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纪,意思是
做生意,出自《
管子·版法》。就是对
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一概念微观的指一个
家庭的家务管理,
宏观的指一个国家的经国济民。在这一动态整体中,包括着人类的生产、储蓄、交换、分配的各项活动;生产是这一动态的基础,分配是这一动态的
终点。
中国旧时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抽收佣金的
居间商人。源于汉,到明清时又有官牙、私牙之别。官牙由政府指定,私牙也需政府批准并取得印信文薄后始得营业。牙商须领牙帖,按期交纳
牙税,并负有代官征税的责任。清佚名《
燕台口号一百首》中有一诗云:“骡马牵连入市沽,倩他经纪较锱铢。可怜
长尾刀刀剪,指鹿论钱得价无。”诗中有一小注云:“买卖作中者曰‘经纪’。”
“牙商”,即“牙行”的商人。它是撮合货物销售的中间人。那为什么会称“牙”?原来古代时“牙”是“互”字的俗字。“牙市”亦即“互市”,“
牙人”即“互人”,意思是互通有无货物的人。它最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据《
旧唐书》载:“禄山为互市
牙郎”,意思是安禄山这个人曾经当过商品买卖的中间介绍人。
福州解放前有两处最大的牙行集中地,一在今五一广场东边水部的“羊牙”。它是一个贩卖活羊的大市场,凡
福清、
长乐、
罗源等地的养羊户,把羊运到福州水部“羊牙”,交给牙行老板代为出售。另一处是“水果牙”,位于今
台江区达道路,那里集中从长乐以及福州郊区农民运来的荔枝、
龙眼、柚子、香蕉等四季水果,寄在牙行代卖。而小商小贩则从牙行批发零售。牙行老板向寄售者收取佣金,等货物全部批售后,才向寄售者发给钱款。
此外,“牙”又是“衙”的正名。明清时代的官署称“衙门”,其实它是“牙门”的讹称。因为汉代时候,官府所在地的大门上,都绘刻有一只兽头,开口露出巨牙,以示威严。尤其是军队营帐前竖的大旗上,都绘绣有虎头虎牙。那些当官的人往往受人钱财贿赂,所以对于贪赃的官吏,便称为“牙门千匹”,正如民谣所说:“牙(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刘湘如)
经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中介服务活动,具体是指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以收取佣金为目的,通过居间、代理、行纪等服务方式,促成他人交易的经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