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患过水痘的人体内潜伏,一般藏匿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里面,因免疫力下降等原因被激活后,会在神经支配区的皮肤形成成簇丘疱疹和
水疱等
皮疹,发生在单侧身体并带有严重
神经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带状疱疹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相似,而年龄超过50岁、免疫系统出现问题等人群更容易患病。
病因
带状疱疹起病往往由于儿时患过水痘而致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潜伏在身体里,当成人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苏醒”而再度活跃,且沿着感觉神经感染,发展为带状疱疹。
病毒再次激活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免疫力下降有关。激活后的病毒会繁殖,然后损伤神经引起
神经痛,也会出现
皮疹。
发病原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只生存在人类。曾患水痘的成年人体内“潜伏”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里面,带病毒再次“激活”时就可以引起带状疱疹。
潜伏的病毒被激活之后,会沿着神经活动,转移到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里面,进行大量的复制,产生带状疱疹的水疱等皮疹。病毒使神经发生炎症和(或)坏死,引起神经痛。
诱发因素
带状疱疹的最大危险因素是年龄,特别是超过50岁的人群,容易得带状疱疹。
如果免疫系统出现问题,人对疾病和感染的免疫力会下降。
HIV感染或
艾滋病、
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这些患者就比较容易出现带状疱疹。
此外,细胞免疫缺陷、机械性创伤、近期精神压力大或者过度劳累等情况也可能是发生带状疱疹的诱因或者危险因素。
症状
带状疱疹主要症状是疼痛,随后出现皮疹,主要是
丘疱疹和
水疱。身体任何部位都可发病,如胸部、腹部及四肢,当累及头、面(特别是眼睛)时症状最重。
典型症状
出现带状疱疹之前部分人有乏力、低烧、头痛等全身性症状,受影响的皮肤可能提前出现烧灼感或疼痛等异常感觉。这些症状持续1~5天。
前驱期之后受影响的皮肤常出现成簇的丘疱疹和水疱,大小不定,水疱疱壁紧张发亮,里面液体澄清,外周有红晕。
水疱等皮疹沿着单侧神经支配的区域分布,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颅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典型的是带状分布,并且不越过身体的中线到对侧。
水疱后续会结痂,一般需要7~14天时间。所有的皮疹通常会在2~4周内消退,但老年人消退时间相对较长。皮疹消退后可能有暂时性淡红斑、色素沉着或者瘢痕。
出皮疹期间一般会有疼痛,可以是钝痛、抽搐痛或跳痛等,一般是阵发性,个别时候是持续性,衣物摩擦或接触会使疼痛加剧,年老体弱的患者疼痛更为明显。出疹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详见“并发症”部分介绍。
包括
眼带状疱疹,
耳带状疱疹,顿挫型带状疱疹,无疹性带状疱疹和播散性带状疱疹等。
伴随症状
就医
带状疱疹初发病时往往不引起重视,未出现皮损时常不会主动到皮肤科就诊,从而延误病情。
早期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或者降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如果是在怀孕期间或免疫力下降的时候接触了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并且之前没有得过水痘,没有症状也应去医院就诊咨询。
诊断流程
医生通常能够根据症状和皮疹的外观、分布等诊断带状疱疹。通常不需要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果有以下情况,则可能需要一些其他检查手段:
诊断依据
在临床上,医生多依据疾病的临床信息即可进行诊断,主要诊断依据包括成簇的水疱、排列呈带状或近似带状、沿着周围神经分布、单侧性、伴有神经痛等特点。特殊情况也会参考一些检查结果。
就诊科室
皮肤科、疼痛科、眼科、耳鼻喉科等。
大多数患者是在皮肤科就诊。如果眼睛受累明显,可能需要看眼科。如果有耳痛和耳部相关症状,可能需要看耳鼻喉科。如果皮疹消退,遗留有长期/反复的疼痛,可能需要看疼痛科。
相关检查
该病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做出诊断,通常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果需要,可能会涉及的检查项目是:
鉴别诊断
带状疱疹皮疹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没有皮疹、只有神经痛的带状疱疹需要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肋间神经痛、
肋软骨炎、
胸膜炎、
阑尾炎、
坐骨神经痛、
尿路结石、
偏头痛、脊柱源性胸痛、椎体压缩后神经痛、脊神经根性疼痛、椎体肿瘤转移性疼痛和
胆囊炎等。临床上一般用排除法,如果这些疾病均不确诊,可考虑带状疱疹。
眼部带状疱疹需要与溃疡性角膜炎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进行鉴别,需要请医生进行检查后做出判断。
治疗
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疹持续时间、防止皮疹扩散、预防或减轻并发症。强调“尽早、规范”,主要进行的是系统性的抗病毒、止痛和减少并发症等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尽可能保持皮疹的清洁和干燥,这有助于降低皮疹感染细菌的风险。
穿着宽松的衣服,有助于减少摩擦和水疱破裂的风险。如果水疱有渗液,可以使用冷敷(用自来水冷却过的布或毛巾),每日数次,能够舒缓皮肤并保持皮肤的清洁。
炉甘石洗剂对皮肤有舒缓、冷却效果,可用于缓解可能有的瘙痒。
紫外线、
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以促进水疱干涸和结痂,对缓解疼痛也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药物治疗
有几种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缩短疾病的病期和严重程度。在带状疱疹出现72小时内开始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病毒的复制,可以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概率。但不代表超过72小时之后就不能使用了,如果发病72小时后,还有新的疱疹出现的人,需要继续抗病毒治疗。如果发病72小时后,没有新的疱疹出现,或疱疹已经结痂的人,就没必要抗病毒治疗了。
系统抗病毒药物最常见的是
阿昔洛韦(acyclovir,每天5次,每次800mg)、
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每天3次,每次1000mg)或
泛昔洛韦(famciclovir,每天3次,每次250mg)。阿昔洛韦是最便宜的抗病毒药物,但每日用药频率和总剂量要高于其他药物。
另一类药
膦甲酸钠(foscarnet)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可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选择性抑制病毒活性,按每次每千克体重40mg给药,每8小时一次,静滴时间不得小于1小时,连用2~3周或直至治愈。
溴夫定(brivudine)是最新的抗疱疹病毒药物,抑制胸苷激酶从而控制病毒复制。与阿昔洛韦比较,溴夫定(125mg,1次/d)可缩短张力性水疱结痂时间,更快控制病毒复制,缩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间。溴夫定比泛昔洛韦和伐昔洛韦能更好地缓解疼痛。
局部外用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乳膏/滴眼液、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眼膏、喷昔洛韦乳膏、膦甲酸钠乳膏、干扰素凝胶/眼膏等,涂于水疱及溃破处,具体按说明书使用。
对于轻中度疼痛,考虑用对
乙酰氨基酚、
非甾体抗炎药或
曲马多。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
普瑞巴林等。
目前关于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还有争议。普遍观点认为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步递减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疹愈合时间。尤其对于以下情况可以考虑用糖皮质激素:
年龄大于50岁;
出现大面积皮疹及重度疼痛;
累及头面部的带状疱疹;
疱疹性脑膜炎;
内脏播散性带状疱疹。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早期主要是湿热困阻、湿毒火盛,后期主要是火热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失运,余毒未清。治疗上,有多种中药或针灸等方法,不过大部分中医治疗方案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其他治疗
物理疗法
局部热疗(如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可能有促进皮疹消退的作用。
预后
带状疱疹的皮疹大多数情况下会在2~4周内好转,大多数带状疱疹都能痊愈,没有并发症。在免疫力下降的人群中,疾病可能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带状疱疹恢复之后,人可以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带状疱疹很少危及生命,7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死亡率约为1‰。如果新生儿在出生时接触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且没有母亲的抗体保护,病毒感染可能致命。
并发症
带状疱疹可能引起其他问题,例如皮肤感染、眼睛受累、耳朵受累、疼痛等,最常见的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还有更为严重的脑炎、脑膜炎或内脏播散等并发症,这些多发生在本身就有非常严重的基础疾病患者,如艾滋病晚期、肿瘤晚期等,其治疗方案可由相应科室医生评估后提出。
带状疱疹皮疹出现后至少持续3个月的疼痛定义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发生在高龄人群和免疫力低的患者。10%~15%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岁以上的患者占这些病例的50%。
大多数疼痛随时间逐渐改善,通常会在数周到数月内消失。30%~50%的患者疼痛会持续1年以上,部分可以长达10年或以上。
疼痛可轻可重,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有时温度或风速改变都可能引起疼痛。可以明显扰乱患者的睡眠、情绪,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严重的可引起焦虑或抑郁。
推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普瑞巴林和
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和5%利多卡因贴剂,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和曲马多。
药物治疗是基础,应当使用有效剂量的药物(主要是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药物明显缓解疼痛之后不能立即停药,建议维持治疗至少2周。
约2%的患者出现皮疹的细菌感染,感染后皮疹延迟愈合。当发生皮疹处红肿或有较多渗出液时,患者应尽快就诊请医生根据表现、临床经验和相关检查综合选择抗感染方案,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
约2%的患者出现眼睛并发症,可能会导致眼睑下垂、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一般发生在眼部的带状疱疹都会联合眼科医生共同评估、治疗和监测眼睛并发症。
带状疱疹的耳并发症为Ramsay-Hunt综合征,一般会联合耳鼻喉科等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治疗和随访,初期积极抗病毒治疗非常重要,即便如此,还是可能出现永久性面瘫、永久性听力丧失等。
预防
药物疗法
抗抑郁药
麻醉性镇痛药
以吗啡为代表的镇痛药物。可供选择药物有
吗啡(
美施康定)、羟基吗啡酮(
奥施康定)、
羟考酮、
芬太尼(
多瑞吉)、二氢埃托菲、
路盖克等。
非麻醉性镇痛药
神经阻滞
重度疼痛药物难以控制时即应考虑用直接有效的感觉
神经阻滞疗法。阻滞定位的选择应取决于病变范围及
治疗反应。总的原则应当是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
末梢到
神经干、
神经根。
神经毁损
射频温控热凝术行神经毁损是治疗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神经毁损治疗还包括内侧
丘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伽玛刀或
X刀),手术
硬脊膜下腔脊髓
背根毁损治疗、垂体毁损、交感干神经节毁损等。
疫苗
在北京和上海地区,市民7月初即可开始接种重组带状疱疹疫苗。该疫苗需接种2剂,接种间隔为2个月,接种后可以达到90%以上的保护效率。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