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Sinus Bradycardia)是一种
窦房结自主节律性降低导致的疾病,表现为患者的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下限通常为每分钟50次。这种条件常见于经常锻炼的体育工作者、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者以及老年人。病因主要包括
心肌梗死、
颅内压升高、
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的数据统计较少,但已有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11.61%。
病因
窦性心动过缓是一种由
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所致的
窦性心律失常的疾病。主要是由于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
发病原因
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午间或者夜间睡眠时,年轻的运动员,体力劳动者,老年人。
迷走神经中枢兴奋性增高
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
如压迫眼球、按压颈动脉窦、刺激咽部、恶心呕吐,也可见于
胃扩张、
肠梗阻、
泌尿结石、
胆结石等疾患。
代谢降低
如低温、重度营养不良恶液质、脑垂体功能低下、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
药物所致
某些药物可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者直接抑制窦房结动能。
某些传染病
电解质紊乱
窦房结功能受损
如心肌受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终前或者心脏手术停搏前。
急性心肌梗死
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20%~40%,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发生率最高。
诱发病因
不良情绪和心理状态可诱发心动过缓。
症状
典型症状
多数窦性心动过缓,尤其是神经性因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者、心率在40~60次/分者,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不大,所以也无明显症状。
当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或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不能增大时,每分钟的心排血量减少,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则可能会出现气短、乏力、疲劳、头晕、黑矇、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或晕厥前兆。
伴随症状
就医
一旦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应及时前往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测量脉搏、血压、听诊心肺及心脏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相关检查
是窦性心动过缓的主要诊断依据。医生会通过对心电图上的
P波、P-R间期的时长及形态明确疾病的诊断。
由于窦性心动过缓常呈阵发性发作,当没有窦性心动过缓发生时,心电图是检测不到的,这时就需要动态心电图监测。
医生可通过动态心电图了解患者临床症状与窦性心动过缓是否相关。
通过平均心率、最高窦性心律、最低窦性心律、24小时总心率、是否有长间歇以及长间歇的程度和出现时间等参数,对窦性心动过缓进行综合评价。
观察患者在运动时心率变化的情况。
监测患者是否是因为睡眠呼吸暂停而引起的心动过缓。
了解是否是因为迷走神经反射所致的心动过缓导致晕厥。
了解是否是因为窦房结本身功能异常引起的心动过缓。
通常用于已有症状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相鉴别,一般情况下,医生可通过心电图进行鉴别。
房性逸搏心律通常持续时间不长,运动或注射阿托品可使窦性心率加快、房性逸搏心律消失。
房性逸搏心律规则,而窦性心动过缓常伴有
窦性心律不齐。
治疗
急性期治疗
急性发作时,医生会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等药物提高心率。
一般治疗
心动过缓伴有胸闷、气短者,可以予吸氧治疗,改善患者症状。
由颅内压增高、药物、胆道阻塞、伤寒等所致的窦性心动过缓,应首先治疗病因,结合心率缓慢程度以及是否引起心排血量的减少,适当采用提高心率的药物。
药物治疗
提高心率;
注射或者口服。
提高心率;
静脉滴注,1mg加入到5%葡萄糖500ml中缓慢静滴,根据心率快慢会调整剂量。
手术治疗
心脏起搏器是放置在锁骨皮下的小装置,通过锁骨下静脉、腋静脉、头静脉等静脉将电极导线植入心腔(右心房和右心室),规律发放电脉冲激动心脏进行收缩做功。
用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于患者。
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患者通过导管射频消融矫正快速型心律失常后,其心动过缓相关头晕、乏力等症状可减轻甚至消失。
中医治疗
预后
预后与心率的快慢和基础心脏疾病有关。
如心率40~60次/分,血液动力学改变不大,且无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通常预后良好。
如心率慢且合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脑及肾血流量减少,就会出现乏力、气短、心前区疼痛、头晕等症状,严重可出现昏厥,预后较差。
若心率低于40次/分时,排血量明显降低,预后不良。
并发症
窦性心律过缓伴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率持续而显著减慢还可诱发异位节律的产生,发生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
预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