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山观音寺
兴建于1939年的古刹寺庙
竹林山观音寺前身为1801年,清朝嘉庆年间,由福建省晋江县安海龙山寺分灵而来的大妈、二妈、三妈神像,由大坪顶地区(五湖、五坑、龟山)地方人士恭迎回台并轮流奉祀。1939年,台湾正值日据时代,在日本政府同意下,由地方仕绅黄永茂等人捐献土地,完成一日本式的寺庙,并取芦竹乡的「竹」、林口区的「林」、龟山乡的「山」三个字,命名为「竹林山寺」。1946年,因台湾光复,信徒遂提议改建为中国式的寺庙,新庙于1949年完成,并更名为竹林山观音寺。
发展历史
清国统治时期乾隆年间,唐山泉州三邑移民由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泉安龙山寺迎接「十八手观音大士」等三尊观音大士佛像,奉於艋舺龙山寺清治嘉庆六年(1801年),本地的泉州三邑移民创立「龙山寺檀越会」,迎接前述「十八手观音大士」(当地人称此尊为大妈)由大坪顶地区(五湖、五坑、龟山)所谓十八坪位(十八处角头)乡民轮流奉祀,所谓十八坪位系包括:菁埔、太平岭、大湖、树林口、南势埔、牛角坡、坑子外、下福、顶福、南崁顶、旧路、瑞树坑、枫树坑、下湖、大桧溪、坑子、大南湾、内厝。
竹林山观音寺奉祀:十八手观音
日据昭和十二年(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官方积极推行皇民化运动,禁绝台湾民间信仰活动。企图烧掉寺中十八手观音像。後由信徒陈隆兄弟设法,暗中奉祀两年多。後劝说日本官吏:「日本亦笃信佛教,观音菩萨为佛教菩萨,亦广为日本人奉祀,素来护佑日本。」台湾总督府於是同意奉祀,但须兴建日本风格寺庙
日据昭和十四年(1939年),总督府有条件的同意下,地方善信黄永茂等人捐献土地,完成一和风寺庙,,本命名为「林口庄龙山寺」,不久之後,为了避免与艋舺龙山寺混淆,在仕绅王金生的建议下,以芦竹的「竹」、林口的「林」、龟山的「山」三个字,命名为「竹林山寺」。奉祀日本神道的天照大神与观世音菩萨(因不敢贸然迎回十八手观音佛祖安座,则由重新雕刻之观音佛祖安镇寺中,即今之「二妈」又称「巡回妈」),十八手观音佛祖则继续藏匿於民宅楼阁上。
竹林山观音寺天公
1946年,因台湾日据时期结束,信众将天照大神请出,迎回十八手观音佛祖,信徒提议改建为传统台湾式寺庙,新庙於1949年完成,并更名为「竹林山观音寺」。
该寺重建後开放式参拜中庭设计为其主体特色。
战後,信众日益增加,将原有十八坪位轮值祭祀区以及新加入之区域重新调整为三大轮值区:直属坪位、巡回坪位、正炉坪位,共二十二个坪位,日後各地参予者众,轮值区域增为二十四至二十六;1970年代中期(1977年),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调整整并,而为现今范围扩及北台湾四个县市十五个乡镇市的二十个坪位之规模。此时竹林山寺重修,大殿是由名匠陈己堂施作,三川殿由廖石城操刀。
竹林山观音寺早期曾赞助文化大学棒球队,该队名为竹林山。并举办过全国性体育竞赛,邀请国外选手参加。为了奖励清寒优秀各级学校学生,设立奖学金,每年定期颁发,受惠学生已经有好几千名。提供青年朋友户外活动场所,寺内设置完善之露营区,免费开放。1984年十月,兴建鹤龄交谊中川及图书馆,提供老人休闲娱乐活动及提昇良好的读书环境。1984年兴建网球场四座,免费供各界人士打球,使运动人口增加不少。为宣扬台湾文化,教,教,後花园围墙上,由各地信徒捐献经费,塑造以为题材雕像,人物鲜活生动,颇受各界人土的赞许。为扩大服务民众,兴建二千五百建坪的青年活动俱乐部。1985年元宵节,台北县花灯展览就在这幢建筑物举行,游客超过百万人,为节庆掀起高潮。
竹林山观音寺1950年从日式建筑改建为台式建筑,历经半世纪岁月,庙体建材日渐腐朽,多届董监事研商後,决定2000年九月二十八日动土改建,工程历时十二年馀,共耗资新台币廿亿元,于2012年十二月九日重建入火安座大典後,正式重新启用。该寺另建全台首见的「环保香炉」,直径四.二台尺,重三千五百公斤,内藏暗管和抽风马达,可将烟雾往下抽出,让信众烧香不再睁不开眼或流泪。
竹林山观音寺於1959年登记为财团法人,首任董事长为黄永茂,後由吴水、李发、吴敬芳、陈专城、李庆堂继任,现任董事长为吴宗雄。
古刹特色
位于林口区竹林路的竹林观音寺,兴建于1939年,是座极具规模的古刹,在寺内主奉的是千手观世音菩萨,寺殿富丽堂皇,香火鼎盛,是当地民众的信仰中心,亦是北部三大著名唱戏地点之一,尤其每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更是热闹非凡;在寺前方有座林口公园,其设计深具江南庭园风味,画舫式的凉亭、假山、流水及小桥,更将公园点缀得古色古香。
重建工程
该寺目前为地方信仰中心,由林口、新庄、泰山、桃园、南崁等二十处地方人士轮流奉祀。庙内除主神千手观音菩萨以外,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陪祀两旁,正殿东西则塑有关帝圣君、天上圣母等神像。庙前有占地约两万坪(约66000平方公尺)的中式庭园,供游人休憩,由于园中种植樱花,春天常涌入赏樱人潮。1990年,因庙宇老旧,决定原址重建,预计2010年完成。
寺内神明
观世音菩,萨唐朝之前译为「观世音」,依修音声法门而成道,达到耳根圆通,能倾听万法之声。因此称为「观世音」。到了唐朝玄奘法师,将观世音翻为「观自在」,就是指修证成功的行者,能透彻万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本来面目,十方世界自由来往,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无不自在,故称「观自在」。也就是真正获得解脱,获得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观世音菩萨,得道之后,解脱生老病死的困宥,为宇宙万法之王,超越任何时空,永恒存在十方三世,达到真正「观自在」境界。
十八手观音,象征般若的十八空,这是提示一切众生,学佛非依据智慧成就不可。双手结印相拄成轮,就是象征福德,智慧圆满。
观世音菩萨不但遍布十方世界,永恒存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劫数,并且以大慈大悲的心愿,永不休止的为轮回中的苦恼众生,救苦救难,无一缺漏。只要世界上任何遇难的生命呼唤他,必定寻声救助灾厄。因此观世音菩萨除了帮助释迦牟尼弘扬佛法之外,也辅佐阿弥陀佛教主,救助众生。
心存善念,常行善行,时诵「观世音菩萨」法号,就可以逢凶化吉,渡无边的苦海,增无穷的福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2 16:42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