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创新
2011年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社会创新(Social Innovation)是民间力量自发的、通过按照书籍整理的方式促进解决社会问题、改善某一范围人群生存状况的一种行动或趋势。
背景介绍
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包括产品和服务中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全体人类的福祉也随之增长。然而,商业创新在显示其强大力量的时候,其漏洞和局限也被相应放大。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尽管地球上的财富一直以加速度增长,但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那些基本问题——贫困、疾病、劣质甚至根本没有的教育等等——并没有随财富的增加而相应地减少或减轻,在某些区域,甚至有加剧之势。
经济繁荣的阳光并不能照遍每个社会的角落。
在交通、通信方面,人类能享受到便利是19世纪的科幻小说家(如凡尔纳)完全不能想象的,然而在医疗保健的改善方面,则远没有相应程度的提高。且不说贫困人口始终面临的缺医少药的境况,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医疗也一直是困扰政府的巨大难题。
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甚至是更加致命的问题又出现了,比如气候危机。商业创新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快速毁灭人类的“公共财富”——作为所有财富根基的地球的宜居性。对财富追逐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合成谬误”,正在变成一种集体性的自杀游戏。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对财富和资源进行调配,以增进公共福祉。但随处可见的低效和浪费迫使人们反省:现有调配和管理公共资源的模式是成问题的。比如,欧美国家对世界贫困地区历年来的援助总额超过3400亿美元,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实施援助的人在被救助者的需求识别、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的能力,以及保持财务健康度上都存在着严重问题。
面对贫困、疾病和环境危机,虽然还不能说“钱不成问题”,但比钱更成问题的是如何使用这些钱。所以比尔盖茨一方面将自己的钱捐出来,并且劝导更多的富人也像他这样做,另一方面,他提出要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更具创造性”地管理财富的方式,让财富真正成为人类抵挡或尽可能减少各种灾祸、增进人类整体福利的手段,而不是标识富人身家和政客政绩的数字。
普通的商业创新往往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创造私人财富。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财富的一部分转化为公共福祉?我们立即想到的答案可能是捐赠。但这也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甚至可能一半都不到),捐出来的钱只是资本,必须要有一种放大机制,将这些有限的资本尽可能放大,成为巨大的公共财富。这个过程,盖茨称之为“更具创造性的资本主义”。
定义
熊彼特所定义的创新都是在生产经营领域,但在非生产经营领域,也可能存在这样的函数式和新组合。这就是盖茨所说的“创造性”第二个要点:这种资源集合器和财富放大器是以公共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为指向的。这种与商业创新内核相同但指向不同的创新,就叫做“社会创新”。
作用
维基百科的出现来说明社会创新的作用。给人们提供随时可以查询的权威的知识库,是编纂出版百科全书的初衷。集中知识精英,定期出版并更新这个包罗万象的知识库,的确是一种创举,其对科学和教育的意义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它的局限也是明显的。首先,它要求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一个商业出版机构是难以完成如此浩大的出版工程的(所以出版百科全书被视为一个国家国力强大的标志)。其次,它在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受到重大的局限,因为深度和广度和常常是矛盾的,如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如果同时顾及二者,一本书可能会有一公里厚。所以它既要舍弃广度,又要舍弃深度。而且,一套百科全书的出版周期相当漫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更新周期是15年),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年代,一套百科全书出版之际,就是它的部分内容过时之日。另外,如此大部头的书价格昂贵,而且极不便于携带。很多需要这部书的人根本买不起它,即使买得起,也不能随时随地查阅。这就是说,大百科全书虽然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求,但对沉默的大多数来说,有大量尚未满足的需求。
社会创新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满足弱势和相对弱势的人尚未满足的需求。我们看到,传统百科全书的诸多局限和缺憾,都被另一种创新形态的百科全书所克服了。它的出现,几乎不需要成本,广度和深度的矛盾对它来说并不存在,由于它几乎是零成本的,任何人都无需付出成本就能随时随地使用它,它每日每时每秒都在更新。虽然与传统百科全书相比它也存在权威性不够、内容良莠不齐,但它具有强大的自我完善机制,它的优势如此明显,它正在成为泽及所有人的知识工具。
把在传统背景下无法成为资源的资源汇聚成资源,创造与成本极不对称的巨大效益,而且打破商业的门槛,惠及所有需要它的人——社会创新的优势在维基百科中得以集中体现。
与商业的关系
社会创新是“非商业的”,但它不是“反商业的”。它将成为非营利性组织运行的灵魂,它不是非营利组织的专利,作为创造公共财富最有潜力的方式,它可以被政府、企业采用。比如,源于某些非营利性卫生组织创造的优良的医疗管理流程正在被政府纳入到公共医疗中去,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再比如,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本来是一种社会运动,但被企业引入到商业模式中以后,在增加公共福利的同时,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同样,针对现今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乡土乡亲为农业小生产者建立自有品牌,在增加农人对自己从事农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同时,也使他们能够更安心于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安全的农产品
企业在社会创新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企业可以在商业创新中植入社会担当的因素,或者把慈善的诉求植入到商业战略中,实现战略性慈善,另一方面,企业将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资源、项目运作和管理能力注入到某项社会项目(不管这个项目是由自己还是由其他机构启动的)中,使该项目最终效益最大化。
发展情况
目前,社会创新在国外也处于探索阶段。在运作方式上,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色——强调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高度互联互通。按运作模式来分,社会创新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树木型”,一种是“蜜蜂型”。前者有稳定的组织型态、治理结构和运营流程和活动范围,分阶段、分步骤运营各种项目,社会企业就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它往来于各种资源拥有者之间,募集资源,激活资源,以项目管理(制片人模式)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创新。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合纵连横,将人际网络化与技术网络融为一体,以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促成资源的互联互通,谋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衍生概念
由社会创新这个概念可以推演出两个相关概念——社会企业家精神和社会企业。一个人,无论他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还是政府公务员社会工作者,只要他是以创新的方式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它都是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相比之下,社会企业的含意要狭窄一些。它是指以商业管理的方式,以创新性的方案解决社会问题,不以盈利为目的但始终保持正向现金流的企业。不同社会企业的股东可能是有不同身份的主体(政府、企业和非营盈利机构),但在经营目的的社会导向和经营手段的商业性上是共通的。
社会企业在中国已开始逐步发展,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得到一批像创思、社会企业研究中心、21世纪社会创新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大力推进。
相关机构
目前,在国内兴起了一批以促进社会创新为使命的机构,其中包括创思、华夏社会创新基金会、AHA社会创新中心等。
创思(Transist)总部位于上海,其使命为发现、培育和拓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之间的交集。创思为初创型企业提供1万至100万美元的早期投资,也从客户开发、产品市场匹配和市场进入等最早的阶段开始孵化创业者和项目,并为他们提供全面的能力建设,包括加速计划、专业顾问和导师。
“AHA社会创新中心”是一家专业支持性机构,提供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领域的“培训、咨询、研究、评估”等服务。他们相信社会创新是实现一个“自由而功能齐备”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而社会创新的发生发展需要社会中出现更多具备社会创业家精神的变革者,以及一个有效运转的社会生态系统来支持这些社会创业家们用社会创新的方式产生社会效益、带来社会变革。
内容简介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1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为配合广大学员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特邀请长期致力于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究的中央党校著名社会学家、博士生导师,向春玲教授结合自己多年深入全国各地调研结果,理论联系实际,就研讨班的主题直指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这一主题的选择有何深意?社会管理都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加强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社会管理创新究竟如何破解?如何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新模式?等诸多问题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力求解决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遇见的各种问题。
各讲内容
第一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第二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重点工作
第三讲 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案例讲解)
第四讲 发展社会组织是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的有效形式(案例讲解)
第五讲 加强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案例讲解)
第六讲 鼓励公众参与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案例讲解)
作者简介
向春玲,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省部级和地厅级“民生与社会建设”班主讲教员,2010年中央党校优秀教师。长期从事城市化、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等研究和教学工作。参与多项国家课题,个人主持多项部级课题。
在教学中,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证调研,深入基层,先后就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在重庆、成都、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西藏、新疆、云南、广东、广西等20多个省市进行调研。
参考资料
About Us.创思(Transist).
我们是谁?.AHA社会创新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06 22:52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