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属(学名:Fragaria L.)是蔷薇科下的一属。多年生草本。通常具纤匍枝,常被开展或紧贴的柔毛。叶为三出或羽状五小叶;托叶、膜质,褐色,基部与叶柄合生,鞘状。花两性或单性,杂性异株;萼筒倒卵圆锥形或陀螺形,裂片5,镊合状排列,宿存,副萼片5,与萼片互生;花瓣白色,稀淡黄色,倒卵形或近圆形;雄蕊18-24枚,花药2室;雌蕊多数;花柱自心皮腹面侧生,宿存;每心皮有一胚珠。瘦果小形,硬壳质,成熟时着生在球形或椭圆形肥厚肉质花托凹陷内。种子1颗,种皮膜质,子叶平凸。
德国学者Staudt在1962-2009年调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的野生草莓种类,并结合来自世界各地的草莓属植物标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对草莓分类中存在的同种异名进行了整理,使草莓种类的划分及其系统发生趋于规范,并认为全世界草莓属植物有24个种,包括13个二倍体种、5个四倍体种、1个六倍体种、3个八倍体种及2个八倍体杂种;Hummer和Hancock等于2009、2011年在Staudt的基础上对草莓属植物的种类进行了两次修订,认为草莓属约有24个种。
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草莓的国家,14世纪时就有栽培记录,但当时栽培的是野草莓(Fragaria vesca L.)、绿草莓(Fragaria viridis Duch.)、麝香草莓(Fragaria moschata Duch.)等原产于欧洲的野生种,其果小且品质不佳.1714年,Freier从南美洲将智利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 (L) Miller)引入法国,发现智利草莓与最先引入的佛州草莓(Fragaria virginiana Miller)混栽能很好地结实,因而发展了这种间栽的栽培制度,并很快得到推广J.1750年,在欧洲产生了智利草莓与弗州草莓的自然杂交种凤梨草莓(Fragaria × ananassa Duch.Ex Lamarck),因其果形风味均与凤梨相似而得名,别名大果草莓(Fragaria grandiflora Ehrh.),这是近代草莓栽培品种的祖先。凤梨草莓出现后,草莓开始被广泛栽培,经过人们在生产中不断选育,逐渐形成了现在大量栽培的品种。据统计,全世界已有草莓栽培品种多达2000多个,并且新品种仍在不断涌现,除了凤梨草莓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栽培利用外,其它绝大多数草莓种均为野生或半野生状态。
多年生
草本。通常具纤匍枝,常被开展或紧贴的柔毛。叶为三出或羽状五小叶;
托叶、膜质,褐色,基部与叶柄合生,鞘状。花两性或单性,杂性异株,数朵成聚伞花序,稀单生;
萼筒倒卵圆锥形或陀螺形,裂片5,镊合状排列,宿存,副萼片5,与
萼片互生;花瓣白色,稀淡黄色,倒卵形或近圆形;
雄蕊18-24枚,花药2室;雌蕊多数,着生在凸出的花托上,彼此分离;
花柱自心皮腹面侧生,宿存;每心皮有一胚珠。
瘦果小形,硬壳质,成熟时着生在球形或椭圆形肥厚肉质花托凹陷内。种子1颗,种皮膜质,子叶平凸。染色体基数x=7。
草莓属植物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欧亚两洲习见,美洲也有分布。欧洲和北美洲到处有分布,南美洲则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亚洲分布在中国、日本、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伊朗、阿富汗以及黑海沿岸各国。中国是世界上野生草莓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及中部地区,即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西藏、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等省,而东部和东南部如浙江、福建、上海等无分布或很少分布。模式种野草莓生于山坡、草地、林下。
德国草莓分类学家Staudt通过对全世界范围内收集到的300多份野生草莓的多年研究认为,自然界草莓属植物约有24个种,按其倍性可分成六组:二倍体种(2n=2x=14),四倍体种(2n=4x=28),五倍体种(2n=5x=35),六倍体种(2n=6x=42),八倍体种(2n=8x=56)和十倍体种(2n=10x=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