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堇科
罂粟目紫堇属植物
紫堇科(Fumariaceae)又名荷包牡丹科,16属,约4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于非洲,我国7属,约220种,各地均产。其中紫堇属(Corydalis)种类最多,约有320种,主产亚洲,我国约200种,西南部山区最多,云南约70种,滇西北迪庆州现知46种。大多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高山流沙滩、砾质草甸地带,种类分化明显,是研究科、属内植物系统演化的好材料。
简介
紫堇科(学名:Fumariaceae)也叫荷包牡丹科,共有16属约450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少数种类分布非洲中国有7属约218种,分布在全国各地。
又称荷包牡丹科。双子叶植物。有的分类系统将本科归入罂粟科(Papaver-aceae),称为荷包牡丹亚科(Fumarioideae A.Br.)。草本,有时攀援状。有液汁。叶常分裂,基生、互生,稀近对生。总状花序;花两性,两侧对称;花萼小,2枚,鳞片状;花瓣4枚,2轮,外轮1或2枚,有距,内轮较小,有时顶部黏合;雄蕊6枚,2轮;花粉2沟,或极常为3沟至散孔;子房1室,侧膜胎座。蒴果不开裂或2瓣裂。染色体常为x=8,稀为6,7。本科16属,450种,主产北温带,少数分布非洲。中国7属,218种,分布全国各地。有些种供药用,如延胡索、紫堇,供观赏的有荷包牡丹〔Dicentra spectabilis(L.)Lem.〕。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和罂粟科一起单独划分一个罂粟目,1998年根据基因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分类法将这个目合并到毛茛目中,认为本科可以选择性地和罂粟科合并。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直立或匍匐,有根茎或块茎;茎单生或丛生。叶深裂成1-2回3出复叶或2回3出分裂。花白、蓝、黄或紫色,成总状花序;萼片2,细小,鳞片状;花瓣4,外面2片大小不等,前面1片平展,后面1片基部微膨大或有距,里面2片有瓜,顶部分离或连合;雄蕊6,2体,与外面2花瓣对生,靠后面1片的花丝有蜜腺插入距内;子房1室,花柱线状,柱头2裂。蒴果卵形、长圆形或线形,分裂成2果瓣;种子细小,假种皮有或无。
下级属
荷包藤属Adlumia Raf. ex DC.
粉堇属Capnoides Mill.
藤堇属Ceratocapnos Durieu
紫堇属Corydalis DC.
垫状烟堇属Cryptocapnos Rech. f.
南非堇属Cysticapnos Mill.
紫金龙属Dactylicapnos Wall.
荷包牡丹属Dicentra Bernh.
翅果烟堇属Discocapnos Cham. et Schltdl.
烟堇属Fumaria Linn.
黄花烟堇属Fumariola Korsh.(?)
角茴香属Hypecoum Linn.(?)
头花烟堇属Platycapnos (DC.) Bernh.
假烟堇属Pseudofumaria Medik.
岩堇属Rupicapnos Pomel
肉烟堇属Sarcocapnos DC.
三棱烟堇属Trigonocapnos Schltr.
所属目
毛茛目
毛茛目(学名:Ranunculales) 在植物分类学上是位于真双子叶植物分支较原始的一个目。 本目包括了下列几个科:
小檗科Berberidaceae
星叶草科Circaeasteraceae
领春木科Eupteleaceae
荷包牡丹科(紫堇科) Fumariaceae
独叶草科Kingdoniaceae
木通科Lardizabalaceae
防己科Menispermaceae
罂粟科Papaveraceae
蕨叶草科Pteridophyllaceae
毛茛科Ranunculaceae
在以前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本目不包括领春木科,而且罂粟科、荷包牡丹科(紫堇科)和蕨叶草科分属于其他目。
药用价值
紫堇中许多种类是重要的藏药。囊距紫堇(C.benecinta)和三叶紫堇(C.hemidicentra)藏药名叫“莪德瓦”,全草可治发烧、流感。
代表植物
特征:
多年生灰绿色草本,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肥厚,约长3—6厘米,粗5毫米,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具须根,顶端具少数鳞片和柄残基。茎大部分裸露,具2—4枚披针形或卵圆形鳞片,近基渐狭,潜生土下,上部具叶,不分枝或上部。叶三出,具长柄;小叶椭圆形,卵圆形或倒卵形,约长1.5—3厘米,宽1—2.5厘米,具弧形叶脉;叶柄多少宽展,基部鞘状。花序近伞房状,具3—10花。苞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2—3(—4.5)厘米,宽3—7毫米,密集,多少类总苞状排列。花梗扁,长2—4厘米。萼片干膜质,卵圆形或近圆形,长约2毫米,边缘锯齿。花淡紫色或紫红色,长1.8—2.5厘米。上花瓣多少弧形弯曲,瓣片宽展,具浅鸡冠状突起;距粗大, 囊状,宽4—7毫米,约与瓣片等长;蜜腺体短,长约3毫米。柱头近圆形,顶端2浅裂,具8乳突。蒴果椭圆形,约长7毫米,宽3毫米,俯垂。花果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产中甸、德钦;生于海拔4 000—4 500米左右的高山流石滩。分布于四川西部(乡城)。
生态环境
生于丘陵林缘、低山山坡、沟边或多石处等潮湿的地方。
采收
春夏季采挖,除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能
味苦、涩,性凉。有毒。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应用
主治疮疡肿毒,咽喉疼痛,顽癣,秃疮,毒蛇咬伤。
木兰亚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8 21:05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