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
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
屈原为代表的“
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作“
骈赋”;唐代又由
骈体转入律体叫“
律赋”;宋代以
散文形式写赋,称为“
文赋”。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
阿房宫赋》、
曹植的《
洛神赋》、
欧阳修的《
秋声赋》、
苏轼的《
前赤壁赋》、
庾信的《
哀江南赋》等。
基本介绍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有韵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
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
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
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
骈赋”;唐代又由
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
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
阿房宫赋》、
曹植的《
洛神赋》、
欧阳修的《
秋声赋》、
苏轼的《
前赤壁赋》等。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
曹丕的“
诗赋欲丽”和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
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
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
代表性、最能彰显其
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
远承《
诗经》赋颂传统,近接《
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
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
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
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
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
宋玉、唐勒、
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
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
战国后期荀况的《
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
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
招魂》全篇的铺张
夸饰,对
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毕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
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
刘熙载说:“赋别于
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汉赋继承了《
楚辞》形式上一些特点,讲究文采,韵律和节奏,又吸收了战国纵横家铺张的手法,内容上着力“体物”,也注意到“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此外,趋于散文化,经常使用
排比,对偶的整齐句法,既自由又严谨,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即
骚体赋、
汉大赋和
抒情小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
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
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
先秦时期到
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
枚乘的《
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
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
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
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
司马相如的《
上林赋》。
文化策划人、辞赋作家
薛刚首先提出了“
汉代五绝”的概念,认为赋也是
五绝之一,他认为:“赋是最能代表
汉文化的
文学体裁,是
中华民族独有的文体。在中华
古典文学体裁中,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极大程度地利用了
汉字字形构造的特点,在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强烈
视觉刺激。赋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代表汉字和汉语优势与特色的文体。”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
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
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
藻饰和用典。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
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
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
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像南朝
刘宋的
鲍照的《
芜城赋》、谢惠连的《
雪赋》及谢庄的《
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
骈赋、
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其中汉赋最具影响。
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主要三种
表现手法之一。赋是
铺陈排比的意思,相当于近代的排比
修辞方法,
南宋的
朱熹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
长卿,汉族,
巴郡安汉县(今
四川省南充市
蓬安县)人,一说
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
辞赋家,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景帝时为
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
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
赋圣辞宗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鲁迅的《
汉文学史纲要司马迁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
成都郫县友爱镇)人。 少好学,
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
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
黄门郎。
王莽时任大夫,
校书天禄阁。扬雄是即
司马相如杨雄刘禹锡著名的《
陋室铭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
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班固(
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
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
兰台令史,迁为郎,
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
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
白虎通德论》,征
匈奴为
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
两都赋》等。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
南阳西鄂(今河南
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
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是东汉中期
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
月食的成因。张衡得到了很多荣誉,被一些学者认为是
通才。一些现代的学者还将他的工作和
托勒密(86-161)相提并论。1802号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社会评价
赋,这些年一度是很盛行的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煽情元素,据说最早的原创者是屈原,成名作是《离骚》,编纂《史记》的刑余史臣司马迁对它倍加赞赏,颇有心得,亦是精通此道的推手和高手。赋,擅长专营词汇的铺陈和声韵的叠加,以饱满外溢的情感和异彩缤纷的词汇,形成集束烟花般绚丽夺目的特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