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流指
商品价值的运动。
商品贸易完成以后,必然要发生商品
所有权的转移,从商流来讲,金融事业的发达,
信用制度的完善,电子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用卡的广泛使用,使各种
商品交易无论是大宗的还是零星的,都能做到结算快捷、
交易成本减少,
差错率下降,而且还可适应各种商品的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和产销特点,实现
超前交易(如期货交易、预购)和滞后交易(如分期付款、赊销等)。
商流的
概念界定离不开对
商品流通的
概念分析,所谓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
商品交换,也就是商品从
生产领域向
消费领域的社会经济移动。依据
商品价值二重性将商品流通中的不同形式划分为物流与商流,即
商物分离,商流的概念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始发展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品交易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关于商品
流通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因而将商品流通划分为:物流、商流和
信息流。伴随着
网络经济的到来和
商务电子化进程,传统内涵于商流的资金
支付方式、渠道越来越不同于商流的特征,因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将商品流通划分为物流、商流、
资金流和信息流。
①
互补性。即两地区间贸易需求和供应模式的互补。有3种可能性,一是潜在互补性,反映不同地区
自然资源、
文化景观和
政治体制的差异,根据
比较利益法则可能会导致区域专业化和交换;二是可能互补性,即
生产能力在一个区域内出现剩余并在另一区域出现匮缺;三是实际互补性,一个区域通过
专业化生产出现
剩余产品而供应另一区域的需求;
②可
传输性。包含商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它能否支付
长距离运输的成本;商品本身的特性如易腐性、危险性、易毁性等;与地表相关的特性如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和人为环境(交通运输设施);
③介入机会。借鉴斯托夫1940年研究移民时使用的概念,厄尔曼更多地考虑了距离的影响。商品流研究还包括商品流动的数量、种类、价值、流向、距离等。特别是要研究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中起重要影响的粮食、工业原料、煤炭、石油、重要
矿物资源、主要
工业产品等商品的国际或区际流动的机制、条件。在商品流研究上已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
数学分析方法,包括
线性规划、区际
投入产出分析、
最大熵概念、马尔柯夫链等。
2、按照市场调查的结果,对商品生产计划、数量、质量、
销售渠道等因素进行调整。
(1)它们都属于
流通领域,是
商品流通的两种不同形式,在功能上互相补充。通常是先发生商流后发生物流,在商流完成以后再进行物流。
总之,先有商流,然后才有物流。商流是物流的上游,没有上游就没有下游,所以要靠商流带动物流。但是如果没有物流,商流也无从实现,商流越兴旺,则物流愈发达,反之如果
物流服务滞后也会影响商流的发展。因此,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