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按消费的对象来分有两大类,即农副产品市场和工业消费品市场,它是连接生产和
生活消费的纽带。
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生产者和生产资料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其作用在于,满足各类产业、各个部门的投资、生产和经营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由于生产资料本身的性质,生产资料市场具有一些与消费品市场不同的特点:从需求方面来说,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一般比较稳定,批量较大;从供给方面来说,
市场调节生产资料供给发挥作用的周期一般较长。
服务也称劳务,指的是
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发展服务市场,前提是要承认服务是商品,服务同样具有
使用价值和价值。服务的使用价值是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效用,价值是为提供服务而消耗的社会必要的物化劳动量和
活劳动量。除了少数行业确实属于事业型服务和福利型服务,经费来源主要应依靠
国家财政外,其余大量的服务应实现商品化和市场化,服务单位实行企业化改造,在国家的调控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自我发展机制。
一是
商品供应日益丰富,供求结构趋于合理。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供应市场的
商品品种、数量增多,质量档次明显提高。几年来,以
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
生产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市场
有效供给不断增加,
买方市场占主导地位的
市场格局已得到确立。市场商品供求结构趋于合理,某些商品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消失。
二是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消费品市场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势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际增长11.5%。农村消费品
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
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
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
四是
市场调控能力增强,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2年以来,
国内市场曾遭遇
非典、
禽流感、
疯牛病、
口蹄疫的影响,以及粮食、油料等重要商品的短期
价格波动。由于政府及时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较长时期或较大程度的危害。2003-2006年四年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度增幅落差仅为 4.6个
百分点,月度
增长率仅在1个百分点之内上下波动。居民消费心理趋于成熟,
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商品的
消费量稳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
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1.6%。
五是流通各行业齐头并进,大中型企业领跑市场。从
行业结构看,批发和零售业
零售额年均增长1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16.9%。批发和零售业成为市场
商品销售的主体。一批规模大、市场
竞争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城乡居民特别是
城镇居民的首选消费场所,在竞争中领跑消费品市场。
六是餐饮消费的
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餐饮业零售额一路走高,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呈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销售局面。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11.5%提高到2006年的13.5%。
七是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几年来,专卖店、专业店、
超级市场、便利店、
百货店、
折扣店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不断得到完善,并进入全面加速
发展阶段。全国已累计建设连锁化的
农家店12万个,1.4亿农民受益。
商品交易市场成为日用消费品和
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和
价格信息发源地。2006年底,全国亿元以上
商品交易市场比2002
年增加618个;10亿元以上的
市场比2002年增加486个。
区域经济水平的高低是由
产业集中度等指标来体现的。随着某一
产品生命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稳定的逐步演进,企业的数量从
集中度最终会趋向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一般来说,在
产业发展初期,
市场集中度很低;当
产业技术成熟、进入繁荣期时,市场集中度会逐步提高,而后趋于稳定;随着产业的衰退,部分厂商退出,市场集中度就会再度提升。最后,商品市场的组织形式与发育水平,要于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很低时,讨价还价是主要的购物方式,人们习惯与这种方式。但是,随着人们
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商品市场的要求就会逐步提高。有研究指出:当居民的生活刚好维持温饱时,
商品流通的关键是降低分销成本,建立粮食批发和零售系统,以适应低收入的
消费需要;
居民消费是中等水平时,
商品农业迅速发展起来,生产和销售进一步分离,
超级市场和
连锁商店开始出现,
消费合作社和大城市
期货市场的作用日显重要;当
居民消费水平达到一个较高水平时,现代化的超级市场、
专业店等形式就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生产企业,倾向于通过
行政命令的办法和措施阻止外地同类商品进入
本地市场。显然地方政府是为了保护地方利益。但地区之间保护、争夺各自利益的结果,往往导致
市场分割,扭曲
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而且,
地方保护主义由于影响了公平竞争,保护了落后和低效率的经营者,进而使地方经济缺乏竞争活力和长远发展后劲。从行业部门的影响来看,一些行业部门为了本
部门利益,对商品流动进行强制性的
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
行业垄断人为的干预商品的需求。这样做不利于公平竞争,保护那些落后的效率低的企业或部门,经营的效率自然走低。
要形成一个供求两旺的商品市场,一是要广泛的吸收外来商品;二是要加强本地商品的竞争力。一个市场汇集的客商越多,商品就越丰富,市场就做得越大,进而市场的
辐射力就越强,市场效益就越好。
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商品的流通。例如浙江
义乌小商品市场、河北
白沟的箱包市场、山东寿光蔬菜
批发市场,就是坚持人不分南北、货不分东西、单位不分大小、
所有制不分公私的
经营宗旨。这些市场一开始是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形成的区域性市场,但到形成一定规模和气候以后,适应开放
大市场的要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的营销范围不再局限于为本地经济发展和本地居民生活服务,而是使流通范围向全国拓展,人流、物流、
商流、
信息流越汇集越大,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