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1828——1906),
挪威人,世界近代
社会问题剧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商人
家庭出身。一生共写剧本26部。《觊觎王位的人》、《厄斯特洛的英格夫人》等早期剧作,大多以
历史题材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浪漫色彩浓郁;中期创作就有意识地揭示当时的各种
社会问题,有《培尔·金特》、《
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
国民公敌》等剧作。代表作《玩偶之家》(1879)通过娜拉形象的塑造,提出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伦理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对现实的批判深刻有力。晚期的《野鸭》、《罗斯莫庄》、《海上夫人》、《咱们死人再生时》等剧作转向
心理描写和精神分析,
象征主义色彩浓厚。其剧作以鲜明的主题、生动的情节、严谨的结构、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世界近现代戏剧的发展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他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
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
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
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
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少年时期,因父亲破产,家道中落,没有进成大学,不满十六岁就到一家药店当学徒。社会的势利,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的愤世嫉俗的性格和个人奋斗的意志。在繁重而琐碎的学徒工作之余,他刻苦读书求知,并学习文艺写作。1848年欧洲的革命浪潮和挪威国内的
民族解放运动,激发了青年易卜生的政治热情和
民族意识,他开始写了一些歌颂历史英雄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剧作。接着,他先后在
卑尔根和
奥斯陆被剧院聘为导演和经理,达十余年之久。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挪威社会政治的失望,于是愤而出国,在
意大利和德国度过二十七年(1863-91)的侨居生活,同时在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晚年才回奥斯陆。
易卜生一生共写了二十多部剧作,除早期那些浪漫抒情诗剧外,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散文剧即话剧。这些散文剧大都以习见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为题材,通常被称为“
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群鬼》(1881)和《
人民公敌》(1882)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剧中女主人公阿尔文太太婚后生活很不幸,由于丈夫行为放荡,荒淫无耻,她无法忍受,于是便离开了家去找她从前喜欢过的曼德牧师,一位传授她
理想主义的老师倾诉衷情,她很想离开丈夫出走,没想到这位牧师道貌岸然地劝她死守“妇道”,逆来顺受,她到底没有走娜拉的道路,死守着自己所不爱的丈夫过日子。丈夫死了,她又把希望寄托在儿子欧士华身上。同样没想到的是欧士华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恶习,而且染上了父亲遗传下来的
病毒,无法医治,最终成了白痴,这对阿尔文太太在心灵上构成致命的打击,她最终做了旧礼教的
殉道者和淫乱社会的牺牲品。
剧中女主角阿尔文太太对迷恋于花街柳巷的丈夫逆来顺受,苟安于恶劣的家庭生活。她听从牧师的说教,心甘情愿恪守妻子的“本分”,结果她生下一个得了
梅毒的儿子,最后他在绝望的痛苦中呼号:“给我阳光!”《群鬼》问世后,
西欧各国的新
剧院都以它作为开业演出的剧目。从1889年开始,
柏林的自由
舞台、巴黎的自由剧院、
伦敦的独立剧院先后上演此剧,促进了西欧的戏剧革新运动。但这部暴露
丑恶现实的悲剧,在
挪威国内却激起了卫道者的仇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