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引”又叫“引药”,犹如导游,将诸药引向一定的经络脏腑,进行针对性治疗。它们不仅与
汤剂配伍,更广泛地和
成药相配伍应用。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788种
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引药的内容和服用方法。可见古代医家对药引的重视。若在服用成药时辨证地选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和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
在应用中要根据
中成药的功能、主治、药性等特点,结合病情变化、病程长短、体质强弱、发病季节的不同以及药引的自身功效而酌定。但必须以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顾护正气,便于服用为前提,尽快治愈疾病为目的,正确地选用引药。
据历代文献资料记载,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
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辛、温,入肺、胃经,有
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甘、平,入
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
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
白虎汤。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
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