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玉(1873----1954年),英文名Mary Stone,汉族,祖籍
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猫尾巴村,1873年5月1日出生于
江西省九江市。
早年经历
石美玉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在教会女塾任校长。石美玉是他们的长女,因没有缠足而远近闻名。8岁那年,石美玉被父亲送到教会女塾读书,一读就是十年,并在此与
康爱德结成终身好友,后来一同赴美留学,一同回国行医。
当时,美国
卫理公会宣教士昊格珠在江西九江办了一所教会学校。由于其父母被卫理公会宣教士带领信主,石美玉就读于该校。一天,昊格珠见到石美玉聪明伶俐,在征得其父同意后,将她收养身边,同时收养的还有
康成。1880年(
光绪六年)昊格珠返美,遂将她俩一同携往美国读书。
石美玉到美国后,勤奋好学,仅在十年的时间里,就先后精通英语、日语、德语等数国语言,且对所学的数、理、化、绘画、音乐等诸多科目无一不精通。1892年,石美玉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当时的名牌学府——密西根大学,时年19岁。进入大学后,她潜心医学,以图回国医治同胞肉体及灵魂的病痛。几年后,她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授予博士学位。毕业后,她谢绝美国方面的挽留,于光绪二十六年回国。
回国从医
石美玉考入美国
密执安大学医学院,并获得优秀毕业生称号。回国后不久,出任九江但福德医院第一任院长。为了谋求医院的发展,她与在美国认识的但福德医生和各位名流主动联系,从而逐步解决了房屋、医疗设备、药品短缺等问题。
创办学校
但福德医护学校
石美玉和但福德合作,在九江创办但福医院及护士学校,贯彻校院合一、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能力导向。
学生白天和医护人员一起从事护理工作,晚上学习医学护理理论知识,在医护实践中学到有用的技能,真正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石美玉非常注重培养护士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如外科基本手术操作技能,处理
难产,修复
骨折,切除
囊肿和包块,修补
兔唇,缝合伤口,配合医生进行腹部手术和
乳腺癌手术等等。石美玉经常带领学生一起上门接生和诊治病人,深入农村进行巡回医疗。
1906年,美国宣教士
胡遵理来与石美玉同工。1909年石美玉因事外出,护士门诊每天要诊治大约80例病人。在但福德医院,护士是石美玉成功进行医疗工作的基础,而学生也在医疗实践中得到显著的提高。
1914年,CMB考察团成员称赞但福德护士学校是一所优秀的护士学校值得发展。1919年但福德护士学校有护生35名。在九江的20多年时间里,石美玉培养了500多名护士,包括
中华护理学会首任中方会长
伍哲英等一大批护理人才。
上海伯特利学校
1920年石美玉回国,与吴格矩一起在上海组织创立了伯特利教会和伯特利医院(上海九院前身),还开设了两间药房和一所护士学校,她们还在家中收养了36个贫穷的中国孩子。石美玉是产科专家,慕她之名前来学医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有的来自越南、缅甸、新加坡和檀香山。至1937年,共有600名学生毕业获得了中华护士会证书,并深入民间服务。
1930年代,伯特利护士学校发展到每年招生200名。1920―1937年大约有600名学生获得了中华护士会证书。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毕业以后回到家乡所在的城镇和农村,为社区人群提供西方式的医疗保健,从而为民族的健康和国家的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布道生涯
石美玉热心教会的福音事工。1918年8月19日,石美玉同
余日章,陈维屏,
诚静怡,胡素贞,
蔡苏娟等七人,在
牯岭莲谷夏令营,组成了
中华国内布道会,由
丁立美牧师任总干事。这是华人第一个布道组织,差遣宣教士在中华大地宣教,脚踪遍及边疆各地,对教会发展影响甚大。
1920年,由于受当时盛行的自由神学影响,在华的卫理公会的信仰转变成为“现代派”。石美玉无法认同“不信派”的立场,遂与胡遵理一同离开了卫理公会。二人同到上海,创立了伯特利教会、
伯特利神学院、伯特利医院及
伯特利中学。翌年,
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成立,被选为副会长。1922,石美玉购买制造局路639号内的民房及邻近39亩荒地,扩建医院,附设护士学校。除此之外还兴办了小学、孤儿院。
1930年,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卫理公会的亚斯伯里大学环球布道团参加伯特利夏令圣经会。来自彼岸的那些年轻人,全凭信心仰望神,供应他们一切需要。伯特利教会受圣灵感动,效法他们,于1931年2月,由
计志文发起成立了“
伯特利环球布道团”。神使用布道团,在中华大地燃起了复兴的火焰。布道团的脚踪遍及中国各省,属灵复兴也延及海外。期间石美玉除在她妹妹去世的时候,曾回九江但福德医院负责一段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从事布道。抗战期间,石美玉和胡遵理到香港,把伯特利教会的事工伸展到香港,创办当时最有规模的伯特利神学院,并设有中学。学院造就了不少的青年,成为海外一代教牧的骨干。
创办医院
但福德医院
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多,原先的小诊所显得捉襟见肘,石美玉写信给美国的朋友,请求捐款相助。石美玉擅长交际,在美国颇受朋友欢迎,她的信发出不久就有了回音,芝加哥名医Dr.I.N.Danforth为纪念去世的夫人,愿意出资委托石美玉在中国建造一所以其夫人名字命名的医院。1901年12月,但福德医院(又名九江妇幼医院)落成开业,共拥有95张病床和完善的设备,石美玉出任院长。
为了传授医学知识,石美玉自己动手编教材,把英文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在她的主持下,医院逐渐发展,平均每月有千人求诊。为了医院的长远发展,石美玉二度赴美筹募资金。由于医院在美国享有良好声誉,所以得到了大批捐款,她回国后用这笔钱将医院扩充了一倍,接诊病人大量增加,仅一个月就诊治2743名病人。
伯特利医院
1928年,山东爆发大灾荒,大量难民涌进上海。一天,石美玉、康爱德得知有300名孤儿即将到达上海,她们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孤儿院,附设小学和中学。这些孤儿长大后,又将他们送入大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循着她的足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抗战爆发后,原设在南市制造局路639号的伯特利医院被日军强占,乃迁至沪西白赛仲路(复兴西路)另设分院。医院派出医护人员每周到难民收容所和伤病医院义务进行救护工作,孤儿院则迁至贵州独山毕节。抗战胜利后,石美玉在美国积极筹划经费,在废墟上重建伯特利医院。1951年5月,石美玉请求上海市政府接管医院。1952年12月,伯特利医院更名为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教育思想
与医院护理比较,石美玉对公共卫生护理更为重视。她认识到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女性是家庭的柱石,因而十分重视对妇女进行健康教育,组织护士到社区传播公共卫生知识。1915年~1920年,她深入城乡社区举办公共卫生讲座,讲座内容包括结核病的预防、预防鼠疫、消灭蚊蝇、搞好家庭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同时,还对妇女进行产前保健、婴儿喂养的指导,开展预防接种。
历史评价
石美玉作为中国第一代女西医护很难说是某方面的专家,石美玉的工作主要为妇婴服务。除行医之外,石美玉还需广泛参与教会的各项活动:传教、反缠足、慈善事业等,既是女性医护工作者,也是医学传教士。而第二代女医护,诸如
杨崇瑞、
苏祖斐、
王淑贞、
林巧稚、
梁毅文、
聂毓禅、
王懿、
佘韫珠、
王琇瑛、
叶恭绍等人,她们主要从事于妇产科、护理、儿科、儿童营养学等专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