癣症
浅部真菌症
癣症也叫浅部真菌症,是指由一组皮肤癣菌,主要由毛发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引起的毛发、皮肤及指甲感染。常见的癣症有手癣足癣体癣股癣、花斑癣、头癣等,大部分癣症以局部治疗为主,选用外用抗真菌药;头癣比较顽固,除外用抗真菌药外,还要在医师指导下,口服抗真菌药物。
病理概述
癣症是由霉菌感染引起的阴囊皮肤病,常与患者其他部位的皮肤癣症相关,发病阴囊的皮肤潮红,起丘疹或水泡,继而落皮屑,病变部位常呈环状损害,痒得厉害。防治的方法是,患部外涂治癣药膏(刺激性强的癣药水不宜使用),同时治疗身体其他部位的癣症如手癣脚癣股癣等,以防愈后再度感染。
病理分类
浅部真菌,主要侵犯毛发皮肤指甲,俗称癣病。如:头癣体癣股癣手足癣、花斑癣等;
浅部真菌侵犯皮肤造成皮肤癣症,常需长期用药,但效果不佳。鉴此,笔者将新外用药法应用于临床,治疗皮肤癣症2例,随诊2-年,患者未再复发。报告如下。
材料:乙醇棉球2-3枚,两层纱布1块,医用塑料薄膜1张,医用胶布少许。
方法:乙醇棉球擦拭患处清除局部油脂,待局部发红、发热后,根据癣症的不同取合适药物(皮炎平软膏或克霉唑水剂等),两层纱布剪成适合大小,将药物涂于纱布上,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
优点:①彻底清除皮肤油脂,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②局部皮肤毛孔、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吸收。③药物涂于纱布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可长时间保持药物的湿度与温度,可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体癣,除头皮、手足外,皮肤上的癣皆称为体癣。发生于大腿根部的癣则称为股癣。体癣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呈环状或钱币状。边缘鲜明,略微高出皮肤表面,有中心愈合面向外扩张的倾向,有瘙痒感。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防治癣病的基本要求。尽量分开生活用具是预防癣病传染的重要措施。治疗体癣时,若有手足癣、指甲癣,必须同时治疗,否则不能根除。内衣煮沸消毒也是治疗体癣的重要措施。一般不需要服药。若体癣广泛者,可服灰黄霉素酮康唑,3-4周为一疗程。外搽复方雷琐辛液、复方苯甲酸液,或外搽眯康唑软膏、克霉唑软膏,皆有较好的疗效。
手足癣,最为常见。手癣俗称“鹅掌疯”,足癣又称“香港脚”。手足癣的发病与手足多汗、鞋不透气等有关。主要表现为水疱、糜烂、脱皮,局部有剧烈瘙痒。皮肤破后可引起细菌继发感染淋巴管炎丹毒等。
预防手足癣,应严格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尽量不用公用的浴盆、毛巾、拖鞋等。治疗手足癣,通常以外用药为主,可用水扬酸、鞣酸各2克,溶解在水内,浸泡手足部,每天1次,每次15分钟,5~10次为一疗程。或用10%冰醋酸浸泡手足,然后擦干。外搽复方苯甲酸软膏咪康唑软膏也有一定效果。如果已发生细菌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治疗。为了消灭鞋内的真菌,可用40%福尔马林棉球1-2个,用塑料纸包好放在鞋内过夜。
指甲、趾甲癣:多继发于手足癣,所以要与手足癣同时治疗。治疗方法是将病指(趾)甲削除后,外搽35%冰醋酸溶液。因指(趾)甲生长缓慢,故治疗甲癣需持之以恒,至少要用药3个月以上才能有效。
花斑癣,又称汗斑:是由花斑癣菌引起的。表现为黄豆大小的圆形斑疹,略带灰色,好发于颈、胸、背部,其病情夏天重、冬天轻。
防治花斑癣要注意个人卫生,病人的衬衫、裤子、被单等都要煮沸消毒。可用复方雷琐辛溶液,或40%硫代硫酸钠溶液外搽。必要时可用酮康唑内服,对本病疗效颇好。
二侵犯皮下组织及内脏的真菌,所引起的疾病称为深部真菌病
深部真菌病的病因
1本病的病原菌是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疣状着色真菌、卡氏分枝孢子菌及皮炎着色真菌,其中以裴氏着色真菌引起者最常见。但脑脓肿综合症是由另一种暗色真菌毛状分枝孢子所致;囊肿皮下型为高氏瓶霉菌和曾氏瓶霉菌所引起。
着色真菌广布于自然界中,好腐生于潮湿地带,腐臭的树木或植物上。该病的发生与机体外伤密切相关,致病菌可以从伤口处侵入皮肤而感染。一般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可引发血行播散而累及脏器;本病的发生过程也与局部组织免疫有关,因皮损发生后,有时不经医治,部分病变也可逐渐自然痊愈。
着色真菌病世界各国都有散发,但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常见。在我国1951年于山东省首次发现,随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陕西、安徽、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北京及上海等省市皆有病例报道。其中在山东的章丘及河南之荥阳为主要流行地区。该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谓沉疴顽疾,常历经几年,甚至数十年而不愈。最后可使患者肢体致残,重症者还可危及性命,故对着色真菌病的防治应予以重视。
临床表现
癣症以成人男性居多,患者主要是农民或泥瓦木工。好发部位于国外报告多见在下肢,尤其足背及小腿上,但在中国山东章丘的患者所见则以手腕部为最多。
皮损初起的表现为水疱丘疹,接着逐渐演变成斑块结节,最终变成菜花状乳头瘤样而明显高出正常皮肤。彼等损害常因外伤或继发感染时,可破溃而形成溃疡。皮损之间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常发生难闻的臭味。若取该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往往可以查见棕黄园形厚壁的真菌孢子
损害多呈密集成群,大小不等,彼此可相互融合,有些皮疹呈卫星状分布。皮损色泽为暗红色或紫色。患侧肢体由于淋巴管阻塞,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象皮病。另外,在该病缓慢发展过程,有时还可观察到部分病变组织自然痊愈,而遗留下疤痕和色素沉着。
本病呈慢性经过,可历经数年或数十年而不愈,但一般健康尚可,如不积极坚持医治,最终可使患者肢残废,丧失劳动力。某些患者可累及内脏而出现相应症状。
脑脓肿综合症多是病原菌经血行播散至脑,往往见于体质衰弱或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此种病人予后不佳。
囊肿皮下型多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结节,该结节以后中央发生坏死并形成坚实的皮下囊肿。其直径约2厘米左右。
病理诊断
除了依靠病史,临床症状特征以外,组织病理和真菌检查对本病确诊具有重要的意义。病理切片在浸润的郎罕氏细胞内或真皮组织中可发现棕黄色厚壁的园形真菌孢子;取皮损处脓性分泌涂片直接镜检,也可查见上述的的真菌孢子。若进行真菌培养亦可获阳性。
本病应该与疣状皮肤结核梅毒鳞癌孢子丝菌病进行鉴别。
治疗方法
(1)内用疗法
氟孢嘧啶:本药可按每公斤每日100mg计算内服,可以获效。但需长期连续应用,直至皮疹消失为止。
噻苯哒唑,每日2克,连用3-6月,或许可见效。
大蒜素静滴或口服咪唑类药.球红霉素庐山霉素、二性霉素乙等抗真菌药都可酌性试用。
碘化钾内服,逐渐增加剂量到3-6克,分3-4次服,连用至皮损消退,真菌检查阴性为止。据报道用此药治本药,其疗效不如治疗孢子丝菌病
(2)外用疗法
早期病变的皮损可考虑手术切除。
电凝固、激光高频电刀等仅适面积较小的损害。
局部温热疗法:鉴于着色协菌在38℃以上即停止生长,故患处局部可使用蜡疗,灯泡局烤等使病变地方湿度达到50-60℃,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最适宜在适宜在农村开展。
二性霉素乙10-50mg,进行局部注射(每5mg本品加入2%奴夫卡因1ml)。每周一次,坚持3个月,可能奏效。此疗法也可用庐山霉素代替。
局部外用噻苯哒唑二甲基亚砚溶液或10%5-氟胞嘧啶软膏均可望见效。
1电子式癣症治疗仪是一种医疗仪器,该仪器包括梳状波发生器,功率放大器升压变压器及U型管,梳状波发生器的输出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又经升压变压器升压后,成为高频高压梳状波施加于U型管的二电极上,在管内形成高频电流,当人体与U型管接触时,由于分布电容作用,会有微量电流被分流,在患处表面放电产生浓度很高的臭氧,由于臭氧具有灭菌功效且病灶处又直接参与放电,故该仪器杀菌力强,可根治癣症。
2非处方药治疗癣症的外用药有哪些?
其它疗法
1药剂配方
制备取水杨酸和薄荷脑溶于乙醇中,再加入液化苯酚、甲醛溶液,同时搅拌,加蒸馏水至1000ml,搅匀,即得。
作用本品具有杀菌、止汗、止痒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泡型及角化型足癣。
2药剂配方
新鲜松针10水40
食用醋9
制备把新鲜松针剪断后置于水中,加热,煮沸15min左右,再把食用醋加入其中,搅拌混匀即得治癣药液。
说明本品用于手癣治疗。使用时,将患手浸泡于药液中,半小时左右,2次/日,2-3d见效。
3药剂配方
制备取樟脑加少量乙醇研细,再加少量的滑石粉研匀后,依次加入预先研细的枯矾,水杨酸、硼酸、氧化锌粉末混匀,再加剩余的滑石粉使成1000g,过筛,混匀,即得。
说明本品可吸湿收敛,止痒,抑制霉菌生长。用于治疗手癣、足癣等。
4药剂配方
煤焦油溶液100羧丙纤维素30g
甘油50乙醇加至1000
制备取羧丙纤维素溶于适量乙醇,搅匀。另取水杨酸加乙醇溶液,滤入上液内,加入煤焦油溶液、甘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搅匀,加乙醇使成1000ml,搅匀,即得。
说明本品具有止痒及角促、角剥作用。用于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及皮肤淀粉样变症等。
5药剂配方
氮酮25乙醇加至1000
制备将8-甲氧补骨脂素溶于约800ml乙醇中,加氮酮、甘油、混匀,再加乙醇至1000ml,混匀即得。
说明本品为光敏性药物制剂。用于治疗静止期银屑病。
6药剂配方
丙酮30酒精加至100
制备将水杨酸溶于酒精中,然后与火棉胶、再酮混匀;溶液澄清透明即成。
7药剂配方
土槿皮酊400ml水杨酸120g
苯甲酸60g乙醇加至1000ml
制备将苯甲酸和水杨酸溶于适量乙醇中,加入土槿皮酊,搅匀,加乙醇至1000ml,搅匀即得。
说明本品具有软化角质和抑真菌作用。用于治疗体癣股癣手足癣叠瓦癣等皮肤病。
防治常识
癣病重在预防,若发现家人或朋友患有癣病(如:脚气手癣体癣头癣等),应尽量避免接触;并建议他积极治疗,不要穿病人穿过的鞋、袜、衣物用品等。得了癣病后,首先应避免传染给家人,同时,尽快使用能抑杀真菌的外用产品对抗真菌,一般应选用乳剂型外用抗菌产品涂抹于患处,可以作用较长时间,效果更好。另外,癣病分类较多,使用前应多看看疾病的症状彩色图示,与您的症状对比后再使用,以免用错,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9 10:19
目录
概述
病理概述
病理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