突飞猛进上。
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网上交易的优势是:
第一,突彼了时空限制,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交易;
第二,直观方便,网上不但可以浏览
实时交易行情和查阅历史资料(公告、年报、
经营信息等),而且还可以进行在线咨询;
第三,成本低,无论是证券公司还是投资者,其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毫无疑问,证券市场的网络化将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
发展趋势之一。
6.
证券市场国际化。现代证券交易越来越趋向于全球性交易。
电脑系统装置被运用于
证券业务中,世界上主要证券市场的经纪人可以通过设在本国的
电子计算机系统与国外的业务机构进行昼夜不断的24小时业务活动联系,世界上各主要的
证券交易所都成为国际性证券交易所,它们不仅在本国大量上市
外国公司的证券,而且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从事国际性的股票
委托交易。
1990年在
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达500家,纽约证券交易所有110家,东京证券交易所有80多家。越来越多的公司到本国以外的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据有关资料,1975年美国220家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80家在国外的证券交易所挂牌出售股票。证券投资国际化和
全球一体化已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7.
金融创新不断深化。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证券品种一般仅有股票、公司债券和
政府公债券,而在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
证券融资技术日新月异,证券品种不断创新。
浮动利率债券、
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分期债券、
复合证券等新的证券品种陆续涌现,特别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金融创新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等衍生品种的迅速发展使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融资技术和证券种类的创新,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活力和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加速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品种和
证券交易方式的创新是证券市场生命力的源泉。实际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创新就形成了加速发展的态势并成为金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随着证券市场
物质技术基础的更新和
投资需求多元化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会形成新的证券创新浪潮。
形成和发展
我国的证券市场有着很久的发展历史,但是我国证券市场有着独特的特点,即旧中国的证券市场与新中国的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延续关系,其
市场发展情况也有着很大差异。因此,研究我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对旧中国和新中国的情况分别予以论述。
(一)旧中国的证券市场
旧中国的证券市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几经波折,几起几落,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唐代—清代)
我国在没有证券市场和现代
银行业以前,有
钱庄和
票号,这是
封建时代证券和证券市场的萌芽形式。
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出现了兼营银、银业的
邸店、
质库等;到了宋代,已有了专营银、钱、钞行交易的钱馆、钱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政治上相对安定,
商品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
江浙一带,出现市镇勃兴、商业繁荣、金融业兴盛的景象,产生了证券市场的早期形态——钱业市场,其操作制度严格,业务内容繁多。从清代开始,随着
帝国主义的入侵,大量
银元从国外涌进,各地开始使用银元、银两、
制钱和
铜元等多种货币,于是以银元、银两兑换制钱、铜元成为当时钱庄的主要业务之一。
后来,由于各种外国纸币的侵入,市场
流通货币进一步增加,
货币兑换和买卖业务更加繁忙。这种原始的证券活动开始没有固定的场所,后来随着
交易额的扩大,交易场所逐渐固定,逐渐形成有形的交易市场。
到清代中叶,这种钱业市场在江浙两省各地普遍发展起来。其中上海、杭州、
宁波和
苏州等地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全国早期钱业市场的中心。这些市场同当地民族工商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生命力很强,它们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的最初形态,而且是旧中国
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形成阶段(清末—1920年)
旧
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是以
股份企业的成立和政府发行公债为基础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特权。在这些特权的保护下,外国列强不仅向中国输出商品,而且逐渐增加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投资,外商在中国开辟
商埠,建立了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采用股份公司的形式,并把外国
股份集资的方法带入中国,大量发行股票。同时,来华投资的外国人,为了筹集现代大工业所需的巨额资本,迫切要求华商的“合作”,于是,在外商企业中的华商附股活动成为一个显著的现象,从轮船、保险、银行以及纺纱、煤气、电灯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中国人的附股。据统计,19世纪华商附股的
外国企业资本累计在4000万银两以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
清政府洋务派兴办了一些官办、
官商合办的
民用工业,如1872年
李鸿章、
盛宣怀筹办轮船招商总局,后来的
中兴煤矿公司、
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大生纱厂等,都采用了募股集资的方法。随着这些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从而在中国出现了股票这种新的投资工具。
我国最早发行的债券始于1894年,为了应付
甲午战争费用,清政府发行了“息债商款”债券,此后,政府公债大量发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为巩固权势,加以连年混战、
军阀割据,耗资巨大,政府又多次发行了公债。据统计,
北洋政府统治的16年内,发行各种公债达5.2亿元。
随着股票、债券发行的增加,证券交易市场也发展起来。1869年上海已有买卖外国公司股票的外国商号,当时称为“捐客总会”。
1891年外商在上海成立了上海
股份公所,1905年,该公所定名为“
上海众业公所”,这是外商经营的,也是旧中国最早的一家
证券交易所。该交易所的主要交易对象是外国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外国在上海的行政机构发行的债券、中国政府的金币公债以及南洋一带的橡皮股票等。中国自己的证券交易始于辛亥革命前后。
1895年至1913年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民族工商业肇兴,股票发行增多,流通渐广。1913年,上海一些钱商、
茶商等兼营证券买卖的大商号成立了“上海股票商业公会”。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开始走上正轨。1918年,经北洋政府批准,成立了“
北平证券交易所”,这是全国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证券交易所。1920年,经北洋政府批准,“
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正式改组为“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1921年,北洋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这些
证券交易所成立后,业务兴隆,盈利丰厚,使投资于证券交易所者蜂拥而至,仅上海市在1921年的半年多时间内,证券交易所就增加到140一150家。
但是,由于这些交易所经营的对象除少数国内债券外,多数经营本交易所的股票,而且又是套用银钱业的临时拆借放款,以期货买卖为主,大量进行股票买空卖空。到1921年秋,由于
银根紧缩,许多交易所难以维持,纷纷倒闭,从而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
信交风潮”。到了1922年,全国仅剩下十几家
证券交易所,使证券交易从此转入萧条和衰落。
3.“复苏”与短暂“繁荣”阶段(1937—1949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公债交易骤降,公债交易市场日渐萧条。而相反地,
股票市场在沉寂了十几年以后,出现了“复苏”的现象。当时,由于日伪当局禁止一切公债、外股、金银、外汇和棉花、
棉纱等物资的集中交易和暗中交易,于是,大量
游资集中到华股上,使华股交易逐渐兴盛起来,专门经营股票交易的公司猛增,仅上海一地的股票公司、证券贸易行就由十几家猛增到1940年的70多家,天津的证券交易行最多时达到100多家,日伪当局曾查禁股票交易,但未能奏效,从而改为疏导利用。
1943年9月,下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复业,专做华股买卖,上市公司先后增至199种,自证券交易所复业后,
股票投机频繁,股市动荡不安,股价剧烈波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证券交易先是明令禁止,1945年8月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停业解散,但是,
黑市交易并未停止。于是,国民党政府转而筹划建立官方证券市场。
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
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额定为10亿元,由原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股东认购6/10的股份,其余由中国、交通、农民三银行及
中央信托局、中央
邮政储金汇业局认购。当年9月,该交易所正式开业,分股票、债券两个市场。1948年2月,挽津证券交易所开业,该交易所的
股本为10亿元,交易一度十分兴旺,
场外交易也十分活跃。
1948年,国民党政府宣布实行
币制改革,通令全国各交易所暂行停业,使短暂“繁荣”的股市走向衰亡。
(二)新中国的证券市场
解放初期,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
黑市猖獗,投机盛行,为了稳定市场,打击黑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天津、北京等城市成立在人民政府管理下的
证券交易所。但是,随着
国家财政好转,
币值开始稳定,
交易量下降,不久,随着“
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证券投机活动受到控制,证券交易所业务逐渐萧条。建国初期的证券市场,不仅时间短暂,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活动在建国初期被消灭前的一种过渡形式。
到1952年,人民政府宣布所有的
证券交易所关闭停业;
1958年国家停止向外借款;
1959年终止了国内政府债券的发行。
此后的20多年中,我国不再存在证券市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闲散资金日益增多,而由于经济建设所需资金的不断扩大,资金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经济背景下,各方面要求建立
长期资金市场,恢复和发展证券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的证券市场也便在改革中应运而生。
1.发行市场。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恢复与起步是从1981年国家发行
国库券开始的。此后,债券发行连年不断,发行数额不断增加,债券种类由国家债券扩展到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国际债券的发行。我国的股票发行始于1984年。
1984年9月,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了股票。同年11月,由上海电声总厂发起成立的
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
公开发行股票。之后,上海
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面向社会发行了股票。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行了股票。在政府的引导下,随着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增加,我国
股票发行规模不断扩大,股票发行涉及境内
人民币普通
A股、供境内外法人和自然人购买的人民币特种股票
B股,还有在境外发行的
H股和
N股等。
2.交易市场。我国的证券交易市场始于1986年。1986年8月,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第一次面向社会开办了证券交易业务,之后,沈阳市
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和工商银行沈阳证券公司也开办了这项业务。1986年9月,上海市几家
专业银行的信托部门及
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了股票“
柜台交易”,1988年4月和6月,财政部先后在全国61个
大中城市进行转让市场的试点。
到1990年,全国
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已基本形成,随场外交易市场的形成,
场内交易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1990年11月26日,国务院授权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并于1990年12月19日正式营业,成为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4月11日,我国另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
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宣告成立,并于同年7月3日正式营业。两家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由分散的场外交易进入了集中的场内交易。
与此同时,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如武汉、天津、沈阳、
大连等地还成立了27家
证券交易中心,接纳多种债券和投资
基金交易。一些交易中心还同上海、
深圳证券交易所联网,使两家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动得以辐射、延伸。不仅如此,1990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还建立了全国证券交易所自动报价系统(STAQS),该系统中心设在北京,通过
计算机网络连接国内证券交易比较活跃的大中城市,为会员提供
有价证券的买卖
价格信息以及报价、交易、交割和结算等方面的服务。该系统1991年4月开始并网运行,至1994年,已有分布全国的42个城市的189 家
会员公司。
1993年2月,经
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又一家证券交易网“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NET)宣布成立。中证交
NET系统中心设在北京,以通讯
卫星连接全国各地的计算机网络,为证券交易提供服务、交易、清算、交割和托管服务,提供证券市场的投资咨询及信息服务。该系统1993年4月28日正式开业,至1994年,该系统
卫星通讯网络覆盖了全国100多个城市,入网
证券商达几十家。
直到1998年,我国证券交易市场一度形成了以“两所两网”为主体、集中与
分散相结合的层次化特征。当时的场外市场除了北京的STAQ和NET系统,其余大都是地方政府为搞活本地经济、促进股权流动而自行设立的区域性的
产权交易市场。它们主要定位于解决当地
法人股、
内部职工股和基金证券等的交易流通,而且规则各不相同、机构与管理混乱,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极易引发
金融风险和
社会问题。尽管这些市场对于当地企业的改制和融资确实起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家一直未制定统一的
政策法规对柜台交易市场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致使柜台交易存在不少问题。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出于防范金融风险、整顿
金融秩序的部署,地方交易中心和法人股市场相继受到清理,各种形式的股票场外交易被《
证券法》所明令禁止,从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两所体制,即沪、深交易所并存发展,股票流通集中在交易所的格局。但此后股票内在的
流通性要求和企业的
股份制改造、各部门的
债券融资、投资者投资等现实需要仍推动各类场外市场随中央政府管制力度的强弱而时强时弱,或以地下、半地下市场的方式继续存在。法人股的场外
协议转让市场并不因STAQ、NET的关闭而停止,该市场最活跃的形式是以拍卖的方式进行流通,
拍卖行成了法人股“交易所”。
但到2001年7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否认这一市场的合规性。同时兴起的是各地的技术
产权市场,它们承担了
场外市场的部分职能。为解决STAQ、NET关闭后的
遗留问题,2001年6月12日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
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选择了6家证券公司作为试点单位,通过它们的网点办理原NET、
STAQ系统11家
挂牌公司流通股份的交易。一些摘牌退市的股票也由中国证券业协会选取合格的证券公司
代办股份转让。
作用
我国发展证券市场的作用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初具规模。截至2002年8月底,我国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200多家,上市公司
市价总值超过5万亿元,占
GDP的比重50%以上,证券基金近60只,基金资产总规模超1000亿元,累计
股票融资总额达8300多亿元,已开户投资者数接近七千万人。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除日本外亚太区最大最有活力的证券市场之一。可以说,我们用十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
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上百年的历史,为下一步完善市场建设,开创未来证券市场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国的
经济体制和
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过去十多年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
国企改革和
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宝贵的资金,解决了企业
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它促进和初步实现了企业
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原有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的改制过程,转变为
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营高效的上市公司。同时,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桥梁。一方面,
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十多年来,一大批国家重点和鼓励发展的、对
产业升级换代有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成为优先扶持上市的对象,并成功地发行上市,充分发挥了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
证券交易市场上,大量
资金流向收益率高的行业和上市公司,
企业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证券市场上的
兼并重组活动也日趋活跃和规范,使
社会资源进一步向优势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
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通过证券市场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000多家上市公司不仅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
中坚力量,更在向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不断加速前进。同时,在中国这一高储蓄的国家,证券市场在引导资金从消费成为企业的投资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的
资本积累速度。
第三,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减轻了我国
国有银行的借贷压力和
经营风险。国有企业在“
拨改贷”改革过程中,不少呆账坏账沉淀在国有银行,加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发展证券市场,扩大
直接融资比例,化解了银行系统的风险。据统计,境内股票融资额占
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已经从1992年的0.62%增加到2001年的4.25%。境内股票筹资占
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从1993年的5.70%提高到18.43%。
与此同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证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伴随着市场的发展,一大批证券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
投资咨询公司等市场
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它们创造的价值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新兴力量。
回眸过去,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成为我国
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大胆开拓,进一步推进
证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牟永宁
杨大力)
经济晴雨表
证券市场如果想成为经济的
晴雨表,不但要在服务对象上实现全面覆盖,为更广泛的企业提供服务,还需要引入真正的
长期资金,实现长期资金支持企业长期发展。
来自监管机构的调研显示,
股票市场投资者主要以
短线投资为主,缺乏真正的
长期投资者。与境外
成熟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投资者平均
换手率偏高。从
投资行为分析,与
机构投资者相比,
个人投资者更偏向于持有和交易小盘股、
低价股、
绩差股和高市盈率股,持股时间较短、交易较为频繁。与境外成熟市场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相比较,中国股票市场上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整体规模偏小,持股期限普遍较短、交易比较频繁,短期投资行为比较明显。
在我国
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仍待优化,
市场结构仍待完善的同时,我们已经要直面
国际金融竞争。从夯实市场基础的角度看,为各种
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全面资本市场服务,为上市的各类企业提供长期资金,两者相辅相成,是构建强大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措施,而且也只有这种格局才能使得证券市场真正成为经济的晴雨表,实现建设资本强国的目标。
市场地位
证券市场在整个
金融市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现代
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
金融市场的功能看,证券市场通过
证券信用的方式
融通资金,通过证券的买卖活动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提高
经济效率。从金融市场的运行看,金融市场体系的其他组成部分都与证券市场密切相关。
第一,证券市场与
货币市场关系密切。证券市场是货币市场上的
资金需求者。证券的发行通常要有
证券经营机构的
垫款,垫款所需要的资金通常依赖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当证券市场上买卖兴旺、证券价格上涨时,又需要更多的资金来补助交易的完成,引起货币市场上的
资金需求增长,
利率上升。
第二,
长期信贷的资金来源依赖于证券市场。在资本市场内部,长期
信贷市场的发展也必须依赖证券市场。作为金融机构的长期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证券市场来筹集的,比如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筹集
资本金、通过证券市场
发行金融债券筹集
信贷资金等。
第三,任何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直接或间接与证券市场相关,而且证券金融机构与非证券金融机构在业务上有很多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