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属(学名:Malus Mill.)是蔷薇科下的一属。落叶稀半常绿乔木或灌木,通常不具刺;冬芽卵形,外被数枚覆瓦状鳞片。单叶互生,叶片有齿或分裂,在芽中呈席卷状或对折状,有叶柄和托叶。伞形总状花序;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浅红至艳红色;雄蕊15-50;花柱3-5,基部合生,无毛或有毛,子房下位,3-5室,每室有2胚珠。梨果,通常不具石细胞或少数种类有石细胞;种皮褐色或近黑色,子叶平凸。
植物学史
种类数目
关于苹果属植物种的数目,1884年英国《叩园索引》一书中,以梨属命名包括苹果属植物种类即达70余种。1940年在《北美栽培树木和灌木手册》描述的苹果属植物有25种,7个近缘种,2个亚种,17个变种,17个杂种和16个类型,共84个分类群。以及中国植物志等中外植物分类学文献及大量标本进行的考证和统计分析表明,截至1991年底,全世界累计发表苹果属植物共58种(包括35个地方特有种,1个栽培种和22个杂种)。
分类依据
苹果属内有影响的分类系统有2类:
已有的分类系统主要是以形态学特征为出发点进行的。除了传统的以果萼是否宿存以及叶片是否分裂为依据的分类系统外,近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以其他性状作为分类依据的方式。周志钦等认为,苹果属植物在花器上表现特征很明显,而且呈明显的数量变异,可将花器作为分类学特征。例如花瓣基部呈心脏形的包括:湖北海棠、江北引进的湖北海棠、石柱引进的湖北海棠。而花瓣顶端具明显的凹口的则有:湖北海棠、江北引进的湖北海棠及海棠花。
由于苹果属植物的多型性特点,单靠形态特征来说明苹果属种系分类及亲缘关系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现有的基础上,参照一些细胞学、酶学、孢粉学等试验研究的数据,对苹果属原有的种和新种进行全面分析,建立了苹果属植物分类的新体系。
系统演化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仍然保存着天然苹果属植物群落。不同类群的分布区具有相对稳定性:
苹果属植物的许多种存在明显的地理替代现象,如山楂海棠分布于长白山地区和河南伏牛山;毛山荆子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中南各省区;丽江山荆子分布在西南地区;湖北海棠和山荆子的分布以黄河为界,前者分布于中国南部直至印度北部,中国台湾也有分布,其北界为山东泰山;而山荆子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直至西伯利亚;陇东海棠则分布于河南省及其以南地区;台湾林檎和尖嘴林檎则分布于中国华南、华东及南部。这种世界分布格局和地理替代分布对解释苹果属植物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苹果属植物起源中心的论证主要有2种观点:初生基因中心和次生基因中心。而目前较有争议的则是川滇古陆是否是世界苹果属植物的起源中心。江宁拱认为川滇古陆可能是苹果属植物的起源中心。而李育农则认为川滇古陆不是世界苹果属植物唯一的基因中心。成明昊等对川滇藏地区变叶海棠变异现象的一系列研究显示了这一区域作为现代分化中心的地位。
形态特征
落叶稀半常绿乔木或
灌木,通常不具刺;
冬芽卵形,外被数枚覆瓦状鳞片。单叶互生,
叶片有齿或分裂,在芽中呈席卷状或对折状,有
叶柄和
托叶。伞形总状花序;
花瓣近圆形或倒卵形,白色、浅红至艳红色;
雄蕊15-50,具有黄色花药和白色花丝;
花柱3-5,基部合生,无毛或有毛,子房下位,3-5室,每室有2胚珠。梨果,通常不具石细胞或少数种类有石细胞,
萼片宿存或脱落,子房壁软骨质,3-5室,每室有1-2粒种子;种皮褐色或近黑色,子叶平凸。
生长环境
喜光,较耐寒,抗旱,不耐水湿,适生于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及深厚肥沃的土壤。该属植物为落叶乔木或灌木,极少数种生长于亚热带地区,呈半常绿乔木。多数种生1000米以上高山上,阔叶落叶混交林中、林缘向阳坡地、河谷岸边,或高山草甸,或森林草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少数种可耐受干旱、寒冷的气候。
分布范围
苹果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等北温带地区,其中以中国的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分布较多。多胜海棠组、三叶海棠组和绿苹果组为最原始的3个类群,其野生种分布于中亚地区到欧洲;苹果组和山荆子组较进化,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3个省,其中山荆子组最为进化,分布区从西伯利亚向南到印度北部,向西到西藏东部地区,向东到朝鲜、日本。
生长习性
花与叶同放或先叶般3月底到4月初开花,随着分布海拔的增高,开花期逐渐推迟,有些种花期迟至6月上旬进入果期,一般8-9月份果实成熟,高山地区可迟至10月上旬。
下级分类
该属约有35种,中国约有20余种。根据叶片和果实形态结构,苹果属可以分为3个天然组合: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主要价值
苹果属物种是北温带的重要水果,品种甚多,有些种类为优良的果树砧木。生长较快,产量高,病虫害少,与苹果嫁接亲合力较强。花为蜜源,美丽芳香,花繁满树,亦为观赏树种。果实食用或加工成果品,也可酿酒。木材供农具、家具、细木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