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
字伯施,会稽郡(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
观海卫镇)人。
南北朝至
隋唐时期
政治家、
书法家、
文学家。
陈朝太子中庶子
虞荔之子,
隋朝内史侍郎
虞世基之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人物生平
笃志勤学
虞世南的祖父虞检在梁代曾任始兴王
咨议;父亲
虞荔于
陈朝任
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
虞寄在陈朝官至
中书侍郎,因没有子嗣,虞世南便被过继给虞寄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年少时与兄长
虞世基一起在著名文学家
顾野王的门下读书,受学十多年,他勤奋努力精思不懈,有时十几天不洗脸不梳头。他擅长写文章,曾师法陈朝的文坛领袖
徐陵,徐陵也认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与他同郡的和尚
智永是“书圣”
王羲之的七世孙,擅书法,虞世南拜智永为师,深得王羲之书法真传,由此名声更大。
遵守礼法
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虞荔去世,当时虞世南还年幼,因悲哀过度瘦损得几乎承受不住丧服。陈文帝知道虞荔的两个儿子博学,常从宫中派使者到他们家里去扶助卫护他们。到了
除服后,虞世南被召为建安王
法曹参军。他的叔父虞寄被晋安太守
陈宝应捕获,远在闽、越一带,虞世南虽然已除去丧服,却还是布衣蔬食。到天嘉五年(564年),陈宝应战败,虞寄得以生还,才令虞世南脱去布衣食肉。
二虞入京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陈朝灭亡,虞世南与虞世基一起到隋都
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时人把他们比作西晋的“
二陆”。晋王
杨广与秦王
杨俊听闻二人的名声,同时征召他们为自己的僚属。虞世南以母亲年老作为借口,坚决推辞,杨广命令使者去追他们。
大业元年(605年),虞世南接连被授为
秘书郎,升迁为
起居舍人。他与
虞绰、
庾自直共撰《长洲玉镜》。同年,因母亲去世而守丧。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妻子穿衣都模仿王者,虞世南虽然同他们住在一起,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
辗转归唐
江都之变后,虞世南随
宇文化及到聊城。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兵败被斩,虞世南又被夏王
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任命他为
黄门侍郎。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
李世民灭窦建德,授虞世南为秦王府
参军,不久转任
记室参军。十月,李世民被封为
天策上将,并建立
文学馆,虞世南被授为
弘文馆学士,与
房玄龄共掌
诏告文翰,为“
十八学士”之一。
刚烈敢谏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正式被封为太子后,虞世南升任
太子中舍人。同年八月,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虞世南转任
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已衰老,上表请求辞官,太宗下诏不允,升他为太子
右庶子,虞世南坚决推辞不受,被授为
秘书少监。
贞观五年(631年),参与编撰《群书政要》。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虞世南进呈《圣德论》一文,太宗赐
手书诏令给虞世南称:“你的评价太高了。朕怎么敢与上古帝王相比,只是与近代相比略强些。然而你只是刚刚看见开头,未知其终结。如果朕真能
善始善终,那么你的高论可传之后世;如若不然,恐怕只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贞观七年(633年),虞世南转任
秘书监,被赐爵为永兴
县子。太宗器重他的博识,常常在处理军政大事的间隙,召世南在一起谈经论史。虞世南虽然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当政得失,直言敢谏。太宗曾对侍臣说:“朕借闲暇的时间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这样,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
贞观八年(634年),虞世南进封永兴
县公。同年,陇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现,山东及江淮多次遭大水。太宗问“
天变”。虞世南以
晋朝以来历次山崩为例,借机劝谏太宗遵循道德义理,并希望太宗不因功高而自满、不因太平已久而骄傲松懈,始终如一。太宗听后敛容反省,认为此言对自己有警醒作用。同年四月,
康国进献
狮子,太宗命虞世南为其作
赋。
贞观九年(635年),太上皇
李渊驾崩,虞世南一再劝阻太宗筑陵墓厚葬,使太宗有所收敛。他还严正劝阻太宗不要恣于游猎而疏于政事。这些都对当时的“
贞观之治”起着积极的作用。
深受追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又上表请求辞官归居,太宗
优诏允许,仍授
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同年五月二十五日(7月11日),虞世南在长安逝世,享年八十一岁。太宗闻讯后为他在
别第举哀,痛哭悲伤,下手诏给魏王
李泰说:“虞世南对朕忠心一体,
拾遗补阙,无日暂忘,实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朕有小失必
犯颜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无复人矣!”又赐
东园秘器,允许虞世南陪葬
昭陵;加赠
礼部尚书,赐
谥号文懿。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
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图于
凌烟阁,皆真人大小,虞世南名列其中,位于第二十名(参见词条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一日,
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虞世南等十一人被定为第二等。
建中元年(780年),虞世南等三十四人被
唐德宗定为功臣上等。
主要影响
文学
虞世南文章婉缛,与
徐陵相似。曾劝太宗毋为宫体诗,而其诗除《
咏蝉》等少量有兴寄、边塞诗较刚健外,其余多为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则比较空泛。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以及《
出塞》(一说为
虞世基所撰)等。其中后三首
咏物诗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像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其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清人
沈德潜在评论《
从军行》二首时就称此诗(即《蝉》)“犹存陈隋体格,而追逐精警,渐开唐风”。
书法
虞世南的书法继承二王(
王羲之、
王献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与
欧阳询、
褚遂良、
薛稷并称
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也称其与欧阳询、褚遂良为“初唐三大家”。足以证明虞世南之书名。
唐人
李嗣真《
书后品》列其书为“上下品”,评价道:“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
书断》卷中列其隶、
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
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
《
述书赋》云:“永兴(虞世南)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
宣和书谱》认为他晚年的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宋人
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
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虞世南作书不择纸笔,却很注意坐立姿势和运腕方法。他认为,只要姿势正确,手腕轻虚,即使是粗纸,秃笔,信手拈来也能挥洒自如,别出新意。
虞世南的作品,在元代已经保存不多,今所见存从帖中之外,有传世书迹刻石楷书有《孔子庙堂碑》《
破邪论》、行书有《
汝南公主墓志铭》《摹
兰亭序》等。《唐人摹兰亭序三种》其中之一传为虞世南的墨迹。
思想
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
唐太宗常引进谈论,共观经史,每论及历代为政得失,必有规纲,多有补益。强调学习经史,认为自古圣贤。“劝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则“没世而无闻”。崇尚
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
薄葬。认为古时帝王所以薄葬,不是不想荣其亲,然而高坟原垅,珍宝奇物,实所为累。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为一代儒臣;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
藏书
虞世南秘书监任职时,充分利用国家藏书,主编《
北堂书钞》160卷。北堂是
秘书省的后堂,故名。全书分19部,下分852类,19部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帝王、后纪、礼仪、衣冠、仪饰、服饰等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儒学资料,起着传授知识,临文备查的作用,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又奉敕参撰《
群书治要》50卷,辑录经史谱子有关治国兴衰政迹之文,始上古,终晋代,凡采经书12种,10卷;史书8种,20卷;子书,四书7种,20卷。多本唐初善本,前代名儒桓谭,仲长统等人政论,亦赖此书得其梗概。个人收藏书画作品甚多,亦有图籍存于家。收藏品钤有“世南”等印章。
历史评价
封德彝:“世基(
虞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
许善心)之死,敬宗(
许敬宗)舞蹈以求生。”
褚亮:“笃行扬声,雕文绝世。网罗百世,并包六艺。”
裴行俭:“
褚遂良非精笔佳墨,未尝辄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余与虞世南耳。”
李嗣真:“虞世南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绮娇春,鹓鸿戏沼,故当子云之上。”
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
魏徵、
王珪、虞世南、
李大亮、
岑文本、
刘洎、
马周、褚遂良、
杜正伦、
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
白居易:“国朝以来,有
刘德威、
张文瓘、
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
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
贾耽:“书之中虞书巧,
体法自然归大道。不同
怀素只攻颠,岂类
张芝惟创草。
形势素,筋骨老,父子君臣相揖抱。孤青似竹更飕飔,阔白如波长浩渺。能方正,不隳倒,功夫未至难寻奥。须知孔子庙堂碑,便是
青箱中至宝。”
裴敬:“以学行、文翰俱称者,虞秘监。”
宋祁:“文本
才猷,世南
鲠谔,百药之
持论,亮、思廉之邃雅,德棻之辞章,皆治世华采,而淟汩于隋,光明于唐,何哉?盖天下未尝无贤,以不用亡;不必多贤,以见用兴。”
司马光:“世南外和柔而内忠直,上尝称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
戴胄、刘洎,持宪法则
张元素、
孙伏伽,用兵征伐则
李勣、
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
温彦博、杜正伦、
张行成、
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米芾:“虞世南如学
休粮道士,神意虽清,而精气疲困。”
高棅:“虞监师资野王,嗜慕徐、庾。髫卯之年,婉缛已著;琨玙之美,绮藻并丰。虽隋皇忌人之主,贞观睿圣之朝,然而善始之爱,身存乱国,准伦之誉,竟列名臣,骈美
二陆,不信知言矣乎?其诗在隋则洗濯浮夸,兴寄巳远;在唐则藻思萦纡,不乏雅道。殆所谓圆融整丽,四德具存,治世之音,先人而兴者也。至如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燃‘’、‘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天然秀颖,不烦痕削。又《长春宫应令》云‘民瘼谅斯求’,《江都应诏》云‘顺动悦来苏’,其视宫体之规,同归雅正。石渠、东观之思,自非圣主,何能扬休下后世哉!”
丰坊:“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薛纯陀、薛嗣通、
孙过庭、
钟绍京、
贾膺福、李泰和、贺季真、
李太白、张伯高、
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钱藏真、
张从申……虽所就不一,要之皆有师法,非孟浪者。”
许学夷:“武德、贞观间,太宗及虞世南、魏徵诸公五言,声尽入律,语多绮靡,即梁、陈旧习也……今观世南诗,犹不免绮靡之习,何也?盖世南虽知宫体妖艳之语为非正,而绮靡之弊则沿陈、隋旧习而弗知耳。且世南所慕徐陵,而谓之雅正,可手?至如《出塞》《从军》《饮马》《结客》及魏徵《出关》等篇,声气稍雄,与
王褒、
薛道衡诸作相上下,此唐音之始也。”
曹树德:“右军工书穷神化,嫡派相承虞永兴。内含刚健外婀娜,天然墨妙超人群。把玩再三不忍释,置之座隅忘朝昏。如与有道相接对,顿教方寸澹俗氛。……惟有秘监擅众长,有如君子善藏器。但论行草亦偏工,暮年所得更深邃。兰亭茧纸空复空,即此已可追其踪。晚近俗书体尤弱,妩媚祇成俳优风。临摹虽工神气失,枯枝断梗将无同。书法与世相流转,识者观此忧忡忡。”
轶事典故
以身请代
江都之变时,
宇文化及反叛杀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内史侍郎,也将被杀,虞世南抱持着虞世基痛号悲泣,请求让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损异常,形销骨立,时人因而都称赞他。当时,
许敬宗的父亲
许善心也被宇文化及杀害,
封德彝时为内史舍人,完全看到了当时的情况,后来对人说:“虞世基被诛杀,虞世南伏地而行请求替兄受死,许善心被处死,许敬宗手舞足蹈用来求生。”时人以此为
话柄。(虞世南全身像取自清任熊绘图,王龄撰赞,蔡照初雕版,清咸丰六年萧山王氏养和堂刻本《於越先贤像传赞》。)
君臣相梦
虞世南逝世几年后,唐太宗曾在夜里梦见虞世南,像平生一样。第二天,太宗下令说:“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德行淳朴完备,文章是辞赋的宗师,早晚尽心,志在忠益。忽然去世,转眼过了几年。昨因夜梦,忽见其人,并且进谏直言,有如平生之日。追怀他留下的美德,很增悲叹,应当供给冥钱,申明朕的思旧之情,可在他家设五百僧斋,并为他造天尊像一座。”
博闻强记
唐太宗曾令虞世南书写《
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它没有错一个字。
唐太宗一次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的副本装到车上带着。太宗说:“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书。”太宗听闻虞世南去世后,悲伤哭泣说:“宫里藏书和著书之处,再也没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伯牙子期
唐太宗曾作
宫体诗,让虞世南
唱和,虞世南说:“
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
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
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
钟子期死,
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
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身兼五绝
人际关系
父祖
生父:
虞荔,官至
太子中庶子、
大著作兼东扬、扬二州
大中正。卒赠
侍中,
谥号“德”。
继父:
虞寄,虞世南叔父,因无子,便收养虞世南为子。官至
中书侍郎。
兄弟姐妹
虞氏,嫁陆某。一子为初唐书法家
陆柬之;另有一子,为“草圣”
张旭的外祖父。
子女
虞秀姚,嫁朝议郎行右卫府长史萧鉴(后梁世宗
萧岿之孙)。
主要作品
虞世南的著作被辑为诗文集30卷,由褚亮
作序,今已散失不全。《
全唐诗》编其诗1卷,《
全唐文》收录有其诗文及奏疏。民国
张寿镛辑成 《虞秘监集》4卷,收入 《
四明丛书》。
后世纪念
史料索引
关于虞世南的生平事迹,主要参见《
旧唐书》卷72及《
新唐书》卷102。《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二·隋纪六》卷182~195也有部分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