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对
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会谈
窑洞对,是指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一次著名会谈。
历史背景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冷遹褚辅成、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等六位国民政府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邀请,为推动国共团结商谈,飞赴延安访问。
对谈过程
黄炎培在延安看得很仔细,过得也很舒心。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这次谈话促使黄炎培从延安回来撰写一本书,叫《延安归来》。在书中黄炎培回忆了他和毛泽东的这段谈话,就是关于“国家兴衰周期率”的内容。
毛泽东问:“任之先生,这几天通过你的所见所闻,感觉如何?”
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听了毛泽东的回答,十分高兴,他说:“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毛泽东进北京后,住在京西香山的双清别墅。第一个被邀请到香山别墅做客的党外人士就是黄炎培。当时,毛泽东还宴请了黄炎培和夫人姚维钧。为了表示尊敬,他让自己的夫人江青和周恩来作陪,这等殊荣,黄炎培独享,可见其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地位。
社会意义
1、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这段对话,人称“窑洞对”,又称“延安对”,被后人引用为关于政权建设的经典之谈。
2、对中国共产党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时提到,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1 11:59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对谈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