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 ——(
要素禀赋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塔德
乌什·罗伯津斯基(英籍
波兰经济学家,Tadeusz Rybczynski),《要素禀赋与相对商品价格》中(1955)提出罗伯津斯基定理。
定律介绍
罗伯津斯基定理属于国际贸易理论范畴,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
市场结构划分前三种可以归纳为一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
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
绝对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
一般均衡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和
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
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
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
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
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
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
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公式说明
假设:
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
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
资本密集型部门(X)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Δly)。但Y部门在释放出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Δky),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右图状态。
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
实践意义
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
1.对
资本存量相对增加的国家,可以预期到它们的
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规模会趋于萎缩
2.对
劳动要素供给趋于增加的
发展中国家,不适时宜地发展
资本密集型工业则可能导致
比较利益的丧失
3.一个国家的比较利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定理结论
生产可
进口商品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减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从而使其
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而生产出口商品所需的
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会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给,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恶化。
关于这一点对出口导向型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时,更要关注可能对贸易条件产生的
负面影响,要做到趋利避害。
具体应用
罗伯津斯基定理的一个应用是说明要素积累对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效果。
封闭条件下
要素禀赋增加之后,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所分别对应的X、Y的最大产出,都会增加,因此,整条边界线将向外移动,但生产边界外移的
方向性则取决于要素禀赋变化的类型。
在右图中,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P,资本增加前,相对
价格线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
Q点,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P与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
均衡点Q′应位于原来的生产均衡点Q的右下方,这里,通过Q与Q′两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由于相对价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后,
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产出增加,而
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X
坐标轴,图中在
横坐标上X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
纵坐标上Y产出增加的比例。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
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在开放条件下
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
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 (1) 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
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
(2) 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
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 。
进一步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国民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
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
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效应的对比。
如图—3-1、图—3-2所示,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增长前,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后,新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前后,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增长前,A国的
福利水平由通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新用水平衡量,增长后,A国的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通过C*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下,所以
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那么损失的部分增长利益去向何处?事实上,这部分利益以“
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种情形就称为“
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如图—4所示。由于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导致增长后新的消费点(C*)位于原消费点(C)之下,所以,通过C*点的
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
如果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
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
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称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1) 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2) 增长国在
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
世界价格;
(3)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
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