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互动
经济术语
竞争互动体现了企业竞争行为的交互与动态,而交互与动态本身就蕴含发展、变化的意思。
理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而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动态的环境。1994年,D'AVENI据此提出了“超级竞争”的概念,1996年乔治等将这种竞争现象归纳为“动态竞争”。归纳动态竞争战略思想和理论的各种观点,动态竞争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以高强度和高速度的竞争为显著特点。②竞争对手之间的战略互动节奏明显加快,竞争互动成为制定竞争和营销战略决定因素。③企业优势的可保持性降低,任何优势都是暂时的,它都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通过模仿创新所取代。④动态竞争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在先,更主要的是企业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需求以及预测反应的能力
2.竞争行动的概念和类型
SMITH等对竞争行动的定义是:具体的、可侦察的竞争活动,通常是由一个企业发起的为了保护或提高其相对竞争地位的行动。CHEN等的研究中把行动定义为由一个企业发起的以提高或保护其相对竞争地位为目的的具体的、可侦察的竞争活动。
谢洪明等认为,竞争行动是企业为了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而实施的企业行为。王斌等认为,进攻是某个企业发动的具体的、可能导致占据竞争对手市场份额或者降低对手预期收入的竞争行动。
YOUNG等通过对美国41个行业7年间的4876个竞争行动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归纳出6种类型的竞争活动:重要的价格行动、营销促销活动、推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能力法律行动及信号行动。在CHEN等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从191个行动中归纳出5种主要行动类型:提供新产品、合并、降价、新的促销战和联合广告。谢洪明等在对中国彩电行业竞争行为的研究中,也对其进行了分类,主要包括:推出新产品、扩大生产、进入新市场、进入新行业、合作联盟、银企合作、收购兼并、降低价格、提高价格、重要促销及对外投资。
3.竞争行动的特性
行动的特性是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用来解释行动的特征和规律的变量。CHEN等的研究提出了诸如数量、速度、频率、单调性等可度量的行动特性,对竞争行动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WALTER等从领导者一挑战者之间市场份额侵蚀和领导地位被取代的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竞争行动的4个特性:总的行动数量、行动时间、行动技能的简单性及行动的差异性,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于竞争行动的很多研究均把行动分为战略行动或战术行动,并把它们作为行动的特性之一。战略行动涉及重要的具体的承诺、特有的资源,并且难以完成和逆转。战术行动通常是为更好地实现战略而采取的,涉及较少的和更一般的资源,更容易完成,通常也更容易逆转,例如降价或广告促销
4.竞争行动的影响因素
任何组织的显著属性都是惯性的,对于外界的某种变化有的组织会积极应对,有的却视而不见,它们会有不同的感知和筛选过程。企业首先要意识到其环境和内部状况的变化,然后以自己的经验、意图和能力等为背景解析这些变化,剔除无关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行动或反应的决策,最后才能实施所做出的决策。这样,一系列意识、解析、决策和实施构成一个反复出现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MINGJERCHEN提出的竞争对手分析与企业间竞争的整合框架中,也明确提出了竞争行动的驱动因素包括3个方面:竞争行动意识、行动动机和行动能力。乔治等则认为,行动或反应的动机和能力是影响一个组织最终发起行动的2个要素。
研究概况
竞争互动是动态竞争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和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纷纷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互动行为的特征及其规律。如Bettis和Weeks分析了股票市场宝利来柯达在一次成像产品领域竞争互动的反应;以马里兰大学美籍华人陈明哲教授为代表的一群学者以美国国内的航空业为研究对象,对竞争互动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等等。研究认为,企业竞争行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企业要发挥整体战略的效果,就必须将其转化为大量的优质竞争行动并且有效地执行。
国内关于竞争互动方而的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才逐步引入动态竞争的概念、相关理论、方法和成果,主要是以蓝海林(2001)、谢洪明(2003)、谢武、陈晓剑(2004)、窦彬、田志龙(2005)、韩炜(2007)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蓝海林、谢洪明等(2003)从市场行为的角度对我国家电行业动态竞争行为特征作了实证分析,田志龙、邓新明(2007)尝试从企业市场行为、非市场行为以及整合行为的角度来全而探讨企业之间的竞争互动问题,开始将传统的以市场为核心的竞争互动研究拓展到了非市场领域。理论上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博弈论行为科学方法作为工具来分析企业间互动行为选择机制;二是以经验、统计数据作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竞争互动的规律。然而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家电行业.尽管我国家电行业的竞争比较充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不同的行业竞争的特点和规律有所不同,市场性和非市场性因素对竞争行为的影响也会有差异,因此竞争互动理论在我国的实证研究还有待向其他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拓展。
研究内容
1.进攻者特征与进攻行为之间的关系
竞争者的特征直接影响和预示着竞争者的行为,如企业的规模、绩效状况和资源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或决定企业的竞争行为。陈明哲等对企业规模与进攻行为关系的研究显示,相对大企业而言,小企业一般对竞争对手攻击的反应比较迟钝,但却更多地表现出进攻性行动,在战略行动执行时速度更快,只是行动更加低调,隐蔽性更强。而大企业的竞争行动比较迟缓,攻击性竞争行动相对较少。大企业在遭受攻击时一般会采取回应措施,但是执行速度相对中小企业而言显得较慢。另外,陈明哲等还发现,竞争者的竞争行动惯性与企业以往的绩效有关,绩效好的企业一般有较高的战术行为惯性,而战略行动的惯性与过去的绩效没有太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进攻者要发起进攻行动,必须具备充裕的资金,有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只有这样先动者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2.反击者特征与反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对于反击者的特征与反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学者们主要从反击者的竞争感知系统、市场份额、模仿能力以及组织结构等方而的特征来研究企业行为特点。研究结果认为,具有外部导向型竞争感知系统的企业,对竞争对手做出反击的可能性较大,且延迟时间短;而对于组织结构复杂性越高,反击的可能性则越小,这可能是因为组织结构越复杂,对市场依赖性就越弱的缘故。研究还发现,相比进攻者来说,市场份额对反击者的影响更大,被攻击者的市场份额比较大,那么它所感受到的威胁就越大,做出反应的速度也较快。这是因为被攻击者对被攻击市场的依赖度越大,回应的可能性就越大。谢洪明、蓝海林等(2003)还研究了企业的模仿能力与反击行为之间的关系,认为反击的速度还取决于企业的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愈强,模仿的成本愈低,反击的可能性愈大,反击的速度也越快。
3.进攻性行为和反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
Miller、陈明哲等通过对美国航空业实证研究发现,竞争行动的性质是影响竞争者是否或怎样做出竞争行动的主要因素之一。陈明哲等(1992)认为,进攻行为的影响越大,所遭遇反击的规模也越大。但与此不同的是,谢洪明、蓝海林等(2003)发现在中国的彩电市场中,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长虹的进攻行为却较少遭到回应,这可能是由于实力较弱的企业在对实力很强的企业进行反击时要受到“合作联盟”的影响。
一般的战略理论认为战术活动比战略活动更能引起竞争者快速的反应。或是说,进攻行为规格越高、对关键市场的冲击越强烈,竞争对手的反应速度就越慢。因为战术活动相对于战略活动来说,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或是需要更少的资源,竞争者会更容易对竞争活动快速做出反应。如降低价格的竞争行为或是广告战等行动是最容易引起报复的进攻行动,所引起的报复行动最快,也最直接。相反,进攻性竞争行为的变更难度越大,回应就越慢。谢武、陈晓剑(2004)分析了竞争反应数量及竞争反应迟延与各竞争特性、企业性质以及部分行业之间的关系。认为战略活动和高竞争执行条件与竞争反应数量和速度呈负相关关系;战术活动和低竞争执行条件与竞争反应数量和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国有企业对于竞争活动的反应程度要低于私有企业。
参考资料
竞争互动.MBA智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1 10:40
目录
概述
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