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综合症
疾病名
肝胆综合症是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是由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养殖环境恶化,鱼病的暴发和流行,从而出现了这种病症。
病因
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引起肝胆综合症的原因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出而蓄积于血液之中,引起鱼类代谢失衡引发肝胆疾病。
二、是乱用药物。如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等,或使用了副作用大、残留高的鱼药如敌百虫、硫酸铜等药物,造成了肝损伤。
三、是饲料酸败变质、营养成分的失衡和饲料中含有有毒物质以及维生素缺乏。如蛋白质含量过高、碳水化合物含量偏高或长期使用动物性脂肪和高度饱和脂肪酸等,导致饲料能量蛋白比过高。高蛋白饲料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干扰鱼类正常生理生化代谢。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会引起鱼类糖代谢紊乱,造成内脏脂肪积累,妨碍正常的机能,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大量的肝糖积累和脂肪浸润,造成肝肿大,色泽变淡,外表无光泽,严重的脂肪肝还可引发肝病变,使肝脏失去正常机能,因此,出现了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即鱼类肝胆综合症。
鱼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脂肪是易被氧化的物质,脂肪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对鱼类有毒,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
胆碱VE生物素肌醇Vb等都参与鱼体内的脂肪代谢,缺乏上述维生素均会造成鱼体内脂肪代谢障碍,导致脂肪在肝脏中积累,诱发肝病。
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质鱼粉中的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均能引发鱼类的肝胆类疾病。
临床症状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渐变黄发白,或呈斑块状黄红白色相间,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有的肝脏轻触易碎,胆囊明显肿大1-2倍(有时导致胆汁溢出或胆囊破裂),胆汁颜色变深绿或墨绿色,或变黄变白直到无色,重者胆囊充血发红,并使胆汁也成红色。有时,病鱼的脾肾也明显肿大,脏器系统同时膨大。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流行病学
肝胆综合症是近两年在鱼病发生中很频繁的鱼病之一,流行季节主要从6月份开始一直到10月份都有发生,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主要是鲤鱼、鲫鱼、草鱼、斑点叉尾鮰鱼、云斑鮰、乌鳢、虹鳟、裂腹鱼、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鱼病,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 60%-90%。
诊断与防治
诊断
诊断应以解剖发现肝胆病变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涂片镜检结果及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而定 要点如下:
1、肝肿胀、质地变脆、轻触易碎;有点状或块状出血,或瘀血:胆囊肿大或萎缩;胆汁颜色深绿或墨绿。
2、组织及腹水进行涂片、镜检可见密度大、活力强的无数点状细菌在视野内晃动。
3、抗应激力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捕捞后及运输过程,一经反抗挣扎,身体充血发红,死亡不断。
4、放养密度过大,鱼群生长速度过快;病鱼鳍和体表某些部位发白或溃烂,食欲减退
5、长期低剂量用药或大剂量(一般可达常规最高量的2~4倍)使用外用消毒药杀虫、内服抗莳药等。
防治
1、添加胆汁酸
多所大学对胆汁酸的研究做过多次实验,实验证明胆汁酸在维护鱼类肝胆健康方面效果显著。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在肠肝循环中,与脂肪酸结合,乳化脂肪的同时,与脂肪酸形成脂溶性复合物,是脂肪酸得以透膜吸收,以完成消化和吸收。由于肠肝循环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循环,内源性乳化剂分泌不足就成为影响脂肪消化吸收的最大因素。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加速脂肪由肝脏向脂肪组织运输,降低脂肪在肝脏中的沉积,达到预防脂肪肝和肝胆综合症的目的。在罗氏沼虾和牛蛙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降低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表明胆汁酸具有具有良好的抗肝损伤及修复肝损伤作用。
2、科学投喂
对肝病的预防要严格按照科学养鱼的要求,培育良好的水质,配制营养丰富而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科学投喂,切忌过量投喂;防止蛋白质变质和脂肪氧化,防止饲料受潮发霉变质。如果饲料原料脂肪发生变性,其中具毒性很大的醛类物质,将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若麦麸、玉米、菜籽粕、花生粕等受潮发霉,其产生的黄曲霉素、亚硝基物,对肝脏有很大损害。试验证明,投喂含有黄曲霉素0.008~0.012mg/kg的饲料时,经8-12d,鱼肝脏发病率可达80%-100%。当水中氨氮浓度含量过高时,鱼体内氨的代谢产物难以正常排泄,蓄积于血液之中,也易引起鱼类肝胆疾病的发生。
3、正确用药
不要低剂量、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对鱼类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喹乙醇、四环素族抗生素等,要做到合理用药,不用副作用大和残留高的鱼药,如溴氯菊酯、敌敌畏、敌百虫、硫酸铜、敌杀死、林丹等,更不能用国家禁用鱼药或以农药代替鱼药施放于水体中。
在治疗肝病时要尽量弄清病原,治病求本,标本兼治。既要对症治疗,又要消除病因。治疗原则是解毒、补肝、强肝、疏理、消肿,促进肝细胞再生及胆功能恢复正常;同时内服杀菌药连喂3-5 d。
选用具有解毒护肝、疏肝理气、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中药组成方剂防治肝病,以下处方可以参考使用:当归白芍丹参郁金柴胡黄芪党参山药生地泽泻板蓝根山楂甘草等,该方剂具有抗脂肪肝、解毒、抗肝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抑制肝硬化发生等作用。
4、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肝胆综合症使用维生素的意义有二:一是补充维生素的不足,发生肝病时,由于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加之肝脏受损,一些能在肝脏合成的维生素量减少。因此,补充维生素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状态;二是维生素本身具有治疗作用,能加强鱼体的抗病能力,促进肝脏损伤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促进机体康复。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肉毒碱、甲硫氨酸、磷元素等,可以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降低脂肪在肝脏内的含量,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牛、猪等动物的肝脏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保护肝脏的因子,有助于促进受损肝细胞的再生、解毒和蛋白质的合成,能改善鱼体症状,增加食欲。
肝胆综合症是以尾尖白、鳍条尖白、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目前该病已普遍见于全国各地,主要危害草鱼、鲤、鲫、团头鲂、青鱼、罗非鱼等,尤以鱼苗、鱼种发病率最高。
治疗注意事项
治疗时应该注意:
外用药
发生此病时鱼类的体质很弱,因此建议不要使用三氯异氰尿酸等刺激性较强的消毒药物,最好用一元二氧化氯或二氧化氯制剂。
内服药
此病发生时鱼类的肠道内壁虽然严重充血,但它不同于普通的细菌性肠炎,因此建议不要使用恩诺沙星诺氟沙星这类的抗生素制剂,最好用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如三黄粉等,同时用维生素拌饵内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15 22:13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