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芪
豆科黄芪属植物
小黄芪(学名:Astragalus zacharensis Bunge)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被灰白色的伏贴柔毛。根粗壮,直伸。茎多数,基部分枝,平卧或上升。奇数羽状复叶,具13-25片小叶;托叶离生,三角状披针形;小叶披针形或长圆形。总状花序生8-12花,较密集呈头状;总花梗腋生;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苞片缺;花萼钟状,外面被黑色或混有白色伏贴短柔毛,萼齿线形;花冠淡红色或近白色。荚果近椭圆形,被白色短柔毛;种子肾形,栗褐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被灰白色的伏贴柔毛。根粗壮,直伸。茎多数,基部分枝,平卧或上升,高15-45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具13-25片小叶,长2-7厘米;叶柄长1-2.5厘米;托叶离生,三角状披针形,长2-3毫米;小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8毫米,宽1-3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基部宽楔形,两面散生白色柔毛,具短柄。
总状花序生8-12花,较密集呈头状;总花梗腋生,较叶长;苞片线状披针形,长1-2毫米;小苞片缺;花梗较苞片短,连同花序轴密被黑色或混有白色的短柔毛;花萼钟状,长3-4毫米,外面被黑色或混有白色伏贴短柔毛,萼齿线形,较萼筒稍短;花冠淡红色或近白色,旗瓣近圆形或倒卵形,长6-7毫米,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较旗瓣略短,瓣片狭长圆形,具短耳,瓣柄长约2毫米,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圆形;子房线形,散生白色柔毛,具柄。荚果近椭圆形,长5-8毫米,被白色短柔毛,先端急尖,果颈与宿萼等长或稍长,1室,有5-7枚种子;种子肾形,栗褐色,长约2毫米。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河北、山西。生于海拔1000-1500米间的山坡草地或沙地上。
小黄芪属中旱生植物。是干草原及草甸草原常见的伴生种,稀见于山地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中。在中国宁夏南部丘陵地区分布在白莲蒿(Artemisia gmelinii)、华北米蒿(Artemisia girald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的干草原中,小黄芪常与硬质早熟禾(Poa sphondylodes)、糙叶黄芪(Astragalus scaberrimus)等一起伴生。生长地区为海拔1700-2200米的丘陵坡地,土壤主要为黑垆土和灰钙土。在宁夏中北部地区的蓍状亚菊(Ajania achillodes)、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及枇杷柴(Reaumuria soongorica)荒漠中,偶尔也有小黄芪伴生,但在此环境下,植株出现明显生长不良。
生长习性
据在中国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观察,小黄芪4月中旬返青,6月上旬现蕾,7月上旬开花,8月上旬开始结果,下旬果实成熟,10月上旬开始枯黄。开花期丛径23-26厘米。在秦岭山地花期为6-7月,果期7-8月。
主要价值
小黄芪为中等饲用植物,适宜放牧利用。其青绿期长,质地柔软,可食部分多,马、牛、山羊、绵羊、驴、兔等家畜均采食。开花期羊为喜食。因植株矮小,地上部生物产量低,牛和其他大家畜采食有一定困难。冬春季羊只也乐食。
该草可为辅助蜜源植物,有蜜有粉,蜂以采粉为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14: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