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Setaria italica (L.) P. Beauv.),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须根粗大;杆粗壮,直立;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睡状,通常下垂;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黄色、桔红色或紫色。粱有人说是因为它出自梁州,因此得名,还有说是因为它性凉,因此得名。通过查考《周礼》中九谷、六谷的名称,有梁而没有栗,因此得知梁就是栗。从汉代以后,才开始把果实大并且毛长的称为梁,把果实小并且毛短的称为栗。
植物学史
粱在中国北方统称谷子,南方为了区别稻谷,常称为粟谷、狗尾粟,其种子即可食部分称小米。中国古代甲骨文称为禾,经典著作中称为粱。粱之名首见于《
名医别录》,谓:“分有两种,大粒称粱,小粒为粟,历代本草均分二条。”《
本草纲目》云:“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古代呼为梁。后人乃专以梁之细者名粟……北人谓之小米也。”又云:“粱者,良也;或云种出自粱州,或云梁米性凉,故得粱名……粱即粟也。”汉以后,已成为古代重要粮食作物,毛长者为梁,穗细毛短者为粟。多数学者认为粱起源于中国,考古证明约在7500年前中国河南、河北已有粱的栽培。也有学者认为粱发源于欧亚大陆多个中心。
粱有人说是因为它出自梁州,因此得名,还有说是因为它性凉,因此得名。通过查考《周礼》中九谷、六谷的名称,有梁而没有栗,因此得知梁就是栗。从汉代以后,才开始把果实大并且毛长的称为梁,把果实小并且毛短的称为栗。
形态特征
一年生。
须根粗大。秆粗壮,直立,高0.1-1米或更高。
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毛以近边缘及与叶片交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一圈纤毛;叶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
圆锥
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缍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厘米,宽1-5厘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多变异,主轴密生柔毛,刚毛显著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
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毫米,黄色、桔红色或紫色;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二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一
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其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二外稃等长于第一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一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
花柱基部分离;叶表皮细胞同
狗尾草类型。
近种区别
主要变种
粟(Setaria italica var. germanica (Mill.) Schred.)的主要特征: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厘米。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厘米,宽5-10毫米;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谷粒可食。
产地生境
粱广泛栽培于欧亚大陆的温带和热带,中国黄河中上游为主要栽培区,其他地区也有少量栽种。在温度22-30℃,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均可生长。
生长习性
粱是一种喜温作物,适于温暖干燥的气候,在7-8℃下便开始发芽,但需较长时间;在15-20℃时能正常发芽,而以24-25℃发芽最快。粱在幼苗时期不耐霜冻,1-2℃可使幼苗受冻,以致死亡。幼苗至披节期间以2℃的平均气温为合适。从幼穗开始分化,直到开花时期需要24-25℃的高温和充足的雨水。开花至成熟期间对温度的要求逐渐减低,平均以20℃为适宜。
粱是短照作物,对光照条件的反应是敏感的。它是高度的耐旱作物,在幼苗期间,地上部生长较慢,而地下部芬根系育较快,这时它的抗旱性特别得明显,即使在土壤持水量只有10%的条件下粱的幼苗仍然可以暂时忍耐,维持生活。从拔节到抽穗,当茎叶生长旺盛时,对水分的需要激剧增加,这时土壤持水量以60-70%为适宜。开花以后,结实期间,需水量渐少。
育殖技术
粱的种子很小,整地要求细致。在前作收完之后,首先要清除杂草,随后施上基肥及堆肥,每亩约施基肥6-10吨,犁翻耙平,分畦整细,抽好排水沟,按行距:预备收子的35-40厘米,预备利用草料的15-20厘米,划行。
每亩播种量1.5-2.5千克。播种期:早粱在4月播种,晚粱在6月播种。先将种子选好,晒2-3天,用0.3%药量的
赛力散拌种,或用58℃的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播的时候,拌火土灰或草木灰、细干土,实行
条播、匀播、浅播。播后,要轻轻镇压一下,出苗教整齐。
播种以后,如遇大雨,土壤易于板结,应及时锄松,以利出苗。苗高10-15厘米时,即需中耕、除草、间苗;并应追施稀薄粪尿。间苗、定苗宜早动手,因为苗小时,易于拔取,不致伤及邻苗。尤其夏播的更应注意这项工作。全苗之后,看情况需要,再进行中耕、追肥、除草1-2次。
种子将近成熟时就要开始收获,迟则子粒易于脱落,收获时可连茎秆割下,晒干后,用打谷机脱粒;如果只收草料的,可在抽穗后,种子
乳熟时收割。
主要品种
梁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经过中国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的栽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品种资源,根据其生长期的长短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有“大白谷”、“大黄谷”、“小春谷”等,有耐旱的抗旱谷和较耐涝的“水里站”;有较耐碱的“抗碱谷”,有分蘗较多的“大八杈”、“五秆旗”等品种,一般比较优良的品种有“黄沙子”、“金钱子”,华北的“华农4号”、“玉黄谷”、“竹叶青”等。根据花序的形状,可以分为纺缍型种、圆筒形种、异型种等,如异型种有“鸡爪黄谷”、“猫爪谷”、“龙爪谷”等,这些多数是粘性的。
主要价值
食用
粱是中国北方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谷粒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据中央卫生研究院的分析,含
蛋白质9.7%,
脂肪1.7%,
碳水化合物77%,而且在每100克粱中,含有胡萝卜素0.12毫克,维生素B10.66毫克和维生素B20.09毫克,这是其他谷类作物所不及的)。它不仅供食用,还可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含粗蛋白质5-7%,超过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粱食用味香美,超过其他梁。白梁穗大,毛多且长而谷粗扁长,不像栗是圆的。粱的米粒也白大,味也香美,但次于黄粱。青梁谷穗有毛,颗粒呈青色,米也微青,颗粒比黄梁、白梁的颗粒小,米粒颜像青稞但稍大些,成熟季节较早但收成少。粱夏季食用,非常清凉;但是它的味道欠佳,颜色不耐看,不如黄粱、白粱,所以种植它的人很少;用它做粥,色清白,胜过其他米。又可酿酒。
药用
粱在《本草》中记载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治水泻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