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产品
营销策略,即指企业制定
经营战略时,首先要明确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去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产品策略问题。它是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成功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程度以及产品策略正确与否。
企业产品策略
企业在其产品
营销战略确定后,在实施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有关产品本身的具体
营销策略。主要包括商标、品牌、包装、产品定位、
产品组合、
产品生命周期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策略。企业的产品策略是其市场营销组合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品策略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在生产、销售产品时所运用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包括产品定位、
产品组合策略、
产品差异化策略、
新产品开发策略、
品牌策略以及产品的
生命周期运用策略。
产品的概念
引言
企业的一切
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着产品进行的,即通过及时、有效地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生产什么产品?为谁生产产品?生产多少产品?这一似乎是经济学命题的问题,其实是企业产品策略必须回答的问题。企业如何开发满足
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并将产品迅速、有效地传送到消费者手中,构成了企业营销活动的主体。产品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企业时时刻刻都在开发、生产、销售产品,消费者时时刻刻都在使用、消费和享受产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消费者需求特征的日趋个性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深加广,导致了产品的
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大。
产品是指能用于市场交换,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和欲望的
劳动成果,它包括实物、服务、场所、设施、思想和计策、体验等
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具体涉及
产品的整体含义是就一个产品的
营销学上的整体结构而言的。以现代观念对产品进行界定,产品是指为留意、获取、使用或消费以满足某种欲望和需要而提供给市场的一切东西(
菲利普·科特勒)。
电视机、化妆品、家具等有形物品已不能涵盖现代观念的产品,产品的内涵已从有形物品扩大到服务(美容、咨询)、人员(体育、影视明星等)、地点(桂林、
维也纳)、组织(保护
消费者协会)和观念(环保、公德意识)等;
产品的外延也从其
核心产品(
基本功能)向一般产品(产品的基本形式)、
期望产品(期望的
产品属性和条件)、
附加产品(
附加利益和服务)和
潜在产品(产品的未来发展)拓展。即从核心产品到发展产品五个层次。
核心利益
产品最基本的层次是
核心利益,即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基本效用和利益,也是消费者真正要购买的利益和服务。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并非是为了拥有该产品实体,而是为了获得能满足自身某种需要的效用和利益。如洗衣机的核心利益体现在它能让消费者方便、
省力、省时地清洗衣物。
产品核心功能需依附一定的实体来实现,产品实体称一般产品,即产品的基本形式,主要包括产品的构造外型等。期望产品是消费者
购买产品时期望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如对于购买洗衣机的人来说,期望该机器能省事省力地清洗衣物,同时不损坏衣物,洗衣时噪音小,方便进排水,外型美观,使用安全可靠等。
附加产品是产品的第四个层次,即产品包含的附加服务和利益,主要包括运送、安装、调试、维修、产品保证、零配件供应、技术人员培训等。附加产品来源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综合性和多层次性的深入研究,要求
营销人员必须正视消费者的整体消费体系,但同时必须注意因附加产品的增加而增加的成本消费者是否愿意承担的问题。产品的第五个层次是潜在产品,潜在产品预示着该产品最终可能的所有增加和改变。
前景
现代
企业产品外延的不断拓展缘于消费者需求的复杂化和竞争的白热化。在产品的核心功能趋同的情况下,谁能更快、更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复杂利益整合的需要,谁就能拥有消费者,占有市场,取得
竞争优势。不断地拓展产品的外延部分已成为现代企业产品竞争的焦点,消费者对产品的
期望价值越来越多地包含了其所能提供的服务、企业人员的素质及企业整体形象的“综合价值”。目前
发达国家企业的产品竞争多集中在附加
产品层次,而
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产品竞争则主要集中在期望产品层次。若产品在核心利益上相同,但附加产品所提供的服务不同,则可能被消费者看成是两种不同的产品,因此也会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状况。美国著名
管理学家李维特曾说过:“新的竞争不在于工厂里制造出来的产品,而在于工厂外能够给产品加上包装、服务、广告、咨询、融资、送货或顾客认为有价值的其他东西。”
产品策略分析
1.
产品概念在市场上能够引起
消费者注意并取得的一切因素总和。
②产品实质、精度、交通、效能、方便。有时间消费,少消费时间。
③
产品服务:有服务的产品与没有
服务产品是两种不同产品,顾客买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的用途。
2.
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研制成功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部时间。
①介绍期:初销阶段。顾客,拒绝性;经营者,
风险性;重点宣传
产品性能、开发用途、寻找机会、控制产量。
②成长期:畅销阶段。竞争、宣传厂牌商标、
市场占有率、创名牌。
③成熟期:稳销阶段。回收资金、延长此阶段。
产品分类
消费品、工业品。
产品的感性因素
感性工具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
人机工学和美学的成果,科学地增加
产品设计中感性因素。
(1)通过恰当的人与工具之间关系设计来体现产品的感性。如良好的工具把柄设计使对受压不敏感的手掌和拇指与食指间的“虎口”处来承受力的冲击,这样可以避免因长时间
使用工具而引起
手指麻木与刺痛感,并减小了局部压力强度;有些工具的握柄上做了指槽,这种固定了手指位置的指槽反而会影响操作的灵活性。“恰当”的人机工学设计不仅令人视觉舒适而且“手感好”。
(2)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大产品的感性成份。在
选择材料制作产品与人
直接接触的部件时,不能仅以材料的强度、
耐磨性等
物理量来做评定,而且还应从所选材料与人情感关系的远近作为尺度来评价。研究指出,与人类情感最密切的材料是
生物材料(如棉、木等),其次是自然材料(石、土、金属、玻璃等),然后才是非自然材料如塑料材料。一般来说,与人类越接近的东西,越令人感到亲切,更多一份感性因素。
(3)通过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方式来表现产品的感性。产品之美体现在产品的使用过程中由合理的
人机关系而产生的
内在美和由外观形态产生的外在美。人的
审美观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产品的外在美更是如此。“造型优美”其丰富的内涵也包括了变化中的审美因素,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均衡、韵律与节奏等
美的规律都是人们在劳动中通过与产品
视觉形象的和。谐化为审美因素。了解现代人不断变化的审美观有利于把握产品中的感性因素。
(4)通过对物的
生命现象与形态关系的研究来探索产品感性产生的原因和表现的方法。物体的美感往往体现在该物体的形态是否富有生命力,物体形态的生命力实际上是物体本质的外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