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不道”是错误写法,应该写为“知不到”,该词在古代应当是一个
通用词汇。“知” 意思是明白,了解;“知不到”可能类似于“睡不醒,做不到,犯不著”等的用法,不前是一个动词,后一个字对前面的动词进行说明。“知不到”就是不知道。变成口语,就有了两种形式“不知道”和“知不到”了。
在北方部分地区的日常生活与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知不道”现象。比如,“请问,你知道火车站
怎么走吗?”“知不道”。不懂这句话的人听了之后,会认为你“知”,却“不道”给我,这使愉快的交谈环境马上笼罩了尴尬的氛围。很多人会认为,“知不道”的含义就是“知道,但是不说”,“不知道”是认知问题,而“知道,却不说”是态度,甚至是道德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语用学理论,对该话语进行语用、
言语行为以及话语
结构分析,以厘清其语义,促进理解和沟通。
语言学家赵世康考证,“知不道”最初的含义应该是“知不到”的意思,即“未能知道”。刘忠华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
动补结构类推得出“知不道”本该记作“知不到”。
从时间的维度考察,该话语来自于“智不到”,比如
南宋诗人
陈与义在《
再用迹字韵成一首呈判府》有“贪人积胡椒,智不到鬼录”的诗句,意思是“知识和智力到达不了的地方”。再如“我也知不道甚么是争风吃醋。”(《醒世姻缘传》)意思是“认识不到”。
由此可见,在古代“知不到”与“知不道”是
异体词。“知道”意思是“知也”,即“明白,了解”,它的
反义词自然就是“不知道”;而“知到”的语义则为“认识到”“认识了”的意思,其反义词自然就变成“知不道”,即“认识不到,不明白,不了解”等含义。
随着时间的演变,“知不道”产生了类似于“知不清,睡不醒,做不到,犯不著”等用法。从地域的维度考察,“知不道”是一种方言,使用范围大概涵盖陕西
西安、
咸阳的
关中方言,以及山西
大同广灵,
天津宝坻,山东
济宁、
泰安、
潍坊等地,安徽
亳州,河南
正阳县,河北
石家庄、
唐山、
保定、
张家口蔚县等
方言区。从典籍文献看,该话语也属于
官话,特别存现于
冀鲁官话、
胶辽官话和
中原官话的文献里。
山东
淄博、
菏泽、
济宁、泰安、潍坊、
诸城、
日照、青岛等部分地区也是用“知不到”来表示不清楚,不明白。
但随著
权威方言(北京普语)的渗透,这些地区的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逐渐开始两者混用,甚至放弃了“知不到”这一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