脩,汉语
三级字,读作xiū音,其本义为干肉,又引申为干枯,又引申为细长。
《
唐韵》息流切《
集韵》《
韵会》《正韵》思留切,音羞。《说文》脯也。《
正字通》肉条,割而乾之也。《
释名》缩也。腊脯乾燥而缩。《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注》脩,脯也。
又治也,习也。《书·说命》尔交脩子。《疏》令其交更脩治己也。《诗·大雅》脩尔车马。《
礼·礼运》讲信脩睦。
又《
大雅》孔脩且张。《屈原·离骚》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长也。
又草名。《
山海经》
贾超之山,其中多龙脩。《注》郭曰:龙须也。似莞而细,生山石穴中。
又《正韵》云九切,音有。《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注》脩,器名,漆尊也。
郑康成曰:脩读为卣。
又《
集韵》他雕切,音祧。县名,在
信都。
周亚夫封邑。《前汉·恩泽侯表序》孝景将侯王氏,脩侯犯色。《注》脩,读曰条。
(脩)脯也。膳夫大郑注曰。脩、脯也。按此统言之。析言之则薄析曰脯。捶而施姜桂曰段脩。
後郑注内饔云脩、锻脯也是也。
曲礼疏云。脯训始。始作卽成也。脩训治。治之乃成。修治之谓捶而施姜桂。
经传多假脩为修治字。从肉。攸声。息流切。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