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借法案
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租借政策是指美国免费或有偿提供给法国英国中华民国以及后来的苏联和其他同盟国粮食,军事物资以及1941年至1945年期间提供的武器装备。它于1941年3月11日签署成为法律,并结束于1945年9月。大部分时候,援助是免费的,一些物资如船只,在战后被归还。作为回报,美国获得了战争期间在盟军领土上的陆军海军基地的租借权。
历史背景
在1940年6月法国沦陷之后直至意大利军队入侵希腊,英联邦的部队是与德国和意大利交战的部队。按照1930年代美国《中立法案》的要求,英国一直以“现金和运输”方式支付黄金用来向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但到1941年底,它已经清算了非常多的资产,以致现金短缺。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开始全面加入二战之中,国防预算增加了五倍(从2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在这期间,由于英国开始缺少资金,武器和其他物资,首相温斯顿丘吉尔需要罗斯福总统的帮助。出于对英国困境的同情,但由于公众舆论和《中立法案》的阻碍,该法案禁止以信用出售武器或向好战国家借贷资金,罗斯福最终提出了“租借”的想法。一个罗斯福的传记作者描述说:“如果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案,只能钻空子。英国和英联邦正在进行一场维护文明的战争,而在他们的选举中,绝大多数人希望美国人帮助他们。“
1940年12月,罗斯福总统提出向英国加拿大出售军火。但遭到了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警告这将被大多数美国人视为美国将是卷入欧洲的冲突。
经过十年的中立,罗斯福知道,对盟军支持的变化必须是渐进的,特别因为德国裔美国人是当时美国最大的种族之一。最初,美国人的立场是帮助英国人,但不参加战争。1941年2月初,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54%的美国人赞成在没有租借条件的情况下向英国提供援助。还有15%人赞成这样的条件:“如果它不能使我们卷入战争”,或者“如果英国能给我们提供我们所给予他们的安全。”只有22%的人明确反对总统的提议。当民意调查参与者被问及他们的党派关系时,民意调查显示出严重的政治分歧:69%的民主党人明确支持租借,而只有38%的共和党人无条件支持该法案。至少有一位民调发言人还指出,“大约有两倍于共和党人”给出了“有资格的答案”
国会中的孤立主义共和党人极度反对《租借法案》,他们担心这项措施将是“这个国家参与对外战争所迈的最大的一步”。众议院终于在1941年2月9日举行了一个表决,民主党238票对25票赞成,共和党24票赞成,135票反对。
一个月后举行的参议院选举显示出类似的党派分歧。49名民主党人(79%)投赞成票,只有13名民主党人(21%)投票反对。相反,17名共和党人(63%)投了反对票,而10名参议院共和党议员(37%)支持民主党通过法案。
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四月,这一政策扩大到中国,和苏联。1941年10月底,罗斯福批准向英国提供10亿美元的租借援助。
紧随其后的是驱逐舰基地协定,其中50艘美国海军驱逐舰被转移到皇家海军加拿大皇家海军,以换取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权利。丘吉尔还授予美国基地在百慕大群岛纽芬兰岛的自由权力,并要求英国军事资产重新部署。
租借法案意义
租借法案将有助于英国和盟军赢得未来几年的战斗;它在1941战争中所给予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1943-1944年间,大约四分之一的英国弹药是通过租借而来的。租借而来的飞机(特别是运输机)大约占到英国使用的四分之一,其次是粮食、陆运工具和轮船
在1943至1944年间,美国在欧洲太平洋的力量开始全面增长,租借仍在继续。此时,大部分同盟国前线的设备都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如坦克和战斗机),但租借可以在此时提供一些有益补充,并提供后勤物资(包括汽车和铁路设备),这是巨大的帮助。
美国援助
美国提供给其他盟国的物资的价值
美国向中国提供的物资
中国获得资源
中国通过《租借法案》获得的资源
自1940年7月,日本出兵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将侵略范围扩大到东南亚,美国对日政策渐趋强硬。同期,德国横扫欧洲,英国岌岌可危。为免战火延及自身,美国改变中立国策,加大对各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至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将援助力度加之最大。依照这个法案,总统有权向“其防务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任何国家出售、转让、交换、租借或以其他方法处理……任何国防物资”,并决定受援国的偿付方式。由此,美国真正成为“民主国家的大兵工厂”。
作为蒋介石特使,全权负责对美交涉的宋子文获知消息后,很快提交了一份申请清单,希望美国,“一、帮助中国建立一支有1000架飞机的现代化空军;二、帮助中国训练并装备陆军30个师;三、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效的国际交通线”。但美国陆军部评估后,以中国当时不需要,也没有能力使用这些物资为由,回绝了宋子文的要求。
不久,《日苏中立条约》签订,苏联停止援华。宋子文在白宫向罗斯福力陈:“中国远东形势之严重;我国望援之迫切;至盼在援助抗战国家新法案之下,能得着大量之实质援助;并盼总统能于最近期中发表援华具体方案节目。”为让中国不致在日本的进攻下崩溃,能继续发挥牵制作用,美国终在1941年5月6日宣布《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
但美国此时给予中国的援助,同宋子文给出的清单相比,尚有相当差距。美国对改善中国运输能力最为关注,一次性批准了价值4510万美元的交通器材;给中国批准价值4934.1万美元的军火,而中国要求的是12959.18万美元;至于申请的1000架飞机,经过两个多月谈判,美国才批准了435架,其中110架还是来自英国定额。
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重要性凸显,罗斯福“至盼中国在各方面袭击,务使敌军疲于应付,不能抽调大量兵力”,分配给中国的物资才有所增加。1942年1月—4月,“美国向中国起运租借物资42000余吨,其中有飞机298架,各种火炮共505门、机关枪13795挺、步枪20000支、炮弹40多万发、子弹4000多万发、卡车660辆、机油187万加仑、医药用品900吨、铁路材料5000吨”等。
在租借物资分配方面,美国分配的数额少于中国的申请额,而中国实际获得的物资数量,又少于分配定额。1941年7月,美国答应当年给中国1.4亿美元军火,翌年再交付5亿美元军火。实际上,1941年中国实际获得的租借援助仅为2600万美元,仅占这年美国对外租借总额的1.7%。其他几年,中国获得租借物资的数量,及其在美国租借总额中的占比为:1942年,1亿美元(1.5%);1943年,4900万美元(0.4%);1944年,5300万美元(0.4%);1945年,11.07亿美元(8%)。
中国从美国获得的租借物资如此之少,一方面是美国“先欧后亚”政策所致——英国获得美国全部租借物资的63.71%,约309亿;苏联获得22.76%,约110亿;法国获得5.85%,约28亿。中国在抗战结束前,获得的8.457亿美元物资,只占全部租借物资的1.8%。
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对外交通大多断绝,尤其是日军占领滇缅公路后,驼峰航线运量一度极微——美国最开始允诺每月运输5000吨,但实际1942年5月仅80吨、6月106吨、7月73吨。美国投入更多飞机后,方在1943年下半年实现月均6500吨,1944年下半年猛增至月均26100吨,达到滇缅公路1941年的运量。在此期间,美国常以运输困难,援华物资大量积压印度为由,减少对中国租借份额。
以上说到的这些租借物资,名为租借,实为赠予,但受援国需用某种方式,对美国的租借物资进行偿付。依据1942年6月,宋子文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签署的《中美租借协定》,一方面“美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国大总统准予转移或供给之防卫用品、防卫兵力以及防卫情报供给中国政府”,同时“中国政府将继续协助美国之国防及其加强,并以其所能供给之用品、兵力或情报供给之”,称为“回惠租借”。
中美双方商定的回惠内容为,“一、向在华美军和美国机关直接提供物资和劳务;二、提供中国货币,使美国军队和机关可用于在中国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获得物资和劳务,并支付其他用途。美国政府将为此而不时地向中国政府支付美元。”中国为提供的物资与劳务,以及一部分中国货币记入租借帐中;另一部分中国货币,由美国按照官方汇率,支付美元。由于美国不同意1美元兑换20元法币的官方汇率(当时在重庆,1942年12月1美元兑换45元法币,1943年12月兑换85元),以至回惠协约最终没能落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为租借物资付出代价。中国为向驻华美军提供物资和劳务,从1941年7月—1945年9月垫款约2459亿元,美国偿付了其中的1479亿元,未清偿的980亿元被列入回惠租借账内。即使是按1945年9月1:921的汇率计算,这笔未清偿的垫款,也相当于1亿多美元。这些垫款在中国财政收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1942年7月到1944年年末,中国向美国垫款约500亿元,相当于这几年国民政府财政实收总额的48.5%,相当于1944年法币流通总额的26.4%。1945年,国民政府支付美军开销的费用,更占到当年法币发行量的53%。
此外,中国还为美军修建机场。如在修建能起降B-29轰炸机的新机场时,国民政府曾抽调劳工40余万。在国民政府开列的“回惠租借清单”中,财政部垫付的机场建设费有80亿法币,中央银行垫付的空军基地建设费有48亿法币。中国为支付这些垫款,不得不大量印刷法币,极大地加剧了通货膨胀
虽然中国所获租借物资,在美国对外援助总额中仅占极小比例,且为之付出了相当代价,但美国租借援助总额相当于苏联援华贷款实际动用额的5倍,为中国战时获得的最大外援。总体而言,中国抗战,在物资层面,仍主要依赖自身脆弱的小农经济勉力支撑,如中国军队所装备、消耗的武器弹药,绝大多数为后方自产。租借物资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提振中国民众的抗战信心,使其意识到中国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并非孤军作战。
经过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援助的重要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日益受到纳粹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德国入侵西欧后,罗斯福政府为了美国自身的安全防御体系考虑并扩大势力范围,确立战后世界中美国的领导地位,决定加强对处境困难、财政拮据的英国的援助。
1940年12月17日,罗斯福总统发表讲话,提出美国可以借出军火,并用生动的比喻加以说明:假设邻居失火,我只能把浇园的水龙带借给他去灭火,而不应让他事先付钱买这条水龙带,待火灭后邻居原物送还即可。他还说:“美国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
1941年3月11日,参、众两院通过的《租借法案》经罗斯福签署后正式生效。法案授权总统可以以出售、交换、转让和租借的形式向被认为其防御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等任何军需品。该法案的通过埋葬了中立法,是美国由孤立主义走向参战的决定性重要步骤。据此,美国共向英、苏、法、中等几十个反法西斯国家提供500多亿美元的物资,首先获得援助和获得援助最多的是英国。
到1945年8月31日日本投降前夕为止,英联邦所得的租借援助共300亿美元,占美国租借支出总额的60%, 其中英国受援最多,为270亿美元。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 在排除了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反对以后从1941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到1945年9月20日止,美国实际运抵苏联的物资总值为102亿美元, 加上其他费用, 共计109亿美元(苏联的统计为98亿美元)。
1941年5月6日,罗斯福正式宣布,《租借法案》亦适用于中国,到1945年9月3日止,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为8.45亿美元。
《租借法案》对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停止执行。
参考资料
Lend-Lease Act (1941) - Our Documents.Our Documents _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美国国家档案管理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6 14:54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