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案例
营销领域术语
营销案例是指在营销过程中碰到的可供参考、有讨论价值的例子,可以提出问题,引发讨论,也可以是对某一个突出营销例子所做的思考。
定义说明
“案例”译自英语单词case,医学上译作“病例”;法学上译作“案例”或“判例”;在商业或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往往译作“个案”、“实例”、“案例”等。 是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的事件。
特征情况
1、案例总是和事件结合在一起 。
2、案例是事件,案例是具有典型性的事件。
3、案例作为事件而言,含有问题和疑难情景在内的事件。
4、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案例介绍
简介
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环境营销信息、购买者行为、目标市场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服务营销、国际市场营销、网络营销和综合营销的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注重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前瞻性。可以为营销、商务、管理等人员提供营销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和生动的资料,让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发思考,讨论。
特点
(1)营销案例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这里所指教学目的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狭义的目的,指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验证、操习和运用营销的某些概念、理论和方法,以达到学生能深刻领会、掌握、提高这些知识与技能的目的;第二层是广义的目的,这与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目标——重在能力培养——是密切联系的。这个“能力”概括了未来营销者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学习能力(快速阅读、做笔记、抓要点、列提纲、查资料、演绎与归纳等),人际交往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陈述见解与听取意见、小组交流沟通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抓住问题、分清轻重主次、分析原因、拟定各种解决问题的措施等)。
实践证明,营销案例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营销案例具有拟真性
高度拟真性是指案例接近营销的真实情况,案例中主要事实必须来源于营销实践;为保密或其他目的,允许对名称和某些数据加以掩饰,必要时允许对素材删减合并,但案例基本上是对事实的白描式记录。其目的是要使学生身临其境,被带入一种高度拟真情景之中。高度拟真也反映出它所提供的信息是零乱的、含蓄的,甚至是不完全的或多余的。因为现实的企业营销决策,往往就是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作出的。营销者应具备估计风险与收益的可能性、权衡利弊和果断决策的能力。案例教学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迫使学生透过看似颠三倒四、有虚有实、一团乱麻的企业营销状况的描写,学会观察、思考、分析、整理、加工、演算、假设、判断、比较和决策。这种情景教学正是案例学习的特点和优点。
(3)营销案例具有相当的随机性
营销案例与其他领域的案例不同。如在医学上案例称为病例,在军事上案例称为战例,在法律上称为判例,等等。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是应用大量对以往实际情况和经历的介绍材料,来训练学生,以期学习前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并不要求学针对这些材料,独立地提出解决办法。而营销案例的侧重点是介绍真实的营销情形,这情形中就包含了许多已经或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所提供的营销问题,或者虽在案例中已得到解决,但要求对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办法加以评论;或者案例对问题的解决只字不提,由学生去观察、挖掘、分析、提出自已认为合适的、满意的解决办法和方案。
意义
营销案例是指描述某一特定的营销活动的内容、情景与过程的一种客观性的材料。营销案例分析的目的为:从营销实践中归纳和提炼营销理论;运用所学过的营销理论,或是从理论的高度审视案例中正确运用营销理论的成功所在,或是从中总结未正确应用营销理论的失败之处,或是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另外结果,或是设想自己作为营销人员身处案例的情景之中,由此使理论回到实践,使理论指导实践。营销案例一般并无标准答案,是在于能够启发阅读者的思考与判断,供营销人员参考和借鉴。营销案例中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一般分成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两种,专题案例通常主要反映一个具体问题,综合案例则至少要涉及两个以上的重点内容。
经典案例
银行营销新时代
服务业领域的营销发展相对滞后,将营销思想和工具引入银行服务业,是银行竞争的重要法宝和支撑点,这已成为今天优秀银行的基本作法。在银行行销的发展进程中,花旗银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对于今天正在转制的发展中国家银行业具有深远意义。
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写了一篇文章“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由此花旗揭开了服务营销研究的序幕。他写到“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有新的理论来支撑。如果把产品营销理论只是来个改头换面,就应用到服务领域,营销问题还是难以解决。服务行业中缺少相关营销理论,恐怕与市场营销本身的近视不无关系吧?”这段话,足以说明,花旗银行在同行中,甚至在整个服务领域。  多年以来,银行家们根本不关心和理解市场营销。为了向公众显示银行的重要性和可靠性,银行建筑得宛如希腊神庙。内部刻板严肃,出纳员不苟言笑。某位放款员的办公室是这样的:他自己靠着窗户,坐在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后,而让前来借款的顾客坐在对面的一张小矮凳上。阳光射入,直射在对面忙着解释借款原因的倒霉顾客脸上。这便是银行对待顾客的真实写照。
花旗银行率先从消费品公司的领袖宝洁引入营销经理制,树立起营销理念。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服务就如普通商品一样给我们林琅满目,任意选购,且服务至上。花旗自从70年代正式引入营销,在金融产品创新之基础上,寻找了新的竞争武器,如进行市场细分,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不同的产品,今天,它提供多达500种金融产品给顾客。籍着97年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花旗真正成为了一个银行金融百货公司。花旗还为自己定位,树立品牌形象,在90年代的几次品牌评比中,它列为金融业的榜首。同时,花旗还是行业内国际化经营的典范,是拥有分支机构或分行的银行机构,在海外市场,它做到将花旗的服务标准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注意花旗品牌形象的统一性,又注入当地语言文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合并。
实施定制营销
美国戴尔公司1990年股票正式上市,不到10年,其股票增值3万倍,而戴尔本人也成为全球《财富》500强中最年轻的总裁。是什么让戴尔公司股票如此暴涨?在强手如林的电脑市场竞争,戴尔没有IBM康柏等公司历史悠久、财大气粗,但却能挤进去,并能如此表现甚佳,这与它独特的定制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戴尔的定制化并非停留在口头上,谁都想定制化,但成本高却让诸多企业望而却步,是IT和网络技术让戴尔有能力做到定制化。
戴尔的营销创新在于他把新型零售方式融入到高科技产品电脑中来。如果用专业的话来说,戴尔将电脑产品“大规模定制化”。把微机直接卖给顾客并非改天换地的创意,山姆沃尔顿的沃尔玛货仓式零售革命体现了创始者的“细微之处有洞天”思想,而戴尔的独特在于他对计算机市场这一理念的理解。
戴尔公司每年生产数百万台个人计算机,每台都是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组装的。戴尔公司是企业家、网络技术专家和企业软件汇集在一起的完美例子。以戴尔为其大客户福特汽车提供服务为例,戴尔公司为福特不同部门的员工设计了各种不同的配置。当通过福特公司内联网接到订货时,戴尔公司马上就知道订货的是哪个工种的员工,他需要哪种计算机。戴尔公司便组装合适的硬件,甚至安装了适当的软件,其中有一些包括福特汽车公司储存在戴尔公司的专有密码。戴尔公司的后勤服务软件非常全面和先进,因此,它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开展大规模定制服务。
福特公司为这种专门服务额外付一定的费用。付这笔钱值得吗?如果福特汽车从当地经销商那里购买个人计算机,经销商运来一些箱子,需要懂得信息技术的工人取出机器进行配置。这一过程需要一个专业人员花4-6个小时,并且常常出现配置错误。
所以,戴尔的定制服务物有所值。定做莱维斯(Levis)牛仔裤要付额外费用,玩具公司马特尔公司(Mattel)也为需要个性化产品的小姑娘提供定制产品,但收取高价钱。戴尔的直销与定制模式使他在高科技产业独树一帜。
是什么支持戴尔公司做到定制化的生产与服务呢?是IT技术,是网络技术。公司每天生产大约400万台个人电脑、笔记本计算机、服务器和工作站。大多卖给了企业而非消费者。买主只须拨打由公司付费的800电话或在公司网址上登录,提出自己的机器配置,等待公司的报价出现在屏幕上。输入信用卡号码,按回车键就行了。或者是如波音公司这样平均每天购买160台戴尔个人计算机的大客户,只需拍拍常驻在公司内的销售代表就行了。
每台微机都按订货生产,但是,从打电话到装上车只须36小时。订货源源不断地转到戴尔公司的三家生产厂之一——奥斯汀、槟榔屿和爱尔兰的利莫瑞克。但是,在这些工厂是见不到库存的。“所有我们的供应商都知道,我们要的配件必须在1小时之内送到”,奥斯汀工厂的总经理认为。芯片、集成线路板和驱动器装在卡车上,在直接开到距离组装线仅50英尺的卸车台。在那儿,也没有制成品的库存,戴尔从大学里开始的计算机生意使他懂得了不能让产品积压。
品牌案例
案例之一:农夫山泉
2000年左右,中国水市竞争格局基本上已经成为定势。以娃哈哈乐百氏为主导的全国性品牌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对中国市场的瓜分与蚕食!同时,很多区域性品牌也在对水市不断进行冲击,但是往往很难有重大突破。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水产品有深圳景田太空水、广州怡宝,大峡谷等等,还有一些处于高端的水品牌,如屈臣氏康师傅等。但是,中国水市竞争主导与主流位置并没有改变。正是在此时,海南养生堂开始进入水市,农夫山泉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水市竞争格局,形成了中国市场强劲的后起之秀品牌,并且,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农夫山泉在一定意义上逐渐取代了乐百氏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品牌,从而创造了弱势资源品牌打败强势资源品牌著名战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首先,农夫山泉买断了千岛湖五十年水质独家开采权,在这期间,任何一家水企业不可以使用千岛湖水质进行水产品开发,不仅在瓶盖上创新,利用独特的开瓶声来塑造差异,而且打出“甜”的概念,“农夫山泉有点甜”成为了差异化的卖点;其次,为了进一步获得发展和清理行业门户,农夫山泉宣称将不再生产纯净水,而仅仅生产更加健康、更加营养的农夫山泉天然水,并且做了“水仙花对比”实验,分别将三株植物放在纯净水、天然水与污染水之中,我们会发现,放在纯净水与污染水中的植物生长明显不如放在天然水中生长速度,由此,农夫山泉得出一个结论,天然水才是用营养水。其“天然水比纯净水健康”的观点通过学者、孩子之口不断传播,农夫山泉一气呵成,牢牢占据瓶装水市场前三甲的位置。  农夫山泉,在于其策划与造势,一方面对卖点不断提炼,从瓶盖的开盖声音到有点甜,从有点甜到而今的PH值测试,宣称弱酸弱碱性;另一方面是善于炒作和造势,通过对比来形成差异,进而提升自己。
案例之二:王老吉
从2002年的1.8亿元到2005年的25亿,是一个快速的增长,王老吉,作为一种凉茶,产生于道光年间,从一个区域性品牌迅速发展为一全国性的品牌,一是改变了观念,“凉茶”当作“饮料”卖,提炼了核心的卖点,不上火,“怕上火,喝王老吉”成为了时尚与流行;二是借助于影响力大的媒体——央视进行了传播,提升了影响力和形象,当然,其红色的包装也获得了足够的视觉冲击力和吸引力,加上在终端和渠道设计,王老吉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案例之三:洽洽瓜子
洽洽瓜子,将一小小瓜子从安徽卖向全球,小小瓜子能够卖出十几亿的销售,洽洽的出现推翻了行业的游戏规则,对行业进行了整合,由炒改为煮,不仅拓大了市场,而且改变了消费行为,演变成了休闲食品,而且不会上火,“洽洽瓜子是煮出来的”,差异化的定位不仅锁定了消费者,而且形成了独特的卖点,当然,洽洽瓜子在营销过程中还主打文化牌,利用集卡等手段培养忠诚。
案例之四:五谷道场
方便面作为一快速消费品五谷道场的出现也改变了行业的游戏规则,从油炸到煮,是一种质的变化,是过程与机理的改变,“非油炸,更健康”,倡导了一种新的理念与方式,独特的卖点也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其实,社会在不断发展,营销也在与时俱进,无论是方法还是手段,无论是模式还是创意,都需要创新,如当街喝涂料、当街裸体洗浴就是新产品上市的创意和造势;如嫁接和借道就是借势。为了有效吸引眼球和注意力,首先需要的是打破和颠覆行业规则,引起领导性品牌关注,或者是瞄准领导性品牌软肋,其次是能不能引起主流媒体主动关注;最后是要建立和形成差异,区隔竞争品牌。当然,卖点也并非永远是卖点,特别是在当前同质化竞争的环境下,需要的是动态调整,与时与市俱进,因时因地制宜,进而不仅赢得眼球,而且赢得市场。
奢侈品
“等我有了钱……” 几乎每个人都在心里有着一个或几个不同奢侈的梦。一部分真有钱的和钱并不多的人,需要用某种标志性的东西彰显自己的财富与成功。谁也别笑话谁,欧洲人、日本人、中国香港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奢侈是一种梦想,梦想产生需求。极度渴望实现梦想的市场不会成熟。
与欧洲成熟的奢侈品市场比较,目前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在诸多方面来说是一个错位的奢侈品市场,表现在几个方面:
在消费心理上,虚荣大于品位。
中国奢侈品市场显示出很强虚荣消费也就是炫耀性消费。有了财富或权力还不够,还必须用什么东西证明出来,炫耀出来,让别人知道,于是,奢侈品就尤为最好的证明和说明。与欧洲相比,讲品位式的享受性消费比较少,奢侈主要是做出来给别人看的。有一个故事,轩尼诗老板听说中国越贵的洋酒越好销售,就到中国市场来看个究竟。结果,他看到国人大杯大杯的喝XO,全无法国式浪漫、情趣和品位。
在消费支出上,“死要面子活受罪。”
炫耀性消费心理作用下,一部分人透支钱包甚至透支身体。回家吃咸菜,出门穿名牌不是少数。
在消费人群的年龄上,年轻化明显。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集中在20―40岁的年轻人中,而在西方发达国家,40岁至70岁的中老年人才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消费人群结构多元化。
欧洲是以私人消费为主,我国奢侈品消费者由三大人群构成:第一种人是位高权重者,有地位有权势,讲究的是与“贵人”身份的匹配。第二种人是富人阶层,为了显富摆阔,例如煤老板集体进京买悍马。第三种人是外企白领,长期沐浴欧风美雨,西方文化包括消费观念、消费意识相当浓厚,这种绅士、名媛消费奢侈品牌讲究的是时尚派、高雅。另外,单位购物则是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另外一大特色,许多公司购买奢侈品送给大客户、生意伙伴和政府官员。
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西方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这些特征已经被国外奢侈品公司所掌握,举个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世界著名奢侈品牌LV是如何营销运作的。 lv借“国际化”实现国际版图
几年前Dior、Chanel、Estee Lauder等国际一线化妆品品牌陆续在国内一线城市电视台播放电视广告时,曾掀起不小的波澜,人们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际知名品牌最重视的市场。前不久,lv开始进军电视界投放了长达90秒的电视广告片,据称,这是已拥有150年历史的lv首个电视广告。
2008年3月15日起,lv选择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5个电视频道,发布其时长为90秒的形象广告。此次的投播,是lv广告首度在中国内地电视屏幕上亮相。此后,该广告片相继登陆北京电视台财经频道,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等内地电视媒体,而对于华南区的投放,则侧重于本地有线电视截获的香港tvb明珠台等广告时段进行投放。
LV与央视广告部签下了20天的广告合约,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时尚媒体都知道,奢侈品选择媒体广告投放非常谨慎,一般只选择知名的高端消费杂志,意在塑造高高在上、引领时尚的高品质品牌形象,以至于其他媒体几乎无法染指。而像LV一样“眼睛长在额头上”的高傲品牌,突然选择与时尚毫无关联的财经频道,其目的何在?
算一下日期,广告投放结束的时间是2009年12月下旬,正值圣诞节与元旦前夕,此时国内有相当一部分的消费集中在节庆礼品的采购上,而曾经有人戏言“送礼只送LV”绝对不是一句空话,LV此时登录央视,既能收获礼品市场的实际利益,又能将“拥有奢侈品就相当于拥有美好生活”的概念撒向全中国。
其实在此之前,LV已经悄悄展开与其他奢侈品一味塑造高端时尚品质不同的广告策略,细心地读者会发现,近来LV的广告也占据了平面媒体《CBN第一财经周刊》及《三联生活周刊》的封底,同时在电视台的广告投放也以财经频道为主,其锁定的目标群体非常明确——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注重生活品位的中高层商务精英。从这些媒体刊登的广告内容上看,没有用名模,取而代之的是代表品牌精髓的“旅行”主题大片,直指商务人士的商务旅行需求。
策略:神秘与普及的矛盾平衡术
lv作为奢侈消费品,除了投放技巧外,在推广策略上也与其他品牌有着差异。某种程度上讲,奢侈品的推广上一直处于“神秘”与“普及”的矛盾,既要做到品牌有一定程度的普及,又必须保持奢侈品的“稀有”、“少而精”的特质以维持其彰显的价值,从而维持高价的定位。在这一点上,lv在品牌推广与渠道上完美实现两者的平衡。
在人们一贯的思维中,奢侈品品牌的受众面很窄,其发布广告的媒体往往是精品时尚类高端杂志媒体,而传统电视媒体则更多的是面向大众。两者如何结合?与芝华士不同的是,lv本次投放的电视媒体看中的是频道对核心客户的高度聚焦。lv在上海投放电视广告,选择了五个频道——新闻综合、第一财经、生活时尚、纪实和外语频道。但从频道的名称上看,其分众化、专业化的特征都很明显。
我们不难发现lv投放电视广告仅是营销运作中的一环,广告的背后是lv快速在国内重点城市布局、提高货品周转、打压后进品牌、扼杀本土品牌的战略意图。可以想象,在中国借助奥运实现全球化同时,lv这些国际奢侈品牌也在借助这样的“国际化”心理需求来实现自己的国际版图。
饥饿营销
苹果产品
苹果是最擅长饥饿营销企业之一,由于iPhone4S的火爆,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在贴有“近期iPhone没货”的苹果授权经销商处体验产品,再去国美、苏宁、运营商处以加价抢购的方式购得手机。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这种“限量销售”营销策略大有玄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iPhone4S发售前后的市场情况,发现苹果在中国市场大肆推行“饥饿营销”策略,整套流程情节紧凑,恰似一出精心布局的大片。
记得苹果平板电脑iPad刚上市很热销,有时断货,造成一些时尚人士找店长预留,甚至高价买水货,这无形中更加加大了苹果iPad的知名度和更多的人的购买欲。
从2010年iPhone4开始到iPad2再到iPhone4s,苹果产品全球上市呈现出独特的传播曲线:发布会—上市日期公布—等待—上市新闻报道—通宵排队—正式开卖—全线缺货—黄牛涨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产能不足、饥饿营销、黄牛囤货”使得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一步步加速。从苹果高级营销经理位置上卸任的JohnMartellaro曾发文指出,苹果一直在执行一项名为“可控泄露”的营销策略,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放出未发布新产品的信息。
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供货紧张,在10月份只有一万两千人才能拿到真机。对于小米手机供货紧张的问题,雷军曾对外表示,大量高端定制器件在生产环节很复杂,一时难以满足用户们的需求。而对于小米手机供货紧张,我们都知道这是雷军的饥饿营销罢了,要知道小米手机上市之初,按照小米科技之前发出的公告,首批成功预定小米手机的用户将根据排位顺序支付,完成支付-发货-收货流程。小米手机定价1999利润不多,这个定价也只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等大家都关注小米手机的时候,小米手机再来个供货不足。当时,在小米论坛上很多网友在求预定号的相关贴子,这样看来,饥饿营销作用算是达到了,小米公司做好了前期的大肆宣传,等大家有兴趣想购买时,小米手机就宣布供货不足。
详细分析
小米手机和苹果的电子产品都有效的利用饥饿营销,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量来影响终端的售价,达到加价的目的。表面上,饥饿营销的操作很简单,定个叫好叫座的惊喜价,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提高售价,赚取更高的利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07:11
目录
概述
定义说明
特征情况
案例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