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墪(1128-1182),字子重,台州临海人。原籍
新昌,
石待旦次子石亚之后,祖父石公儒避方腊之乱,自新昌迁居临海。石墪幼小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洋洋千言,对所读之书求懂求通。长大以后,成为
南宋著名
教育家。
基本介绍
石墪的祖父石公孺,字长孺,对《
春秋》学颇有研究,参知政事
谢克家(台州人)礼为国士。石墪出生于动荡的南北宋交替时期,从小跟随舅舅
陈良翰读书,非常用功,十二岁时就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成为有用之人。
人物经历
绍兴十五年(1145)十八岁时,他就高中
进士,因父亲去世
丁忧在家,三年后
服除,授
郴州桂阳主簿。由于石墪的学问和才能得到了
谪居桂阳的原参知政事李安简的赏识,被赞为“平生阅人多矣,未有石君比者”。后调
泉州同安任
县丞,当时同安饥荒,县里请求府里豁免租税,知府怒而不许,石墪力争,终得免。
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朱熹授同安
主簿,因与石墪同官而相识。石墪长
朱熹3岁,二人
一见如故,成为好友,常相互切磋学问。
石墪后来改任
武进知县时,正好碰到郡守欲以县公款为其寓客建造私宅,费用很大,石墪坚拒,因此触怒郡守。乾道元年(1165),石墪请求免职,百姓得知后,数千人等候在郡守出行的路上,遮道请留石墪。
石墪在家待缺三年后,又调任尤溪知县。尤溪地处福建山区,县学久废,文风不振。石墪到任后,即命其友古田林用中来掌教事,“选县内愿学者充弟子员”,恢复县学,又时常亲往讲学。由于他对经学颇有研究,于孔孟学说的见解尤为精博,听者无不动容。由于石墪的提倡,尤溪一时风气大变,当地士人向学之心奋发,不仅本邑四乡学士前来求学,连周围各州各县的读书人也带粮前来。石墪又扩建
学宫,买书万卷,充实学宫藏书,置学田数顷,以助生员膏火之费。自此以后,尤溪一带民知有礼、士知为学,莫不感戴石墪兴学之功。
尤溪是朱熹的家乡(其父朱松曾为尤溪尉,朱熹出生于此)。
乾道七年(1171)十一月,朱熹因舅氏祝峤入葬来到尤溪。朱熹这次回尤溪不仅仅是为了料理丧事,也是借这个机会与时任尤溪知县的好友石墪相见,讲论学问与县学之事。其间,朱熹凭吊其父朱松的韦斋和自己的出生地郑氏馆,为其父任所书“韦斋旧治”四字,请石墪作《韦斋记铭跋》,刻石揭榜。朱熹直逗留到年底才回到
崇安,临走时,石墪作诗留别,朱熹则作《石子重兄示诗留别次韵为谢三首》。此后两人仍通过书函保持联系。八年(1172)十二月朱熹为石墪作《克斋记》、《传心阁传》。九年(1173)九月,石墪重修学宫成,朱熹又亲撰《重修尤溪庙学记》以记其修学之事,又作《跋张敬夫(张栻)为石子重作传心阁铭》。
在尤溪时,疫病流行,传播迅速,石墪准备了大批治疫良药,遣县内医生分送至四乡各处,僻远村落也都送到,很快控制了疫情,使民众得以存活,更增添了尤溪民众对他的敬仰之情。石墪离任后,尤溪百姓为他画像立祠,永远纪念这位为民兴学、为民解困、贤良正直的好官。此后石墪从吏部选,授朝奉郎、福建路安抚司干办公事。丞相史浩在《经筵荐石墪等札子》中,赞其“器质纯静,不求闻知,为邑南剑之尤溪,兴学校,礼贤士,苟有利民,知无不为,颂声洋溢,如古循吏”。
石墪的为官清正和才能名传朝野,得到
监察御史陈举善、
丞相史浩的先后推荐,皇帝宣旨召对。石墪面对皇帝,
侃侃而言,首先陈述为君之道与天道一样的,为君之心也同天心一样,不可以有丝毫的私心;再历引当前时事,加以剖析佐证,言辞恳切,皇帝为之动容。差监登闻检院。不久,任将作监主簿,旋改
太常主簿。
淳熙七年(1180),浙东大饥。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因修举荒政有功,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来浙东赈灾,荐石墪代他知南康军,却逢石墪在临海因丁内艰(其母去世)未能成行,熹写信托他安抚入台的新嵊饥民,“存活数百人”。淳熙九年(1182)七月廿一日,熹赴台州巡视,石墪已在六月
病故,只能“哭其灵”了。石墪卒葬君龙谷山云溪先茔之侧,朱熹为他作
墓志铭,记下了石墪的生平事迹及两人交往情形。县志收有朱熹救灾新昌奏章。
治学成绩
石墪一生,读书、讲学、治学到老不废,晚年自名读书处为“克斋”。朱熹非常赞赏石墪的治学方法,对他在经学特别是春秋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推祟备至。朱熹在给石墪的信中,赞扬他“论仁之体用甚当,以此意推之,古今圣贤之意历历可见,无一不合”,“心说甚善”;“敬字之说,深契鄙怀。足见比来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气象”,充分肯定其治学成绩。
人物力作
石墪所作文,明白清切,精思明辩,一如其为人。陈耆卿谓“从朱子游,台人始知有洛学”。可见石墪之学,源自伊洛,于二程(
程颐、
程颢)的理学有发扬光大之功,对新昌和台州的学术贡献与人文建设起到了
承先启后的作用。石墪著有《周易、大学、中庸解》数十卷、文集10卷,今仅存《
中庸辑略》2卷,收入《
四库全书》。《中庸辑略》是朱熹从石墪的《中庸集解》中删定出来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本以阐天人之奥”;“墪辑是篇,断自周子(
周敦颐)、二程、张子(
张载),而益以
吕大临、
谢良佐、
游酢、
杨时、
侯仲良、
尹焞之说”;“朱子(
朱熹)为作序,极称谨密详审”。明嘉靖间,郡守洪珠建书院鼓山,崇祀而表彰之。《万历新昌县志》卷11、《
宋元学案》卷77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