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黑穗病
植物病害
粟粒黑穗病是由粟黑粉菌引起的、发生在的病害。该病为从幼苗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主要危害穗部,抽穗后表现出症状。
病原特征
粟粒黑穗病病原为粟黑粉菌(Ustilago crameri),属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黑粉菌目真菌。孢子堆在籽粒的外颖内,球状,卵圆形,长2-4毫米。厚垣孢子红褐色至橄榄褐色,球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形,直径6-14微米,大都8-11微米。表面光滑。厚垣孢子萌发时只产生原菌丝。有时伸出两根或数根原菌丝。原菌丝伸长,常产生分枝,但不形成小孢子。
为害症状
粟粒黑穗病病株,除穗部被害外,其他部分不表现明显症状,因此,在抽穗前一般不易识别病株和健株。病菌破坏子房,在其中形成孢子堆,开始外包一层黄白色薄膜,后期膜变灰色,内含大量黑粉(厚垣孢子)。膜较坚硬,不易破裂。病粒比健粒略大,外颖仍完好无损。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穗上有部分健粒。病穗由于大部分或全部子房被摧毁,重量较健穗轻,在田间病穗多直立,不难辨认。
侵染循环
粟粒黑穗病是茅期侵入的系统性病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不能在土壤中越冬,主要是脱粒时病穗和健穗混合在一起,使健全籽粒的表面附着大量厚垣孢子,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来源。当种子萌发时,附着其上的厚垣孢子也萌发生出原菌丝侵人幼芽。在寄主体内,原菌丝迅速地生长和分枝,侵人生长锥内。而在抗病品种上,侵入的菌丝不产生分枝,很少有菌丝能侵人生长点的分生组织。
流行规律
粟粒黑穗病在土温20-25℃、土壤含水量30-50%时最容易流行,而12℃以上即开始发病。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苗时间延长均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粟粒黑穗病主要是由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厚垣孢子传病,可从选留无病种子或药剂拌种来防治。虽然,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有许多高抗品种,但是,粟上重要病害还有粟瘟病、粟红叶病、粟白发病粟锈病等。这几种病除粟白发病外,其它几种病害最主要的防治方法都是种植抗病品种。要选育一个品种兼抗多种病害,又具有品质好产量高实比较难。因此,对易于用其他方法防治的粟粒黑穗病,可对品种抗病性的要求列在次要位置。如有抗粟瘟病、粟红叶病,又抗粟粒黑穗病的品种则更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30 09:24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