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由
胆盐、
胆色素、
胆固醇、
卵磷脂、钾、钠、钙等组成,但胆汁中无
消化酶。进食或食物在消化道内,都可引起胆汁分泌增加。成人每日胆汁分泌量约800~1000ml。
高蛋白食物可使胆汁分泌量增多。
由肝脏分泌出来的液体,
味苦,黄绿色。一部分先进入胆囊,另一部分直接排入
肠腔,经过浓缩和储存后再在进食时输入肠腔。对脂肪吸收与消化有重要的作用。人体精微物质之一,胆囊所贮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气而成,可排泄下行,注入肠中,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肝脏分泌的黄、绿或棕色碱性液体,储存于胆囊(gall bladder)。食物进入,
十二指肠分泌
荷尔蒙,胆囊收缩,引起胆汁通过
胆管流入肠道。胆汁由胆盐(消化脂肪)和
胆红素、
血红蛋白〔haemoglobin〕的分解物)组成。
肝细胞分泌的一种较浓而味苦的有色液体,颜色可由金黄色至
深绿色不等,这决定于它所含胆色素的种类与浓度。
肝胆汁呈
弱碱性,而胆囊内胆汁因水和
碳酸氢盐被吸收而浓缩,变为弱酸性。胆汁的生成量与
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升。胆汁的主要成分除水以外,尚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
肝磷脂和各种
无机盐。胆汁没有消化酶,其消化作用主要靠胆盐。胆盐分子一端亲水,一端亲脂,可以把大块的脂肪分散成许多小型的脂肪微粒,这叫
乳化作用。胆盐还可以激活
胰脂肪酶。还能和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结合成
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这些物质的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是血红蛋白分解的产物,包括胆红素和它的
氧化物——
胆绿素。
由肝细胞分泌后,经
肝管和
胆总管流入十二指肠;或由肝管和
胆囊管流入胆囊贮存,待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流入十二指肠。胆汁与
胰液、
肠液密切配合,对小肠内的
食糜进行
化学性消化。成年人每日约分泌800~1000毫升胆汁。其分泌量与蛋白质的摄入量有关,
高蛋白饮食可使其分泌量增加。胆汁中有与消化有关的分泌物,如胆盐等;也有与消化无关的肝的
排泄物,如胆色素等。它是一种较浓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体。胆汁的颜色取决于其中胆色素的种类和浓度,可由金黄色变为深绿色。由肝直接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橘棕色,而经胆囊贮存的胆汁则因浓缩而呈深绿色。胆汁呈弱碱性,pH为7.4;胆囊中的胆汁则因
磷酸氢盐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为6.8。胆汁的成分极为复杂。除水分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无机盐等。一般认为其中没有消化酶。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包括胆红素及其氧化物——胆绿质。胆盐主要是由结合的
胆汁酸所形成的钠盐,而胆固醇则是胆汁酸的前身。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液,再入肝脏组成胆汁,这叫胆盐的
肠肝循环。胆盐每循环一次约损失5%,每餐后循环2~3次。胆固醇是肝脏
脂肪代谢的产物。在正常情况下,胆汁中的胆盐和胆固醇的适当比例是维持胆固醇成溶解状态的
必要条件。当胆固醇分泌过多或胆盐减少时,胆固醇将沉淀下来,这是形成
胆石的一种原因。胆汁主要是通过胆盐和胆汁酸而起作用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
乳化剂而乳化脂肪,以减小脂肪的
表面张力,使之成为
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从而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可以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酸的吸收。此外,胆汁对促进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D、E、K)的吸收也具有重要意义。胆汁在十二指肠中可中和一部分
胃酸,它还是促进胆汁
自身分泌的一种体液因素。
胆汁淤积:胆汁淤积(
cholestasis)是指肝内外各种原因造成胆汁形成、分泌和
排泄障碍,胆汁流不能正常流入十二指肠而进入血液的
病理状态,临床可表现为
瘙痒、乏力、
尿色加深和
黄疸等,早期常无症状仅表现为血清ALP和
GGT水平升高,病情进展后可出现
高胆红素血症,严重者可导致
肝衰竭甚至死亡。各种原因使肝脏病变导致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统称
胆汁淤积性肝病,胆汁淤积本身也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害。胆汁淤积性肝病按发生部位可分为
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如胆汁淤积持续超过6个月,则称为慢性胆汁淤积。本共识主要介绍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
胆汁淤积的
诊断标准为在排除机械性
胆道梗阻及胆道
手术史的情况下,
血清总胆红素>18μ
mol/L、
直接胆红素>4μmol/L及ALP>2μkat/L(kat是酶的国际活性单位)。胆汁淤积更容易出原发性胆汁性
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又名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biliary cholangitis,PBC)]、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中,并发现黄疸比瘙痒在伴有胆汁淤积患者中更常见。我国1000例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胆汁淤积
横断面研究显示,56%慢性
病毒性肝炎患者出院时,肝内胆汁淤积主要指标ALP或GGT仍然高于正常值上限(ULN),且这些指标异常的患者中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风险和病情严重程度显著增加。近期曹旬旬等基于
上海市住院
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
患病率的调查进行了研究,以ALP水平高于1.5×ULN,且GGT水平高于3×ULN为诊断标准,对4660例住院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
发生率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胆汁淤积总发生率为10.26%,慢性肝病患者胆汁淤积发生率随年龄增加有
上升趋势。在不同慢性肝病中,胆汁淤积发生率较高为PSC(75%)、各种原因肝硬化(47.76%)、PBC(42.86%),其他依次为
肝肿瘤(35.97%)、
自身免疫性肝炎(30.77%)、
药物性肝病(28.31%)、
酒精性肝炎(16.46%)、病毒性肝炎(5.22%)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