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取代基取代苯环上的氢后,苯环上
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叫供电子基团;反之,苯环上电子密度降低的叫
吸电子基团。一个基团到底是
吸电子基团还是供电子基团,得看它对
苯环的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和
超共轭效应的总和。
还原法:将基团加上一个氢原子(-H)或者
羟基(-OH)使之构成一个中心元素的
化合价为常用的分子,分子呈中性,氢原子显正电,羟基显负电,剩下的基团所表现出的电性就可以判断了。如:甲基。用还原法给它加上一个氢原子(-H)将其还原为甲烷。甲烷是一个分子,呈电中性。而氢原子
电负性很小,与其他基团结合时通常显正电性,故甲基就应该显负电性,为供电基团。 再如:硝基,用还原法给它加上一个羟基(-OH)使之构成
硝酸分子。羟基显负电,故硝基显正电,为
吸电子基团。这种分析法适用于普遍基团的分析(包括
苯环)。
另外,诱导效应可以沿分子链传递,例如:三氟甲基,氟的吸电子诱导效应可以沿碳链传递,故
三氟甲烷为吸电子基团。诱导效应一般不超过四个碳原子,超过四个碳原子后,诱导效应可忽略。
1、含有孤对电子的原子构成的基团,如N、O、F、S、Cl、Br、I构成的基团:羟基、氨基、-F。这类基团一般为推
电子共轭效应。
只有该基团第一个原子构成不饱和键,才有共轭效应。这类基团形如-RX,如果R的电负性大于X,那么它就有推
电子共轭效应,比如:亚氨基();反之就是吸电子共轭效应,比如:甲酰基(-CHO)、羧基(-COOH)、硝基。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由极性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静态诱导效应,而在化反应过程中由于外电场(如试剂、溶剂)的影响所产生的极化键所表现出的诱导效应称做动态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性。且与共轭效应相比,无极性交替现象。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σ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最终消失。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力,传递到第三个碳时已经很弱,传到第五个碳时几乎完全消失。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是永久性的,属于电子效应的一种。
conjugated effect ,又称离域效应,是指共轭体系中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影响而使体系内的π电子 (或p电子)分布发生变化的一种电子效应。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降低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吸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COOH,-CHO,-COR;凡共轭体系上的取代基能增高共轭体系的π电子云密度,则这些基团有给电子共轭效应,用+C表示,如-NH2,-OH,-R。共轭效应是
电子效应的一种。组成共轭体系的
原子处于同一平面,共轭体系的p电子,不只局限于两个原子之间运动,而是发生离域作用,使共轭体系的分子产生一系列特征,如分子内能低、稳定性高、
键长趋于平均化,以及在外
电场影响下
共轭分子链发生极性交替现象和引起分子其他某些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通常称为共轭效应。共轭效应是指在共轭体系中电子离域的一种效应是有机化学中一种重要的电子效应.它能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的分布发生改变(共平面化、趋于平均),内能减少,键长趋于平均化,折射率升高,整个分子更趋稳定。
超共轭效应在
有机化学中是指一个
σ键里的电子(通常是C-H或C-C)和一个临近的半满或全空的非键p轨道或反键的π轨道或全满的π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相互作用能够使整个体系变得更稳定。这是由于该作用能够生成一个较大的分子轨道。对于一个
碳正离子来说,只有位于
正电荷β位的键上的电子能够通过超共轭来稳定整个碳正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