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s)既是天文学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物理学的分支之一,它是利用物理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天体的形态、结构、物理条件、化学组成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发展
从公元前129年
古希腊天文学家
喜帕恰斯目测
恒星光度起,中间经过1609年伽利略使用
光学望远镜观测天体,绘制
月面图,1655–1656年惠更斯发现
土星光环和猎户座星云,后来还有哈雷发现恒星自行,到十八世纪老赫歇耳开创
恒星天文学,这是天体物理学的孕育时期。
十九世纪中叶,三种
物理方法——分光学、
光度学和
照相术广泛应用于天体的
观测研究以后,对天体的结构、化学组成、物理状态的研究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天体物理学开始成为天文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天体物理学的发展,促使
天文观测和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和新发现。
1859年,基尔霍夫对
太阳光谱的
吸收线(即
夫琅和费谱线)作出
科学解释,他认为吸收线是
光球所发出的
连续光谱被太阳大气吸收而成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天文学家用
分光镜研究恒星。
1864年,
哈根斯用高
色散度的
摄谱仪观测恒星,证认出某些元素的
谱线,以后根据
多普勒效应又测定了一些
恒星的视向速度。
1885年,
皮克林首先使用
物端棱镜拍摄光谱,进行
光谱分类。通过对
行星状星云和
弥漫星云的研究,在
仙女座星云中发现新星。这些发现使天体物理学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1859年,
基尔霍夫根据
热力学规律解释太阳光谱的
夫琅和费线,断言在太阳上存在著某些和地球上一样的
化学元素,这表明,可以利用
理论物理的普遍规律从天文实测结果中分析出天体的内在性质,是为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开端。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发展紧密地依赖于
理论物理学的进步,几乎理论物理学每一项重要突破,都会大大推动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前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
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深入分析恒星的光谱成为可能,并由此建立了
恒星大气的
系统理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使恒星能源的疑问获得满意的解决,从而使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迅速发展;并且依据
赫罗图的实测结果,确立了
恒星演化的
科学理论。
1917年爱因斯坦用
广义相对论分析宇宙的结构,创立了
相对论宇宙学。
1920年,萨哈提出恒星大气
电离理论,通过埃姆登、史瓦西、爱丁顿等人的研究,关于
恒星内部结构的理论逐渐成熟。
1905年,赫茨普龙在观测基础上将部分恒星分为巨星和
矮星。
1913年,
罗素按
绝对星等与光谱型绘制恒星
分布图,即赫罗图。
1916年,亚当斯和科尔许特发现相同光谱型的巨星光谱和矮星光谱存在细微差别,并确立用光谱求距离的分光视差法。
1938年,
贝特提出了氢聚变为氦的
热核反应理论,成功地解决了
主序星的产能机制问题。
1929年,哈勃在研究
河外星系光谱时,提出了
哈勃定律,这极大地推动了
星系天文学的发展。
1931–1932年,
央斯基发现了来自
银河系中心方向的宇宙
无线电波;四十年代,英国
军用雷达发现了
太阳的无线电辐射,从此射电天文蓬勃发展起来;六十年代用射电天文手段又发现了
类星体、
脉冲星、
星际分子、微波
背景辐射。
1946年美国开始用火箭在离地面30–100公里高度处拍摄
紫外光谱。
1957年,
苏联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为大气外层
空间观测创造了条件。以后,美国、
西欧、日本也相继发射用于观测天体的
人造卫星。世界各国已发射数量可观的
宇宙飞行器,其中装有各种类型的探测器,用以探测天体的
紫外线、x射线、
γ射线等波段的辐射。从此天文学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
定义
天体物理学是研究宇宙的物理学,这包括星体的
物理性质(光度、密度、温度、
化学成分等等)和星体与星体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物理理论与方法探讨
恒星结构、
恒星演化、太阳系的起源和许多跟
宇宙学相关的问题。
天体物理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天文物理学家通常应用不同学科的方法,包括力学、
电磁学、
统计力学、
量子力学、
相对论、
粒子物理学等进行研究。
随着近代跨学科的发展,其与化学、生物、历史、计算机、工程、古生物学、
考古学、
气象学等学科混合,天体物理学大小分支大约三百到五百门主要专业分支,成为物理学当中最前沿的庞大领导学科,是引领近代科学及科技重大发展的前导科学,同时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古老
传统科学。
研究内容
检测仪器
天体物理
实验数据大多数是依赖观测
电磁辐射获得。比较冷的
星体,像
星际物质或
星际云会发射
无线电波。大爆炸后,经过
红移,遗留下来的微波,称为宇宙微波
背景辐射。研究这些微波需要非常大的无线电望远镜。
由于
地球大气层的干扰,
红外线、
紫外线、
伽马射线和
X射线天文学必须使用
人造卫星在地球大气层外做观测实验。
光学天文学通常使用加装
电荷耦合元件和
光谱仪的望远镜来做观测。由于
大气层会干涉
观测数据的品质,还必须配备调适光学系统,或使用
太空望远镜,才能得到最优良的影像。在这
频域里,恒星的
可见度非常高。借着观测化学频谱,可以分析
恒星、
星系和星云的化学成份。
除了
宇宙线的
粒子探测、陨石的
实验室分析、
宇宙飞行器对
太阳系天体的实地采样和分析,以及尚在努力探索中的
引力波观测之外,关于天体的信息都来自电磁辐射。天体物理仪器的作用是对电磁辐射进行收集定位、变换和分析处理。电磁辐射的收集和定位是由望远镜(包括
射电望远镜)来实现的。
从辐射的
连续谱可以判断辐射的机制,还可以得知天体的
表面温度;从
早型星的
巴耳末系限上的跳变,可以得知天体的表面压力;由
UBV测光系统也可粗略地确定恒星的光度和温度值。从
线谱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视向速度、
电子温度、
电子密度、化学组成、
激发温度端流速度。对
双星的
观测研究,可以得到天体的半径、质量和光度等重要数据。研究
脉动变星的
光变周期与光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
天体的距离。
理论模型
理论天体
物理学家的工具包括
分析模型和
计算机模拟。天文过程的分析模型时常能使学者更深刻地理解内中奥妙;计算机模拟可以显现出一些非常复杂的现象或效应。
大爆炸模型的两个理论栋梁是
广义相对论和
宇宙学原理。由于
太初核合成理论的成功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实验证实,科学家确定大爆炸模型是正确无误。学者又创立了ΛCDM模型来解释宇宙的演化,这模型涵盖了
宇宙膨胀(cosmic inflation)、
暗能量、
暗物质等等概念。
辐射转移理论是解释已知天象的有力工具,而且还可以预言尚未观测到的天体和天象。以辐射转移理论为基础建立的
恒星大气理论,以热
核聚变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元素合成理论、
恒星内部结构理论和
天体演化理论,乃是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基础。
研究人员
理论天体物理学家及实测天体物理学家分别扮演这门学科当中的两大主力研究者,两者专业分工。理论天体物理学家通常扮演大胆假设的研究者,理论不断推陈出新,对于数据的验证关心程度较低,假设程度太高时,经常会演变成
伪科学,一般都是天体物理学研究者当中的激进人士。
实测天体物理学家通常本身精通理论天体物理,在相当程度上来说也有能力自行
发展理论,扮演小心求证的研究者,通常是物理
实证主义的奉行者,只相信观测数据,经常对理论天体物理学所提出的假说进行证伪或证实的活动,一般都是天体物理学研究者当中的保守人士。
研究对象
太阳系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普通恒星。对太阳的研究,经历了从研究它的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化学组成和静态
表面结构,到使用
多波段电磁辐射研究它的活动现象的过程。
太阳风的影响能够为我们
直接感受。日地关系密切,所以研究有关地球的科学,必须考虑太阳的因素。
对行星的研究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二十年来,对彗星的研究以及对
行星际物质的分布、密度、温度、磁场和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随着
空间探测的进展,
太阳系的研究又成为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二百多年来,关于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已提出四十多种学说,但还没有一个学说被认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
近三十年来这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大多数天文学家赞成的
恒星演化学说是所谓的“弥漫说”,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恒星是由超密物质转化而成的。
特殊恒星
特殊恒星更是多种多样:
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为1~50天,
光变幅为0.1~2个
星等;
长周期变星的光变周期为90~1000天,光变幅为2.5~9个星等;
天琴座RR型变星的光变周期为0.05~1.5天,光变幅不超过1~2个星等;金牛座 T型变星光变不规则各种各样的恒星,为研究
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样品。另外,天体上特殊的物理条件,在地球上往往并不具备,利用天体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是天体物理学的重要职能。
星系
通过多年研究,人们对
银河系的整体图像以及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地位,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银河系的直径为十万光年,厚两万光年。通过对银河系
恒星集团的研究,建立和证实了
星族和
银河系次系等概念。对
银河系自转、
旋臂结构、
银核和
银晕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天体层次。星系按形态大致分为五类:
旋涡星系、
棒旋星系、透镜型星系、
椭圆星系、
不规则星系。按
星系的质量大小,又可分为
矮星系、
巨星系、
超巨星系,它们的质量依次约为太阳的一百万到十亿倍、几百亿倍和万亿倍以上。同银河系一样,星系也由恒星和气体组成三、五个、十来个、几十个以至成百上千个星系组成星系集团,称
星系群、
星系团。
分类
天体物理学从
研究方法来说,可分为
实测天体物理学和理论天体物理学。前者研究天体物理学中基本观测技术、各种仪器设备的原理和结构,以及观测资料的分析处理,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资料或者检验
理论模型。
光学天文学是实测天体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则是对观测资料进行
理论分析,建立理论模型,以解释各种天象。同时,还可预言尚未观测到的天体和天象。
太阳学科
研究太阳表面的各种现象、
太阳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化学组成等。太阳同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也是太阳物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太阳系内除太阳以外的各种天体,如行星、卫星、
小行星、流星、
陨星、彗星。
行星际物质等的性质、结构、化学组成等。
恒星学科
研究各种恒星的性质、结构、物理状况、化学组成、起源和演化等。银河系的恒星有一、二千亿颗,其物理状况千差万别。有些恒星上具有非常特殊的条件,如
超高温、
超高压、超高密、
超强磁场等等,这些条件地球上并不具备。利用恒星上的特殊物理条件探索物理规律是恒星物理学的重要任务。
④恒星天文学
研究银河系内的恒星、星团、星云、星际物质等的空间分布和
运动特性,从而深入探讨银河系的结构和本质。
星系学科
又称
河外天文学,研究星系(包括银河系)、星系团、
星系际空间等的形态、结构、运动、组成、
物理性质等。
宇宙学科
⑦宇宙学
从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宇宙的结构和演化。包括侧重于发现宇宙
大尺度观测特征的
观测宇宙学和侧重于研究宇宙的
运动学和动力学以及建立
宇宙模型的理论宇宙学。
研究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对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起步最早。虽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但还没有一个学说被认为是完善的而被普遍接受。恒星的样品
丰富多彩,对恒星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恒星
演化理论已被普遍接受。对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
天体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互相关联、互相交叉的。
随着新技术、新方法、
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天体物理学中涌现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
射电天文学、
红外天文学、
紫外天文学、
X射线天文学等。天体物理学同其他学科也是互相交叉、互相渗透的。也出现了一些交叉性的学科,如
天体化学、
天体生物学等。
其他学科
⑩射电天文学
射电天文学是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电波来研究
天文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
地球大气的阻拦,从天体来的无线电波只有波长约1毫米到30米左右的才能到达地面,迄今为止,绝大部分的射电
天文研究都是在这个波段内进行的。 射电天文学以无线电接收技术为观测手段,观测的对象遍及所有天体:从近处的
太阳系天体到银河系中的各种对象,直到极其遥远的银河系以外的目标。射电天文波段的
无线电技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才真正开始发展。
通过在
高层大气和大气
外层空间进行
天文探测,收集资料,进行天文研究的学科。天文学和
空间科学的边缘学 科。天体在不断发出
r射线、
X射线、紫外、
可见光、
红外、
射电波等不同波长的
电磁波,但只有可见光和它两侧的
近红外光、近
紫外光,1毫米至30米的射电波,以及红外波段中的几小段波长区间的
辐射能到达地面,其余都被地球
大气吸收或反射了。人造卫星上天后,人们得以完全克服地球大气的屏障,开始了对天体整个电磁波段的观测,导致了
空间天文学的诞生。空间天文学采用高空飞机、
平流层气球、
探空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
行星际探测器、
航天器等各种
运载工具。
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
太阳系天体的空间探测成果丰硕:
阿波罗飞船6次把宇航员送上
月球,进行了
实地考察;行星际探测器多次实现了对
水星、金星、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
海王星的考察,有许多重大发现,还获得了
行星际空间有关太阳风、
行星际介质、
行星际磁场等的大量珍贵资料。
天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天体上发生的各种高能现象和高能过程。它涉及的面很广,既包括有
高能粒子(或
高能光子)参与的各种天文现象和
物理过程 ,也包括有大量能量的产生和释放的天文现象和物理过程。最早,高能天体物理学主要限于宇宙线的探测和研究,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后才建立起来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新的探测手段应用到
天文研究中,一大批新天体、新天象的发现,使高能天体物理学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类星体和活动
星系核、脉冲星、
超新星爆发、黑洞理论、
X射线源、
γ射线源、宇宙线、各种
中微子过程和高能粒子过程等等。
此外,在某些天体上,例如类星体和脉冲星等,也有一些高能过程。它们都是
高能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高能天体物理学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在恒星上
可能发生的中微子过程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
光生中微子过程、
电子对湮没中微子过程以及
等离子体激元衰变中微子过程等,对晚期恒星的演化有重要的影响;对
太阳中微子的探测发现实验值与理论值有较大的差距;关于
超新星的爆发机制,提出了一种有希望的理论;超新星爆发可能是宇宙线的主要源泉;在宇宙线中探测到一些能量大于10
电子伏的超高能粒子,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云南站在1972年发现一个可能是质量大于1.8×10克的
荷电粒子;发现
星系核的爆发现象和激烈的活动现象。
研究意义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扩大,不仅使人们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同时也促使物理学在揭示
微观世界的奥秘方面取得进展。
氦元素就是首先在太阳上发现的,过了二十多年后才在地球上找到。热
核聚变概念是在研究恒星能源时提出的。由于地面条件的限制,某些物理规律的验证只有通过宇宙这个“实验室”才能进行。
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微波
背景辐射,促进了高能天体物理学、宇宙化学、天体生物学和
天体演化学的发展,也向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