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Sunyaev-Zel'dovich effect,缩写为SZ效应)是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
光子与星系团等天体中的高能电子发生逆康普顿散射而导致观测到的温度分布产生变化的现象。经过
逆康普顿散射,高能电子的一部分能量转移给了背景辐射中的低能光子,因而低能光子的数量减少,高能光子的数量增加,光子的总能量增加,背景辐射不再是理想的
黑体辐射。
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是由苏联物理学家拉希德·苏尼亚耶夫和雅可夫·泽尔多维奇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并且已经在某些星系团中观测到,可以用于检测宇宙中的物质分布、确定
哈勃常数的数值、
星系团中热
等离子体的质量等等。现在利用亚毫米波望远镜(
微波望远镜)能够探测到SZ效应中说明问题的扭曲现象,还将有助于宇宙学家们找到对其他方法来说太远或太暗而无法发现的星系星团。这些观察结果反过来有助于宇宙学家发现星团的演化过程,而且有可能利用SZ效应发现宇宙中暗物质的位置。
背景辐射因受视线方向上富星系团中物质的影响而发生的畸变。真正与背景
辐射作用的物质是星系团中星系周围的热
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的密度按地球标准是非常低的,但已高到足够引起背景辐射可探知的变化。背景辐射的光子被热等离子体中的电子散射到较高能量,这就使得抵达我们
射电望远镜的对应于射电波的光子变少。虽然这意味着能量较高的光子(
波长较短)增多了,但只要我们考查的是射电观测,那么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的结果就是使来自观测天区的背景辐射显得较冷。拉希德·苏尼亚耶夫和雅可夫·泽尔多维奇于1972年(当时在莫斯科工作)预言的这个效应,将使背景辐射温度仅仅改变万分之一(0.01%),但已确实在几个星系团中测出来了。
这一点很重要,原因有二。第一,
背景辐射受
星系团影响这个事实,证明它确实来自那些星系团后面的宇宙远方-也就是说它确实是‘背景’辐射。第二,将这一效应的实测结果与星系团在X射线波段的亮度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估算出哈勃常数值。由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的强度可以得出星系团中产生X射线的热
等离子体有多少(典型结果与该星系团的星系中全部明亮恒星所含的质量大致相同),而这又给出星系团的
X射线绝对
光度。因此,再测出星系团的X射线视光度,便可知道它有多远。将这一距离与
红移比较,就给出哈勃常数。遗憾的是,由于效应很小,测量很
困难,得到的哈勃常数值仍然不很确定。不过这些数值接近用其他方法所得数值范围的低端,即大约40~50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
雅可夫·泽尔多维奇是前苏联著名的理论
天体物理学家,是最早提出
活动星系核的能量来自
超大质量黑洞的人之一。1964年,泽尔多维奇提出银河系X射线源是
双星系统中的中子星或者
黑洞的
吸积过程产生的。同年他还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存在。1972年,他与
拉希德·苏尼亚耶夫预言了星系团对背景辐射的影响,这一现象被命名为苏尼亚耶夫-泽尔多维奇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