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沟
自然保护区
老河沟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高村乡,地处川东北地区,北面毗邻甘肃省,老河沟林区属于岷山山系摩天岭,总面积达110多平方公里,这片区域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该区域连接着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几者的核心位置,对该区域的大熊猫、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的迁徙和繁衍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简介
老河沟位于绵阳市平武县高村乡,老河沟林区属于岷山山系摩天岭,面积达110多平方公里,由原老河沟国有林场以及周边山河沟、小河子沟两片零星国有林和集体林组成。这片区域是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该区域连接着四川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大熊猫、扭角羚、林麝等野生动物来说,是重要的迁徙和繁衍走廊。老河沟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型保护地”,学界称老河沟是开展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的理想研究平台。
自然地理
老河沟位于东经104°32’42’’-104°45’25’’北纬32°36’22’’-32°25’52’’之间,总面积约110平方公,海拔1250-3504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地处大熊猫栖息地腹心地带,东面、西面与北面分别和三个个重要的国家级大熊猫保护区唐家河(四川省青川县)、王朗(四川省平武县)和白水江(甘肃省文县)相邻,距九环主干线24公里,境内遍布天然林和人工林。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内以高山峡谷地形为主,围绕着发源于森林深处、一直汇入长江上游支流涪江的老河沟、小河子沟和山河沟三条山地溪流,形成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封闭小流域,也为下游居住的村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用水。从海拔1000-1200m的河边,延伸到山顶处海拔3500m的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滩,老河沟的垂直高差达到2500m,也因此造就了复杂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带。
沿着贯穿于整个老河沟区域的山地溪流向坡上穿行,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你可以欣赏到多种多样的森林类型:
海拔1000-1800m的低中山河谷地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广布着以青冈、曼青冈等常绿树种占优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及混杂着水青冈、椴树、桦木、槭树等落叶树种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这个海拔段也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区域,如林木采伐、人工造林、放牧、水电开发等。河岸地带的一部分森林经过砍伐后逐步自然更新,形成了以野核桃林为主的低山次生落叶阔叶林;另一部分森林在砍伐后人工种植了华山松、日本落叶松等针叶树种,形成了低海拔地带的次生针阔混交林
海拔1800-2600m的山地,气温和湿度都进一步下降,植被逐渐演变为以铁杉、华山松、冷杉等针叶树种和桦木、槭树、椴树等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上对铁杉、冷杉等针叶树种的大规模采伐,在自然更新的过程中,桦树等阔叶树种优先生长起来,有些地带恢复成了次生落叶阔叶林。在老河沟区域内,这一区域是野生动物最主要的活动区域,很容易发现大熊猫、羚牛等动物的活动痕迹和粪便。
海拔2600-3200m的亚高山寒温带地区,针叶树逐渐占据了优势,人为活动也相对较少,形成了以岷江冷杉麦吊云杉为优势种的原始暗针叶林,林下生长着茂密的杜鹃灌丛和苔藓。这些高海拔分布的原始云冷杉林,为整个老河沟地区建造了一个大型“蓄水库”,使下游的溪水长流不息,清澈见底。
海拔3200m以上在老河沟范围内面积很小,主要为亚高山草甸和流石滩植被,以禾本科、菊科、毛茛科、蔷薇科植物为主,在生长季节期间,各种野花五色缤纷,外貌华丽,不同季节的景观迥然不同。这些草甸也是绿尾虹雉(贝母鸡)、羚牛等食草、食根、食果动物的活动范围。
生态资源
老河沟自然风景优美,天然植被类型丰富,动植物资源种类多样,被专家称之为“天然的自然宝库”,也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珍稀动植物种类有近30余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绿尾虹雉、雉鹑、斑尾禽榛鸡等,并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种、二级保护植物2种。漫步林区,常可与珍禽异兽相遇。在这片森林中,不仅栖息有小熊猫、牛羚、岩羊、野猪等野生动物,还有红豆杉、珙桐、莲香树等珍稀植物。老河沟林场内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垂直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主持编订的《平武县老河沟主要动植物名录》中,就收录有228种动物和301种植物。
历史沿革
平武不但以熊猫出名,也以林业产业出名。地处摩天岭的平武县老河沟林场建立于1972年,1998年“天保工程”之前,林业为平武县GDP的贡献达60%,以每年3000立方米的采伐量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很多年来一直是采育并重。从1998年8月1日起,停止采伐林木,转入护林、育林,常驻工人22名,以前的伐木工人成为了现在的林场工人,他们唯一需要做的是定时上山巡查和冬季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围着电炉烤火、“摆龙门阵”。在前26年中,老河沟林场共采伐了908.8 公顷森林,造林面积1084.1公顷,是为数不多的实现了造林多于伐林的林场。即使经过近30年的采伐,现在场内依然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活林木蓄积量达46.6万立方米,生物量极高。通过生境分析也验证了这里的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垂直气候明显,是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更让人欣慰的是,这片森林中处大熊猫以外,还有大量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如小熊猫、牛羚、岩羊、野猪,也有红豆杉、珙桐、莲香树等珍稀植物。
转机出现在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于该年颁布实施,核心内容便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确立农民可以拥有承包经营权,业界称这是林地领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为林权流转、社会资本进入提供可能。老河沟林场原有5个管护站,2008年大地震后,林场获得灾后重建资金约2505万元用于各个管护站和保护区内巡山道路建设。
2009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 (TNC)与国家林业局签订合作备忘录,准备共同探索新的保护模式。之后,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成立,一边筹资公益资金,一边寻找项目点。最终选择了“天下大熊猫第一县”平武。根据2003年完成的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平武县境内有野生大熊猫230多只,全国第一;大熊猫栖息地占到全县总面积的近一半,约为2700平方公里;然而,县内现有各级保护区总面积不过1200多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仍有很多保护空白区。2011年4月中旬,TNC在这里组织召开了保护行动规划会议,老河沟林场几乎全体工作人员都参加了。会议确定了要保护的生态系统及其物种,按照植被类型海拔垂直分布,分别是: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和山地溪流生态系统以及附属的各种物种,这也是中国第一次由伐木者群策群力,在专家的协调指导下完成的保护行动规划。如今“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把整个摩天岭片区的老河沟林场、周边零星的国有林地、乡有林地合在一起,共有近110平方公里的林区都作为优先的栖息地保护目标。这对于林场职工来讲意味着:从30年的伐木工人一变而为森林卫士,他们从此背负起中国公益力量的厚望。
目前,在平武县已经建立的王朗、雪宝顶和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只占全县大熊猫栖息地的30%,更多的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在其他国有林区和乡镇、村、社集体林区。根据保护价值、林地权属和社区情况综合分析,TNC选择了摩天岭片区作为第一期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地。老河沟随即进入视线,这里由老河沟国有林场及零星国有林和少部分集体林组成,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夹在四川唐家河、甘肃白水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是大熊猫、羚牛、林麝等野生动物重要的迁徙和繁衍廊道;老河沟林场内密布天然林和人工林,垂直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一方愿意放权,一方愿意接管,双方虽然看对了眼,但如何做到既不违反中国法律与政策,又能为这一新型保护模式拓展足够的空间,TNC颇费周折。他们专门提交了一份集体生态公益林流转的政策研究报告。结论是,生态公益林流转行为不违法,流转将成为未来的一种趋势,而前提是“不改变林地性质和用途”。于是,在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与平武县高村乡人民政府签订的合同中,双方特别约定:“本流转林地属于集体公益林,流转后仅限用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和公益属性,不得用于非林建设”。
至此,基金会获得了这片集体公益林的管理权,期限暂定至2058年12月31日。一个崭新的三方合作关系自此形成:国家及四川林业局授权,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募集资金,TNC负责规划、科研和管理。
如今,在老河沟林场一支12人的巡护队正在接受系统的培训,包括计算机、GPS定位仪、数据库管理、动物毛发粪便鉴别和收集、远红外相机布设和回收等等。
TNC在行动
2012年初大自然保护协会四川项目组织了一次考察,来自北大、中科院等机构的科学考察组一行9人探访了老河沟。科学家们拍到了熊猫、金猫等珍稀动物,搜集到黑熊、豹猫、金猫、羚牛、麂子等多种野生动物的毛发、粪便、2000多个昆虫样本,还了解到保护区内鱼类的种群情况和所有植被类型,科学家们感叹:“老河沟真是开展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的理想研究平台!”
事件一
2011年11月9日晚11时许至次日凌晨5时,安装在四川平武县老河沟林区的红外线相机,拍摄下一只野生大熊猫抓起牛羚尸体吃的全过程,立即引起国内外自然界及动物科学界的关注。四川省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人们用相机、摄像机拍到了大熊猫吃山羊以及其他动物肉的画面,但都比较少见。
事件二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宣布,平武县摩天岭保护地的工作人员 2月中旬在老河沟主沟浅滩进行野外监测时,近距离拍到国家一级保护动 物野生林麝,当时这只亚成体林麝刚饮完水,正站在清澈的溪水中四处张望。工作人员隐蔽在距其10米处拍摄了多张照片后,它跑进了密林深处。“这只林麝应 该是口渴了,所以跑到小溪里喝水,感觉喝得很过瘾。”工作人员介绍,这只林 麝毛发柔顺,体格健壮,体态轻盈,姿势敏捷。
信息化科学保护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当地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TNC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用近2年的时间逐步完成了保护区的本底调查,摸清了保护区内动植物的种类及栖息地状况;用保护行动规划(Conservation Action Plan,CAP)等工具,对保护地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建立了保护区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日常生态监测体系,利用手持野外终端、视频监控设备和数据分析管理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等,对保护地内的动植物资源开展全面监测;搭建科学研究的平台,吸引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及科学家在此工作,根据管理和保护需求提出问题并开展科研合作;建立面向公众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发展生态教育及体验。
目前,TNC先后累计在110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布设了80多个红外触发相机点,首次清晰捕获了野生大熊猫食用羚牛尸体的珍贵照片。2011年至今,红外触发相机已经记录到19种大中型兽类和3种雉类,并为我们提供了大批精彩的野生动物照片。老河沟自然保护区,我们使用这种技术来进行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的本底调查,以摸清区内的动物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情况。通过这种相机,我们把整个保护区划分成了很多1公里乘以1公里的网格,然后在每个网格里布置这种相机,从而来了解整个区内的大中型兽类的分布情况和多样性的现状。
社区发展
让社区在从事保护的过程中受益,是实现保护成效的前提条件。
为缓解保护的发展压力,TNC在保护区外围设立“扩展区”,将生产经营性活动集中于该区域,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同时使社区老百姓在从事保护的过程中受益,实现保护区-社区共赢。TNC在社区设立了生态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村民从事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帮助村民建立专业合作社,推动社区定制生态农产品的发展。目前,包括蜂蜜、土鸡蛋、腊肉等在内的社区生态农产品已经列入第一期产品目录。
相关科学考察
一、科研人员收集底栖生物:
二、科研人员扑捉蝴蝶标本:
三、科研团队相关图片:
发展规划:
四川西部自然基金会与平武县政府签订协议,在老河沟区域实施摩天岭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摩天岭社会公益型保护地项目是四川西部自然保护基金会成立后实施的第一个项目。未来3年,基金会将筹资1.8亿元,在老河沟建立摩天岭县级自然保护区,通过3-5年的努力,将摩天岭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具备生态监测、科学研究、生态教育和生态体验等综合功能,兼顾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保护地,并探索由政府支持和监督、民间投入和管理的创新管理模式,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TNC.2013\u5e746\u670820\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3:09
目录
概述
简介
自然地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