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县
古县名
薄县故城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西北孙福集乡附近,商代为景亳,三亳之一,晋朝省入蒙县考城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
历史沿革
西汉,薄县属梁国,后属济阴郡。
东汉初,薄县属济阴郡;建初五年(公元80年),薄县从济阴郡划归梁国。
三国时,薄县归属魏国。西晋废薄县入蒙县,属梁国。北魏时薄故城属北梁郡;北周及隋朝,薄故城属梁郡考城县
唐代属宋州宁陵县;宋属河南道东京考城县;金朝属睢州考城县;元朝属汴梁路睢州考城县;至正(1368年)后,大河淹淤薄故城,河走薄城遗址北,属曹州济阴县。
明洪武二(1369年)年,曹州移治盘石镇,其南二十五里即薄城遗址,属归德府商丘县。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废济阴、楚丘二县,其地归曹县。楚丘县南部划入商丘县,薄城遗址隶属商丘县至今。
自元以来七百年间,黄河屡次漫淹薄县故城,其城已完全淤埋地下。被尘封多年薄县故城都何时能被世人看到?
地理位置
薄县故城在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西北孙福集乡附近。
史料记载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四 ◎归德府:薄县故城在商丘县西北孙福集乡,本商景亳,三亳之一也,亦作薄。《尚书伊训》朕载自亳。《史记殷本纪》注宋州北四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水经注汳水又东迳大蒙北,疑即蒙薄也。所谓景薄为北薄矣。椒举云成汤有景亳之命者也。春秋为宋邑。左传庄公十二年(公元前681年)宋公子御说奔亳,又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8年)楚执宋公以伐宋,冬防于薄以释之。汉属山阳郡,后汉属梁国。汉属梁国而梁节王传谓以济阴之薄益梁国,应自山阳改属济阴后改梁国也。晋省入蒙县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6年)《商丘县志》卷之一沿革:“商为阏伯始封之墟,启有宋上公之国,秦建睢阳,汉都爱子。历代为郡国治,而中包蒙、薄、谷熟、楚丘诸邑,明以楚丘入曹县,唯蒙、薄、谷熟与睢阳旧境皆今商丘地,废兴离合论世者所必究,表而出之,开卷不瞭然耶。”
北宋《太平寰宇记宋州 谷熟县:谷熟县,宋州东南四十里,依旧六乡。古谷地也。谓之南亳,亦尝都之,即春秋之谷丘。汉于此置薄县,隶山阳郡;又改为谷阳县,以谷丘之南有谷水也。后汉废熟城,合为谷熟县,属梁国。魏文帝废。后魏置谷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谷熟县,隶宋州。唐武德二年(620年),置南谷州;四年(622年),废谷州,以谷熟县还宋州。谷丘在县南二百步。《春秋 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杜预注云:「宋地也。」谷水。在县西南二百步,源从谷丘下,南入浪荡渠。乌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太康《地理志》:「梁国有乌县。」亳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春秋 庄公十二年》:「宋御说奔亳。」孟子云:「汤居亳,与葛伯为邻。」今宁陵县界有葛城,相去八十里。龙亢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春秋 隐公二年》:「莒人入向。」《注》云:「谯国龙亢县东南有向城也。」故高辛城。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地理志》云:「梁国谷熟县西南有高辛城。」《帝系谱》:「帝喾,年十五,佐颛顼有功,封为诸侯,邑于高辛。」即此城也。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 汳水:
汳水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馀波南入睢阳城中。
汳水又东迳贳城南,俗谓之薄城,非也。阚骃《十三州志》以为贯城也,在蒙县西北。《春秋·僖公二年》,齐侯、宋公、江、黄盟于贯,杜预以为贳也,云:贳、贯字相似。贯在齐,谓贯泽也,是矣。非此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考文准地,贳邑明矣,非亳可知。汳水又东迳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之漆国吏,郭景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悼惠施之没杜门于此邑矣。汳水自县南出,今无复有水,惟睢阳城南侧有小水,南流入于睢。城南二里,有《汉太传掾桥载墓碑》。载字元宾,梁国睢阳人也。睢阳公子,熹平五年立。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汳水又东迳大蒙城北,自古不闻有二蒙,疑即蒙亳也。所谓景薄为北亳矣。椒举云:商汤有景亳之命者也。阚骃曰:汤都也。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皇甫谧以为考之事实,学者失之。如孟子之言汤居亳,与葛为邻,是即亳与葛比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限,而宁陵去偃师八百里,不得童子馈饷而为之耕。今梁国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非偃师也。古文《仲虺之诰》曰:葛伯仇饷,征自葛始,即孟子之言是也。崔骃曰:汤冢在济阴薄县北。《皇览》曰:薄城北郭东三里,平地有汤冢。冢四方,方各十步,高七尺,上平也。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7年),大司空史却长乡按行水灾,因行汤冢,在汉属扶风,今征之回渠亭,有汤池征陌,是也。然不经见,难得而详。按《秦宁公本纪》云:二年(公元前723年)伐汤,三年(公元前722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然则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为秦所灭,乃西戎之国,葬于征者也,非殷汤矣。刘向言殷汤无葬处为疑。杜预曰:梁国蒙县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今城内有故冢方坟,疑即杜元凯之所谓汤冢者也。而世谓之王子乔冢。冢侧有碑,题云:《仙人王子乔碑》,曰:王子乔者,盖上世之真人,闻其仙不知兴何代也。博问道家,或言颍川,或言产,初建此城,则有斯邱,传承先民,曰王氏墓。暨于永和之元年(136年),冬十二月,当腊之夜,墓上有哭声,其音甚哀。附居者王伯怪之,明则祭而察焉。时天鸿雪,下无人径,有大鸟迹在祭祀处,左右咸以为神。其后有人著大冠,绛单衣,杖竹,立冢前,呼扌采薪孺子伊永昌,曰:我,王子乔也,勿得取吾坟上树也。忽然不见。时令泰山万熹稽故老人之言,感精瑞之应,乃造灵庙,以休厥神。于是好道之俦,自远方集,或纟玄琴以歌太一,或谭思以历丹田,知至德之宅兆,实真人之祖先。延熹八年(166年)秋八月,皇帝遣使者奉牺牲致礼,祠濯之敬,肃如也。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边乾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观其碑文,意似非远,既在迳见,不能不书存耳。
汤所盟地
《左传》:“昭公四年,汤有景亳之命”。
《史记·殷本纪》上说:“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也,因景山名”。《辞海》“亳”词条上说:“北亳……为汤受命之地。汉于此置薄县,故城在河南商丘北。”《后汉书·郡国志》上说:“薄县属梁国,汤所都也。”
亳邑考略
汤都之亳在宋地,自古无疑义。晋代之前也仅有南亳和北亳两说。东晋医学家皇甫谧首创西亳偃亳说,近代有又出现了杜亳说、垣亳说、燕亳说、漳亳说、黄亳说、濮亳说、郑亳说等。诸亳说纷争,各执其词,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使人对商都亳之所在陷入一种浑浑茫然之中。事实上,亳只有一个,它既是夏代商国最后一个都城,又是商朝第一个都城。
在古文献中,对汤居之亳的地理方位早有界定,北亳,在今河南商丘梁园区北部一带。此地在春秋属宋国,战国初,宋国在睢阳之北、汳水之南置蒙邑,《水经注·汳水》篇中的景亳在小蒙故城,就是佐证。汉晋时,蒙县属梁国,故郦道元在《水经注》云:“今梁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又云:“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从文献记载看,北亳应是诸侯会盟之景亳。不少先秦文献佐证了这一精辟论断。
《史记》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中国著名商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罗琨先生长期研究殷墟卜辞,曾多次著作论证汤始居之亳。她在《汤始居之亳再探讨》一文中重审:“通过对殷墟卜辞和早期文献中作为地名的亳字的梳理,可见前人在追溯、引述商代历史时常提及亳,亳已成为商都乃至‘商家之号’的代称,这是导致对‘汤始居之亳’考订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追寻历史沿用的地名亳,可知商周至秦,亳作为通行的地名,应只有一个,即在商丘的亳。
战国孟子曰:“汤始居亳,与葛为邻。”孟子把亳定在葛附近。考古葛国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西北十四里葛伯屯村,亳在其附近。葛为夏桀之党国,所以汤伐夏自葛开始。
《史记》曰:“夫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钜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游)[于]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毋庸置疑,太史公笔下的亳,在梁、宋区域之中,即北亳。北亳是商汤诸侯会盟之景亳,但不是商汤的都城。
西汉学者扬雄在《兖州牧箴》中说:“成汤五迁,卒归于亳”。西汉尚无南、北亳之说,而商丘一带在夏商周时代也曾属于兖州。颜师古注《汉书》臣瓒曰:「汤居亳,今济阴县是也。今亳有汤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近也。」师古曰:「瓒说非也。又如皇甫谧所云汤都在谷熟,事并不经。刘向云『汤无葬处』,安得汤冢乎!」
商丘之亳为汤都最为有力的证据是亳为宗邑,即商宗庙所在地。《左传》哀公十四年,宋国权臣桓魋向宋公提出以鞍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请益鞍七邑,而请享公也。”宋国君宁愿拿出七座城邑送桓魋,也不同意把一个薄城送出去,反映出薄是宋人宗庙所在地。薄通亳,古今认同。《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宋乃商后,薄为商宗庙所在已明。《竹书纪年》、《史记》倶载:自汤至太戊九王皆居亳,其陵庙必在亳,故称宗邑。桓魋欲易之薄,有宋商祖宗陵庙所在,故不能送人。宋国境内的宗邑之亳就是商汤及之后九王的都城亳已明。
《尔雅·训诂上》曰:“景,大也。”鲁西南无山,所谓山者,大土丘是也。如舜耕之历山,西周前称历丘,到战国诸子书中已称历山,可见景山即景丘。上古先民为避洪水,多居高丘之上。查景山遗址,今名土山集,从南至北五百米之内有三处古遗址,内含龙山、岳石及商文化,反映出先民避水居丘的真实性。《诗经·商颂·殷武》曰:商汤“陟彼景山”。宋代人引用《诗经》注曰:“陵彼景山”,并非出自《诗经》原文。最早记载有关商汤葬地的文献是西汉学者刘向《别录》曰:“殷汤无葬处”。可见,现存的曹县商汤墓、扶风商汤墓、亳州汤王陵、偃师商汤墓全是后来伪造的。
亳在商丘,研究商史的学者皆知。然而,古代文献说到商都亳的地理方位,总让人模糊不清,不知所在。这主要是因为“亳”在历史的行政区划沿革中,不断变换归属所致。
周武王灭商,封商汤后裔微子于商,曰宋国,亳为宋国宗邑。公元前365年,魏伐宋,亳属魏国;前357年宋攻魏,亳又属宋。前352年,魏复取亳。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属秦砀郡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汉,置梁国,亳属梁国;公元前169年,汉文帝封刘武为梁孝王,亳属梁国。《城冢记》云:「济阴界梁国有二亳,南亳,谷熟城;北亳,在蒙城西北,属睢阳郡。」今验坟西十里有亳城,在东京考城县界。《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汤都也。梁国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晋伏滔《北征记》云:「望亳蒙间,成汤伊尹。」箕子之冢,今为丘墟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7:4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