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黄纸
唐代艺术加工纸
硬黄纸,唐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唐代人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纸质半透明可用于书画作品摹本的制作。北宋董卣《广川书跋,卷六》“今人不考其实得硬黄纸便谓古人遗墨。”
基本资料
【名称】硬黄纸
【年代】唐朝
【品种分类】书画
【艺术分类】实用品
【出产地】待考
【形状】长51.4厘米,宽29厘米。
【颜色】黄色
【材质】植物纤维
【民族】中国
硬黄纸-简介
硬黄纸,唐代一种较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经过染色及涂蜡砑光制作而成,称为硬黄或黄硬。此纸易于久藏,光泽莹滑,唐人多用以写经。善书者多用以临帖作字。因染纸用黄檗汁,不但作黄色染料,还可以防蛀。
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载:“硬黄纸,唐人用以写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其制作方法宋张世南《宦游纪闻》中有载:“硬黄纸,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宋时,已深受文人才子所青睐,宋苏轼《次韵秦观秀才见赠……诗》中载:“新诗说尽万物情,硬黄小字临黄庭。”现存实物,1900年5月,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我国古代藏经和画图印本中《千佛图残片》就是朱色捺印在相当厚的特制黄纸上的。
硬黄纸-材质
唐代一种名贵的艺术加工纸,用以写经和摹写古帖。以树皮为原料,在成纸上浸染黄蘖汁液,使之呈现天然黄色,再在纸上均匀涂蜡,经砑光后,纸张表面光莹润泽,韧度好,透明性强,称之为硬黄纸。该件为长方形,无纹饰。
历史背景
说到书画的搜求和整饬,不能不追溯到喜爱书画的李渊李世民。初时期,他们便以提倡文教为治国之一策。由是,内府屡有搜求和整理书画典籍的大举措。《新唐书·艺文志》说:“贞观中,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继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连“书手”都必须出自五品以上官员之家,缮抄之郑重其事可想而知。李世民还是秦王时便收藏字画,所得每由薛收褚亮虞世南跋尾押署。登极之后,他多次派专人往各地搜访名迹。唐代史籍多处说到,太宗出御府金帛,购天下古本。皇室搜求书画既勤,对藏品的署记、鉴别、分帙各方面也做得有板有眼唐太宗以“贞观”、“开元”为印押缝,乃开帝王鉴藏印玺风气之先。贞观六年(632),内府整理入藏的各种书迹,据《新唐书》记载,共得“二王、张芝张昶等书一千五百一十卷”,汉魏以来的其它书迹亦有三百卷。对于内府所藏书画,由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进行鉴别真假。褚遂良目光尤称精审,据说经他甄别的法书,真伪一无舛误。而此时待诏文林馆的李怀琳,则是作假能手。
李世民最嗜王羲之的书法,对其书迹的搜求自不遗余力。贞观十三年(639),李世民下诏以高价购求右军书,征集来的书迹均重加装池。张怀瓘《书断》记述,得真书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一并以金缕杂宝装轴、织成帙。后世所传之右军书迹,与李世民大力收聚王羲之墨迹有关,家弦户诵的“萧翼赚兰亭”故事便说明了这一点。据何延之的说法,当李世民收得《兰亭序》原迹后,以房玄龄举荐萧翼知人善任,赐赏彩锦千段。萧翼则封员外郎加五品官衔,对老和尚辨才也不予责罚,还赏给三千段锦三千石谷
古代并无现今的照相印刷复制技术,要让书画作品原迹传之弥久,要在更大范围里推广流播,惟一方法是以摹拓手法复制出一份或多份副本。隋唐时代均设置了专门摹拓书法的匠师。李世民喜获《兰亭序》原迹,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四人各响拓数本,俾便赏赐给皇太子、诸王与近臣。据说,拓书人汤普彻奉命复制赏赐房玄龄等人的《兰亭序》时,斗胆把多余的复制本偷传出宫,此卷“天下第一行书”乃得流传后世。
拓书人即专事复制书画名作的工匠。他们的职责,是不惜穷年累月响拓方法摹制只逊真迹一等的复制品。何谓“响拓”?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释之甚详——“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拓’。”说白了,就是蒙纸于原作上,双勾填墨,故最能接近原作。宋以前碑帖书画的复制,即以此为主要手段。包括集字勾摹,如王羲之钟繇的《千字文卷》,其方法也概莫能外。唐太宗令人复制王羲之的《兰亭序》,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依王方庆所呈书迹摹写《万岁通天帖》,均属响拓。现时世人尚有幸得睹这些书迹的面目,也全有赖这前人的“响拓”。
唐初以前,“官本”或“私本”的摹拓,目的除了获得最接近原迹的副本,还有是以摹写途径入手学艺的。这时的摹本,连原纸破损处都不惜以细线逐一标明,可见并无欺世之意。
不过,这书画摹拓的复制之法,其后却成了作伪者的终南捷径。作伪之严重,在唐宋之际已到了令人惊心骇目程度。仍仅以书法为例,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宋代的汇刻丛帖。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出秘阁所藏历代法帖,命王著编次摹刻。用赵希鹄的话说,王著“小人,不学”。由这不学无术的家伙主持的《淳化阁帖法帖》煌煌十大卷,虽被推为历代“法帖之祖”,但真伪掺杂,当中所收苍颉、夏禹、孔丘张芝崔瑷等人的一大批书迹,皆属伪物。后来米芾《跋秘阁法帖》、黄伯思《法帖刊误》均指斥其谬。至学风谨严的清代,王澍《淳化阁帖法帖考》更取米、黄及顾从义三家之言,逐帖考核评骘,这是后话。至于宋元其它丛帖中,伪物也复不少。这一连串例子,可证古时的复制与伪作纠缠不清的事实。
硬黄纸-发展
加工纸技术在唐代得到全面发展,原有的加工纸技术得到改进,许多新的加工纸方法纷纷出台。各种方法有机结合,创造出许多新的加工纸品种。施蜡法的应用始见于唐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谈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又有‘‘开国工家背书画,入少蜡,要在密润,此法得宜”。在纸面上均匀地施上一层蜡质,是为了使舐张更加“密润”,从而降低纸张的吸水性,又能提高纸张的透明度。
唐代蜡笺摹帖宋代米芾《书史》中有记载:“又有唐摹右军帖,双钩蜡纸摹。”从文献记述的情况看,唐代采用施蜡法至少有两种用途:一是将原纸经施蜡加工处理后制成紧密透明的蜡纸,可用于摹写细如游丝的工笔画;二是说在褙书画时适度用蜡改变纸张的吸水性能。唐代蜡笺中有一种硬黄纸最为名贵。硬黄纸也称“黄硬”,即后世所说的“黄蜡笺”。这种纸外观呈黄色或淡黄色,质硬而光滑,抖动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谈书画装褙时提及此纸云:“赵国公李吉甫家云,背书要黄硬。余家有数帖黄硬,书都不堪。”
有关硬黄笺的加工制作,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云:“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蘖,取其辟蠹。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这里谈到加工硬黄纸首先要“染以黄蘖”,即染潢。另外从“如浆泽、莹而滑”这一描述看,显然是蜡笺,正如宋人张世南(1195—1246)《宦游纪闻》(1233)卷五所说:“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俨如枕角,毫厘必见。…P硬黄纸既防蠹又防潮,因而能保存很久。现存北京图书馆的初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廿四卷》、唐龙朔三年(663)皇甫知岌写《春秋毂梁传·桓公第三》、开元六年(718)道教写经《无上秘要》卷五十二,还有辽宁博物馆藏传世王羲之《万岁通天帖》唐摹本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唐代硬黄纸(均为皮纸,原料为楮皮或桑皮)实物。硬黄纸多制于初唐至中唐时期,晚唐以后则少见。敦煌出土的初唐时期《大般涅粱经卷第二》,纸通长.560厘米,高26.8厘米,共由6幅经纸粘接而成。“纸质薄匀光细,莹澈透明,坚挺平整。色呈药黄,其味略苦”,系黄蘖所染,“又以蜂蜡均匀涂布,砑光磨光。使纸张不仅具有避虫蛀、防霉湿的特性,又兼有莹滑坚挺、光泽艳美的特点”。
没有经过入潢染色的“蜡笺”也称白蜡笺,质量也相当好。有薄厚不同的白蜡笺,薄者如《历代名画记》卷二所谓古时用来拓画能“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者;厚者与黄蜡笺相似,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旧题吴彩鸾写《刊谬补缺切韵卷》,双面加蜡、研光,纤维匀细,纤维束少见,硬厚,可能为“单抄双晒法”制成。
硬黄纸-奥秘
赵希鹄曾说到一种所谓“硬黄纸”的奥秘——“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辟蠹。以其纸加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用硬黄,皆唐人仿书,非真迹。”“黄檗”者,黄柏是也。树皮能入药防蛀虫,木茎可制黄色染料,为唐人写经书纸所喜用。据此,可断定世间流传书于硬黄纸上的所谓二王真迹,唐人仿书而已。
“硬黄”,后来在鉴定行家话语中,便是指临摹本了。而“响拓”一法,其实较多的情况是用于书法上,用在画上的后来则较少。《洞天清禄集》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五代两宋时,画法逐渐复杂多变,尤其是水墨渲染的渗化效果,无法以“响拓”的勾摹方式复制,惟有以临写代替之。
摹拓复制之法,本由保存原迹和流传播布的初衷发展而出,不意变成了造假者鱼目混珠的利器。“硬黄”自然只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成亦萧何,败亦萧何”,它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目的的应用中,却有截然相反的结果。而今我们评说“硬黄纸”,孰是孰非,功欤过欤?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9 09:42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硬黄纸-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