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发生于肛门和大肠部位的肿瘤、外伤及其他疾病的临床学科,肛肠疾病以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最多见。
肛肠疾病
疾病种类
肛肠疾病是指发生于肛门和大肠部位的疾病,其中发生在肛门直肠肠段最多。常见肛门部疾病有痔疮、肛裂、肛痿、肛周脓肿、肛乳头瘤、肛隐窝炎、化脓性大汗腺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肛门湿疣、肛门湿疹、肛门瘙痒症、肛门周围
神经性皮炎、
肛门接触性皮炎、肛门白化斑、肛门癣、肛门闭锁、
肛管炎、
耻骨直肠肌综合症、
骶尾部畸胎瘤、肛门良性和
恶性肿瘤、
肛管皮肤缺损、直肠
尿道痿、蛲虫病、直肠癌、直肠类癌、直肠息肉、脱肛、
直肠前突、直肠炎(溃疡性、
放射性、淋菌性、非淋菌性、非特异性等)、
克隆氏病、直肠阴道痿、
直肠内套叠、
肛门直肠损伤和异物、
粪嵌塞、
肛门直肠神经官能症、孤立性
直肠溃疡综合症等匹十余种。
疾病症状
1、便血:可发生在便前或便后,或单纯便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
2、肛门直肠疼痛:由于肛门部神经丰富,感觉敏锐,受刺激后易发生疼痛或剧烈疼痛。如表现为刺痛、胀痛,
灼痛、坠痛等,可发生在便时、便后或其他时间。
3、肛门直肠坠胀:它是由直肠病损刺激局部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轻者仅见局部胀满下坠;重者则为
里急后重,频频登厕,便后重坠依然,十分痛苦。
4、肛门肿物脱出:它指直肠或
肛管内的突起物或赘生物,经
肛门脱出,轻者仅在排便时脱出肛外。重者在
腹压增加时,如咳嗽、下蹲,用力抬担等即可脱出。
5、肛门流出分泌物:它既可由瘘口溢出,又可由肛门内排出,或由肛周皮肤溢出。
6、
肛门瘙痒:多是由于肛门及周围皮肤受刺激而产生的瘙痒不适。
7、腹痛:
肛肠病的腹痛多集中于小腹部和少腹部,主要是因为腹腔、盆腔内组织和器官病变或功能失调而引起。
8、腹胀:
结肠、直肠和肛管的病变常可引起腹部胀满不适。
9、腹泻:患者往往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水样,亦可见脓血。
诊治范围
许多肛肠疾病算不上大病、重病。但其麻烦、痛苦的程度却排在各类疾病的前头。许多患者就诊时都在问:“医生,我的病重不重?”其实,这就是
肛肠病的特点之一,它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
在我国民间中流传有“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俗语,因此很多人都认为肛肠外科就等于痔疮科,其实不然。
除了常见的肛门部疾病如痔疮、肛裂、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直肠脱垂外,还包括大肠肿瘤、
炎症性肠病、便秘、大肠息肉等。此外,肛门周围性传播疾病如
尖锐湿疣以及各种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如先天性肛门闭锁等也属于
肛肠外科疾病的范畴。
历史沿革
历史发展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渊源流长,中医医学博大精深,而肛肠疾病更是从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就已被历代医学家所重视。
据历史记载,传统中医对肛肠疾病的治疗方法对现代在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医学家就提出了“痔”、“瘘”的病名,后为世界医学所采用。
《庄子·列御寇》有:“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提出痔疮病名,后被医学界采用。《
淮南子》有“鸡头已瘘。 ”提出肛瘘。《内经》对
肛肠解剖、生理、病理等有详细论述,还对便血、泄泻、
肠覃等肛肠疾病作了论述。《
难经》最早记录了肠息肉病,肠道癌。 《灵枢肠胃篇》记述了
结肠、直肠的长度、大小、行走。《灵枢·水脏篇》最早提出肠道息肉的病名。《灵枢·刺节真邪篇》最早描述了
肠道肿瘤。《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录痔结扎术、切除术等。 《
神农本草经》首载了脱肛病名,提出
五痔病。 《
伤寒论》张仲景创了肛门栓剂和
灌肠术,《
伤寒杂病论》发明肛门栓剂蜜煎导、灌肠术。皇甫谧在《
针灸甲乙经》记述了针灸治疗脱肛、痔、
下痢等
肛肠的方法。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详列痢候四十种,对肠道病进行了较全面记述,对一些病认识比较深入。唐·孙思邈《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首载了用
鲤鱼肠、
刺猬皮等治痔的脏器疗法。
王焘《
外台秘要》引许仁则论痔:“此病有
内痔、有
外痔、便时即有血,外无异。 ”创了利用竹筒作为灌肠器的盐水
灌肠术。
宋、元、明三代,我国肛肠专业有了很大发展。首先是宋《
太平圣惠方》创造了将砒容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
痔瘘疮窍中的枯痔钉疗法,并发展了痔的结扎术。《
魏氏家藏方》详述枯痔方法及过程。记述痔科专家。从明《
普济方》记载的宋朝痔科专家
临安曹五为宋高宗用取痔千金方治愈
痔疾,至宋代已出现治痔瘘的专家和专科医院。明朝许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引《永类·钤方》肛瘘挂线术,发明肛瘘挂线疗法。明朝
陈实功《
外科正宗》总结枯痔、挂线、内外痔疗法。明朝薛已《
薛氏医案》提出肛门病的发生与局部气血运行不足有关。赵濂的《
医门补要》对肛瘘挂线、异物入肛、先天性无肛门症的手术方法有进一步的改良和发展,反映出我国肛肠外科在清代有新的进展。
发展历史
公元前770-前221年
《山海经》《
庄子》: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痔病名,后被世界医学所采用。
《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痔结扎术、切除术等。提出
蛲虫命名。
《内经》:最早记述肠息肉病,肠道瘤症及大肠肛门解剖、生理等。
公元25-220年
张仲景 《
伤寒杂病论》:发明肛门栓剂蜜煎导、
灌肠术。提出肛肠病辨证施治原则。
公元251-282年
皇甫谧 《
针灸甲乙经》:记述针灸治疗
肛肠病的方法、穴位。首载肛门与阴道、
尿道合并症。
公元610年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详载多种肛肠病,提出
痔瘘病名,痔导引术。论述五痔名称。
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 《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记述了痔瘘
脏气疗法及通过面、舌、鼻等处栗疮、斑点诊断
肠道寄生虫。
公元752年
王焘 《
外台秘要》:提出内外痔分类法、首载竹筒盐水
灌肠术。
公元982-992年
王怀隐《
太平圣惠方》:发明枯痔钉法,发展痔结扎术。明确痔与瘘的区分。
公元1220年
魏岘《
魏氏家藏方》:详述枯痔方法及过程。记述痔科专家。
公元1281年
公元1528年
薛已《
薛氏医案》:提出肛肠病与局部经络气血不足有关的见解。
公元1556年
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首载《
永类钤方》发明的肛瘘挂线疗法。
公元1617年
陈实功《
外科正宗》:总结发展枯痔、挂线、内治、外治等疗法。
公元1665年
祁坤《
外科大成》:描述了肛管直肠癌、
肛裂等病的症状。
公元1723年
《图书集成医部全书》:系统整理有关
肛肠病的历代文献。
公元1834年
高文晋《外科图说》:绘有我国设计创造的多种肛肠科精巧手术器械。
公元1883年
赵濂《
医门补要》:详述异物入肛、先天性无肛门症等手术方法。
疾病预防
饮食和肛肠疾病息息相关。常言道:“病从口入”、“病人不忌嘴,医生跑断腿”。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黄帝内经》说:“辛者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者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者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者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者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肥甘厚味,横壁为痔,就是说:
五味之偏或气、血、筋、骨、肌肉、
脏腑有疾病者,吃这些酸、苦、甘、辛、咸的食物反伤身体。饮食相宜有益身体健康,饮食相禁有害成疾。
饮食关系到各个方面,人的年龄、体质、季节气候、地域的不同饮食就有差异,因此,应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因病饮食。因为饮食也与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的食物性能,饮食的选择搭配应适合肠道的受纳、承接、传递、排泄的正常规律的需要,才能保持健康的下消化道排空系统。
饮食也可使人健康,也可使人生病。
嗜食麻、辣之物,久之,在肠内易化
热毒,毒气蓄积或素有
体内湿热,或
阴虚火旺,或遇秋天燥,与肛内浊气、气血互结,藏而不泄,生成赘生物,哨痔、乳状瘤、息肉等病。又可使
肛管红肿疼痛,成为肛窦炎、肛缘炎、
肛裂、便秘,尤以麻味的辣椒,性味强烈,性能独特,有较强的刺激性、兴奋性,使血管扩张、充血隆起、分泌物增加,因
肛肠的血管经络特别丰富,极为敏感,肛尾、肛门就有坠胀,或后重便意,灼热感,肛门湿痒、异味、出血,内痔由此而生。过食生冷之物,生冷挟有寒湿之邪,其性粘滞,凝聚气血,收引脉管,使血脉曲张突起,形成痔疮。生冷属阴,阴邪易伤阳,日久累积脾肾虚弱,导致直肠脱出、腹泻、便秘等肛肠疾病。
常用体位
肛肠外科检查常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侧卧位:通常采用左侧卧位,有时因患者身体的原因或诊治的需要,亦可采用
右侧卧位。正确的侧卧位姿式是臀部靠近床边,上侧的髋膝各屈曲90度,下侧髋膝屈曲成45度。此体位适用肛门直肠小手术或病重、年老体弱患者的检查。
(2)膝胸位:患者双膝屈起,跪伏床上,肘关节紧贴床铺,胸部尽可能下压,臀部抬高。这是最常用的检查体位,但不能持久,病重或老年体弱者不宜采用。
(3)蹲位:患者下蹲作深呼吸,用力增加
腹压,作排便状,适用检查
直肠脱垂、直肠息肉、痔脱出和直肠肿瘤位置稍高的患者。
治疗原则
消、托、补三种方法,是治疗
肛肠外科疾病的三个总的治疗原则。
1、补法:
这是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患处新生,使疮口、瘘口早日愈合。此法适用于老年
体虚,气血虚弱,溃疡后期,或肛肠疾病术后,
热毒已去,病灶巳除,而精神衰疲,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以及便血和脱垂等病人。凡气血虚弱者,宜补养气血,凡脾胃虚弱者,宜理脾和胃,凡
肝肾不足者,宜补养肝肾等。但在毒邪未尽的时候,切勿早用补法,以免病邪内蕴,久而为患。
2、消法:
这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肛周
痈疽和
炎性外痔等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和切开之苦。此法适用于没有成脓的肛周痈疽、炎性外痔、血栓外痔和
肛裂等病。但具体用法是极其灵活的,因为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病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治疗方法也必须因病而异。如有
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
热毒蕴结者应清热解毒,
寒邪凝结者应温通,气滞者要行气,
血瘀者要
活血化瘀等。同时,还需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
痈疽所属的不同经络,灵活施治。凡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也可移深出浅,转重为轻;如脓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养脓为患,毒散不收,血气受损,脓毒内蕴,反会侵蚀好肉,溃烂后难于收敛。
3、托法:
这是用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泄,以免毒邪内陷。此法适用于
肛周脓肿中期,正气虚弱,毒邪偏盛,不能托毒外透,肛周痈疽外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
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泄出脓毒,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造成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