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五年计划,简称五五计划(1976—1980)。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民经济处于全面调整时期,“五五”计划指标相应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1980年底,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开始改善,生产和建设也取得较大发展。
国际上,美国作为
资本主义阵营中
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日本与
西欧的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并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美苏从60年代的冷战共处过渡到美苏缓和中的激烈争夺态势,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
雅尔塔体系瓦解埋下了伏笔。在这一时期,国际上的
全球化联系增强,世界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总体来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好转。
在国内,“五五”计划实施前期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最后的困难时期,1976年随着一批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以及唐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
中国社会陷入深深的动荡。但是此后随着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社会经济秩序逐渐恢复正常,经济发展遇到了难得的机遇。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的开始,文革的错误得到系统纠正,经济在黑暗中迎来了希望,在过渡中酝酿了改革。
1975年1月13—17日第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后,
邓小平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全国
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即着手研究编制了1976—1985年发展
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其中包含了第五、第六两个五年计划的设想。但是,由于开展了“
批邓”、“
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实际未能执行。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的197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并下达了国家计委《关于1976—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纲要(修订草案)》。“五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搞上去,把燃料、动力、
原材料工业搞上去,到1980年要基本实现
农业机械化。
“五五”计划前期,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还未得到系统纠正,经济中“左”的思想倾向依然存在。因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前的
过渡时期,经济发展又出现了过热与冒进的情况。虽然此时
中国经济各领域都开始出现自下而上的改革压力,但是经济仍然沿着原先的体制发展。但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开始实行之后,农村中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里
私营经济重新登上历史舞台,由原先的封闭经济向对外开放转变,从计划向
市场经济的转轨也开始艰难起步。
“五五”计划实施期间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并未摆脱大起大落的增长模式。“五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为6.5%,比“四五”时期高出近1个
百分点。“文革”最后一年的1976年,经济出现倒退,
增长率为-1.6%,之后的第三年又出现了过热,增长率达11.7%。随后经过两年的
治理整顿,经济增长恢复到7.6%和7.8%的稳步增长。主要产品指标大部分基本完成,1980年粮食产量6411亿斤,完成99%;棉花产量5414万担,完成91%;钢产量3712万吨,完成93%;煤炭6.2亿吨,完成110%;
发电量3006度,完成100%。
从1976年到1980年,经济经过徘徊,得到初步调整。1980年,
工农业总产值按
当年价格,达到7077亿元;按
可比价格,五年平均每年递增8.1%,其中农业为
5.1%,工业为9.2%。1980年生产粮食6411亿斤,棉花5413万担,钢3712万吨,煤62000万吨,不少
轻工业品增产更多。最后两年的调整表现在:农业战胜
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创造最高记录,
多种经营发展得更快;轻工业的发展超过
重工业,重工业的内部结构有了变化;通过提高
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增加职工工资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使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是,长期的比例失调形成的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没有完全解决,加上
投资规模退得不够,
经济效益提高不快。因此,1980年末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