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桥村隶属
云南省会泽县迤车镇,
地处迤车镇中心,是迤车镇政府所在地,到镇道路为水泥路路,
交通方便,距
会泽县县市92
公里。东邻石门村委会,南
邻五谷
村委会,西
邻磨黑大坪子,北邻中河村委会。
辖上街、曾家
梁子、后沟等25个村民小组。现有
农户1785户,有乡村人口6642人,其中
农业人口6642人,
劳动力4200,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953人。全村国土面积14.31平方公里,海拔1,750.00米,年平均气温12.50℃,年降水量900.00毫米,适合
种植 水稻、玉米、马铃薯、鱼腥草等农作物。全村
耕地面积 2,679.00亩,人均耕地0.4亩,林地4,172.00亩。2006年全村
经济总收入1,437.77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1,381.00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
农民收入主要以 种植、养殖为主。
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有路灯。全村有1604户通自来水,有56户饮用井水,有28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14%)。有1785户通电,有11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09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6.44%和61.4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0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70户(分别占总数的22.63%和20.73%)。该村到镇已通公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0.5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6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59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613.60亩,有效灌溉率为%,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20.60亩,人均高稳产
农田地面积0.23亩。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 2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0户。全村有15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5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5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5个自然村已通路灯。有1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60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到2011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78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679.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00万元,有固定资产0.00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
该村现有农户2934户,共乡村人口10204人,其中男性5244人,女性4960人。其中农业人口6975人,劳动力4366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69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乡(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0.5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0.5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0户。
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索桥小学,中学生就读到迤车镇中、会三中。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0.50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100人,中学生432人。
该村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679.00亩(其中:田1,677.00 亩,地1,002.00亩),人均耕地0.41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鱼腥草等作物;拥有林地4,172.00亩;水面面积1,480.00亩;草地 810.00亩;荒山荒地 6,180.00亩,其他面积6,150.00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县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26.08万元,占
农村经济总收入8.02%。该村正在发展养殖业,计划大力发展鱼腥草产业。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437.7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98.73万元,占总收入的38.07%;畜牧业收入473.99万元,占总收入的30.1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4914头,肉牛146头,肉羊17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365.05万元,占总收入的23.21%;
工资性收入134.75万元,占总收入的8.57%。农民人均纯收入 1,381.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34.7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48人(占劳动力的9.82%),在省内务工548人。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不平衡。二、村民整体素质普遍低,科技意识不强。三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人多地少的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推广难,村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创新精神。四、经济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财政增收困难。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六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难。。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围绕万元增收这一目标,突出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素质提高三个重点,培育壮大畜牧、林果、劳务输出三大产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农村民主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