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
东南大学,前身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电子学家
韦钰院士于1985年创立。1992年实验室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博士授名为吴健雄实验室,同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
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批准建设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9年通过验收。实验室所依托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最近一次的全国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
发展过程
实验室成立及命名
1983年筹建
南京工学院(现
东南大学)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
1985年01月南京工学院
韦钰院士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实验室正式成立
1992年06月著名物理学家
吴健雄博士亲自给实验室授命“吴健雄实验室”
1992年12月批准为
国家教委分子与生物分子电子学开放实验室
1993年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我国第一个
生物电子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5年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江苏省评为“优秀省级重点学科”
1997年6月作为部门开放实验室参加并通过了重点实验室的评估
1997年12月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经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8年10月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批准设立
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2年3月作为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加并通过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被评为优秀
2005年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论证批准建设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被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为全国排名第一.
2006年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
2009年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顺利通过
科技部验收
研究队伍
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60人(研究人员5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形成了一支由信息电子、
生物医学、
化学和
物理以及
计算机研究领域
生物电子学是
信息科学与
生命科学这两大学科的前沿交叉领域。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有:生物材料与器件、生物信息获取和传感、生物信息系统和应用。
1、生物材料与仿生器件
生物材料与仿生器件对生物材料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备分子/纳米有序材料、研究分子/纳米有序结构的组装和表征,发展与分子识别、信息转换等相关的生物材料,构建若干重要的分子器件和医学电子器件,开展分子/纳米材料和器件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
具体研究方向包括
生物材料、
仿生材料和器件以及生物电子器件开发和综合应用等。
2、生物信息获取和传感
发展单分子和单细胞检测技术,探索可对活细胞中
蛋白质、
核酸、重要代谢产物等分子原位动态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单分子水平上研究分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发展新的
生物传感器和
生物芯片技术,实现生物信息的高灵敏度和高通量检测,运用于生物医学、环境检测、
食品安全等领域。
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与单细胞的检测、生物传感器与分子诊断以及生物芯片及后基因组技术研究和应用等。
3、生物信息系统和应用
研究基因组序列特别是基因组非编码区的编码规律,发展基于特征的基因组分析方法和技术。以此为基础,探索基因组非编码区的功能,研究不同物种基因组的进化关系。研究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发展基于结构分析的相互作用预测方法,着重分析
转录因子与
DNA的相互作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构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网络提供可靠依据。研究计算诊断学方法,发展面向重大疾病诊断的元分析方法,开发针对基因功能、基因与疾病关系的文本挖掘软件,建立基因组多态性与疾病关系数据库,建立微阵列数据整合及分析的软件平台。研究生物计算原理,构建仿生计算模型,探索其实现途径。与生物检测技术相结合,研究与情绪相关的生物学机制,探讨人类情绪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学习和记忆等认知过程的作用。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成了生物(
纳米)材料及其
生物相容性研究平台、单细胞和单分子研究和跟踪检测平台、
微阵列芯片及后基因组技术研究和应用平 台、微纳结构组装、加工和综合表征平台、生物信息分析和
生物计算平台。与美、日、德、英、法、瑞士等国家的相关实验室建立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关系。
学术委员会
第六届学术委员会(2018.12-2023.12)
第五届学术委员会(2013年-2017年)
*实验室主任:顾忠泽教授副主任:吕晓迎教授,肖忠党教授,赵祥伟教授
第四届学术委员会(2008年-2012年)
*实验室主任:顾忠泽教授副主任:吕晓迎教授,肖忠党教授,钱卫平教授
第三届学术委员会(2004年-2008年)
*实验室主任:陆祖宏教授副主任:顾忠泽教授,吕晓迎教授,肖忠党教授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1998年-2002年)
第一届学术委员会(1993年-1997年)
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