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史
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秦史》作者是20世纪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蘧常先生(1900年-1989年)。本书是一部记载秦朝(包括秦始皇称帝之前的秦国诸君)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6纪(世纪和本纪)、4表、8考和35列传,共53卷。始作于1926年,前后经历50年。
成书经过
《秦史》作始于1926年,历经50年,由家人协助从诸史书中收集有关秦代的史料。据作者自序,此书己重撰3次,初稿于战祸中被毁或遗失,二稿为红卫兵所撕毁,三稿则因作者年事己高,且妻子病逝,己无心力撰写完毕。死后由其子及学生整理完成。至今仅成四十七卷,尚待继续完成。
本书共有6纪4表8考35列传共53卷,外加上1篇自序,其中纪传及1表己完成,而3表5考缺,2考未完,1考残缺,1自序佚。本书所引用的史料相当多,引用了很多后人的注解考证。2000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作者自序:中更丧乱,稿凡再毁,故前后乃至三纂。每纂皆欲于前史旧例有所刷新,然终不能尽。垂老又加刊改,前后盖五十年矣。兹标举体例于左:
一、《秦史》自古无作者,窃不自揆,谬欲补正史之缺,故一循班氏断代史体制。其取史策,亦大有增删改作焉。
二、此书承父命而作。父治刑名学,曾着商、韩新传。援班书列其父彪作例,亦采直、韩两传入书中而补论焉。
三、意在无征不信,所取故籍,皆注出处。凡所引为原文者,出书与篇名;有更改者,则曰据某书某篇。
四、凡所更改原文,或正其讹讹,或易以今义今字,或便于行文。其正讹伪,多取前人说,如《史记志疑》、《读书杂志》等,为简括计,不复出书名。
五、前史多歧或误,于斯取去,不能无说。加注于下,前人无之,然《班志》《艺文》,已见滥觞。
六、凡立传,具一技之长有利于人民者,亦着之。
七、凡涉神怪或诬罔者,皆所不取。
八、凡属前史五行者类所不取,惟涉天异、地美者,则散入世纪与本纪中。
九、革命者非秦之所得而臣,故系之列传末。
作者介绍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 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王蘧常是现当代以章草著名的书家。3岁时,母顾氏即教他识字,并区分四声。4岁时,父以候补知府实授富川知县,赴广西任所,全家相从。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教以执毛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即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15岁始代父作字,初露头角。后因病辍学,在病床上以指代笔,摩挲唐拓《十七帖》影印本,比画记忆。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书法。1917年夏,沈曾植自上海回嘉兴。王蘧常仰慕已久,但不敢贸然当面请教,托名“黄阿龙”,把平时读书所遇疑难问题20余条写成一信,寄去请教,引起沈曾植注意。期间,曾再次托名“阿龙”,将绝句两首投寄沈曾植,被赞为“近玉溪(李商隐)”。次年,沈曾植归里扫墓,无意中见到王蘧常习字,当面未置一语,邀他第二天去住处,给予示范。又特取《郑文公碑》墨拓八大轴相赠。1919年,王蘧常在上海正式拜沈曾植为师,学习书法与文学、诗歌、历史等。1920年夏,携《爨龙颜碑》习作七纸,求正于沈曾植。时康有为在沈家作客,代为批改,并大加赞赏。自从受学于沈曾植后,王蘧常不仅对北碑书法实践的认识大大加深,而且还学习治学方法,甚为受益。学习沈曾植作札记的方法,写治学心得《知无录》10余册。沈曾植教以为学当“去俗就异”,给了他重大影响。在书法上,沈曾植曾引导他说:“凡治学,务去常蹊,必须觅前人敻绝之境而攀之。即学二王,亦鲜新意,不如学二王之所自出……章草自明宋(克)祝(允明)以后,已成绝响。汝能兴灭继绝乎?”揭示了艺术取向,王蘧常终于成为章草大师。王蘧常于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受教于唐文治。唐文治治学,以“务实深进”为特色,这种学风成为王蘧常研究经史与书学的指南,使他在学术上打下了坚实的根底。21岁时,王蘧常编写《三代史》,在报刊上零星发表,王国维读后大为赞赏,誉之为“王三代”。1924年由唐文治介绍,入私立无锡中学任教。1925年兼任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讲师。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大夏大学预科、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
次年,继续钻研诸子学派,撰成文稿,并获知于梁启超。1930年任大夏大学国文系教授,后又兼任高等师范科国文系主任。 193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自广西迁至上海,王蘧常任教务长抗日战争期间,王蘧常在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局势中,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王蘧常与同事5人,毅然辞职离校,坚决不为汪伪执教,时称“反伪六教授”。当时的伪中央大学校长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长辈,三次来电邀他去南京任文学院长,被他以一诗拒绝。王蘧常在日伪统治时期,洁身自爱,自甘贫困,曾全家吃菜粥度除夕,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钦敬。其夫人沈静儒,也认为失节事大,饿死事小,坚决支持他的爱国行动。此间,以任私人教师,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时有诗文,或愤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或怀念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浙江嘉兴的父老乡亲。他在《书李怀琳草书绝交书后》中的结句写道:“时海氛惨厉,生气都尽矣。”又在《哭故乡嘉兴沦陷》诗中,悲愤地吟道:“六州铸错事全非,又报家乡劫火飞。如鹊绕枝何处宿?似儿失乳向畴依?梦中灯火人无恙,泪底松楸望总违。二十四时肠百转,几回岁月几沾衣。”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当他获悉交通大学学生杨大雄烈士事迹后,激于义愤,用《郑文公碑》书体,书写了《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悲壮之情贯注全篇。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抒发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1951年起,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直至去世。
王蘧常以书法著名当代。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全书目录
孙德谦序
自序
凡例
本纪
卷一 世纪第一
卷二 世纪第二
卷三 世纪第三
卷四 始皇帝本纪上
卷五 始皇帝本纪下
卷六 二世、三世皇帝本纪
卷七 秦与周室及诸侯年表阙
卷八 秦与战国诸侯年表阙
卷九 大一统进程表阙
卷十 人表
卷十一 郡县考
卷十二 制度考(阙)
卷十三 建设考(阙)
卷十四 职官考
卷十五 刑律考(阙)
卷十六 兵卫考(阙)
卷十七 风俗考(阙)
卷十八 文艺考(残)
列传
卷十九 公孙枝传
卷二十 二老传 百里奚 蹇叔 附禽息
卷二十一 三帅传 百里视 西乞术 白乙丙
卷二十二 由余
卷二十三 三良传 奄息 中行 针虎
卷二十四 公孙鞅传 附尸佼
卷二十五 张仪
卷二十六 司马错传 附张若
卷二十七 陈轸
卷二十八 樗里子
卷二十九 三力传 任鄙 乌获 孟贲
卷三十 甘茂传 附向寿甘罗
卷三十一 四贵传 魏冉 芈戎 公子市 公子悝
卷三十二 白起
卷三十三 范雎传 附尉缭
卷三十四 蔡泽
卷三十五 吕不韦传 附嫪毐 司空马
卷三十六 王翦 蒙恬传 附屠睢
卷三十七 内史腾
卷三十八 章邯
卷三十九 李斯
卷四十 韩非
卷四十一 水工传 李冰 郑国 史禄
卷四十二 谏辅传 绕朝 任妄 赵良 中期 茅焦 顿弱 鲍白令之 侯生
卷四十三 博士传 周青臣 淳于越 卢生 羊子 黄疵 正先 桂贞 沈遂 园公 伏生 叔孙通
卷四十四 方技传 卜徒父 伯乐 九方皋 医缓 医和 医竘 夏无且 程邈 王次仲 优旃 召平 廖仲药 何射虎 秦精 卓氏 程郑 宛孔氏
卷四十五 方士传 徐市 卢生
卷四十六 赵高
卷四十七 后妃传  穆公夫人 宣太后 华阳太后 夏太后 帝太后(赵姬)
卷四十八 群公子传 公子絷 公子针 公子池 蜀侯恽 绾
卷四十九 公子 扶苏传 附公子将闾 公子高
卷五十 宗女传  文嬴 辰嬴 穆嬴 伯嬴 秦嬴
卷五十一 列女传  汗妇 巴蜀寡妇清 邢三姑
卷五十二 张楚陈胜传 附吴广
后记
参考资料
秦史.当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28
目录
概述
成书经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