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字,也叫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汉族男子二十岁
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
称字为表字。
引证解释
表字,汉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比如东汉时期的
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
孔明,号
卧龙。
又如近代时期的
张大千,姓张,名正权,字季爰,号大千。
《
说文解字》:“字,乳也。”本义是养育后代,因而有孳生之义。人的字是由名孳生、演化而来的,是对名的补充或解释,故称“字”。字与名相为表里,字多为外部使用,故又称表字。字最早出现于周代,男女成年之后才能取字,以表示他们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或为同义,如
屈原名平字原,《
尔雅·释地》 :“广平曰原。”或为反义,如
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或为连义,如《
茶经》作者陆羽字鸿渐,即取《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之句。故《
白虎通》 中说:“闻其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秦汉以后,取字向尊老化和美词化方向发展,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古人
称字也有一定的原则,只有在称呼长者或尊者,或者平辈之间相称时,才能称字,以表示亲近或尊重。但古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不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用字。反之,谦称、卑称时一般用名,尊称、敬称时一般用字。
汉族男子行
冠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旧五代史·周书·王峻传》:“ 太祖虽登大位,时以兄呼之,有时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宣和遗事》前集:“是时
温州有
方士林灵素 ,初名灵噩 ,表字岁昌 。” 《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这个人姓尤,表字云岫 ,本是我父亲在家时最知己的朋友。”
根据记载,汉族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
司马迁字子长,
李白字太白。
根据《
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
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发展变化
先秦
起源于商朝,盛行于
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
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举个例子来讲一下字的作用:我们平时称谓他人之时,常用姓+职务,如,张大夫,李老师,王主任,赵师傅等等,但同姓者甚多,如一个学校可能有多位李老师,一个医院可能有好几位张大夫,若是呼其姓名则太过无礼,又使人感觉太过正式。若是两人关系较近,直呼其名则使人觉得关系疏远。
在古代,由于特别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
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
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避讳”制度。
在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有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种情况是在
先秦时期,当名和字连称时要先字后名。如:
孔父嘉,
孔子在
宋国的祖先,“孔父”是字;“嘉”是名;姓为“公孙”。
叔梁纥(hé),孔子的父亲,“纥”是名;“叔梁”是字;姓为“子”。
孟明视,
百里奚的儿子,“视”是名;“孟明”是字;姓为“百里”。
西乞术,
蹇叔的儿子,“术”是名;“西乞”是字;姓为“蹇”。
白乙丙,蹇叔的儿子,“丙”是名;“白乙”是字;姓为“蹇”。
汉朝三国
第二种情况是汉朝以后名字连称时,先“名”后“字”。如:
“鲁国
孔融文举,广陵
陈琳孔璋,山阳
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
阮瑀元瑜,
汝南应场德进,
东平刘桢公干…··”这是
曹丕《
典论·论文》中的一段话,提到“
建安七子”名字连称,都是先名
后字。
名、字关系
字一般有一言字、两言字。最多的是两言字。
增美辞。在
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称用字以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翁、卿、倩、元、之、文、君、如、克、永、孔、彦、令、伟、休、道、孝”等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
采典籍。采摘典籍中精彩的
名言警句之义,用做表字,意趣高雅。
曹操字孟德,语出《荀子·
劝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
德操。”
表仰慕。表示对前贤先哲的仰慕之意,是古人命名、取字的重要思路之一。
北齐文学家
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晋人
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又以其姓氏为字。
寄情怀。
陆游在《
老学庵笔记》中说:“字所以表其人之德。”正如言为心声一样,字也是人们抒情怀的手段。近代
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为黑暗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的宽阔胸怀。
也有析名文。名与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文辞意义上的,也可以是文字结构上的。
南宋诗人
谢翱,字皋羽;大奸臣
秦桧,字会之;明“
竟陵派”文人
刘侗,字同人;清文学家
毛奇龄,字大可。
古人取表字十分讲究,情况也非常复杂,但仔细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如常见的有按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
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还有个长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属三国时
孙坚的其中四子了:长子
孙策字伯符;次子
孙权字仲谋;
孙翊排行老三,字叔弼;
孙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还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况也很多,因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称或尊称。所以人们喜欢用它。如孔伋,字
子思;
仲由,字子路;
司马迁,字子长;
曹植,字子建;
苏轼,字子瞻;
杜甫,字子美;
袁枚,字子才。
这些表字虽然常见,但是与本名联系不大,实际上伯(孟)仲叔季和子,还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们后面的那个字如“策”、“权”、“思”、“长”、“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这个主要成分与本名意义是有联系的,下面分别作介绍:(共5种)
①【并列式】
意义相同的: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
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如:
②【辅助式】
意义相近的: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如:
梁鸿,字伯鸾。鸾和鸿都是
飞禽,但不是一种,
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郑樵,字渔仲。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③【矛盾式】
意义相反的: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
④【扩充式】
意义相顺的: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
徐干,字伟长。《
孔丛子》曰:“非不伟其体干也。”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对名作了补充解释。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
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陆羽,字鸿渐。《周易》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字对名作了解释。
高明,字则诚。《
礼记》曰:“诚则明矣。”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诚是明的前提条件,明是诚的后果。
于谦,字廷益。《
尚书》说:“谦受益。”名和字在一句话中,谦是前提条件,益是谦的后果。
⑤【延伸式】
意义相延的:即表字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如:
杨达,字士达。士达,即士进的意思,进一步延伸了达的含义。
丘锡,字永锡。永锡是“永锡难老” 的省约,出自《诗经·鲁颂》,延伸了锡的含义。
6 【表达志向】
钱鑫,字三金。
女性的字
女性自然也有表字,《
礼记·内则》中言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东汉末年大儒
郑玄有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不过因为史书上写女子甚少,写了也大多写某某氏,名字记载甚少,因此例子较少,现列出一些。
唐婉,字惠仙。
其它相关
字的构成的一些形式:
1.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称“子”字:如公孙侨字
子产、又字子美,杜甫也字子美,司马迁字子长,
柳宗元字子厚;
3.还有只以排行作为字的;
4.另外在古文中,名与字
连称时,不同时期的顺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