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精锐的武士称谓。根据
周礼的记载,
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古“贲”通用,虎贲取义如虎之奔走逐兽。见
程大昌《
演繁露》卷四。《书·立政》:“
缀衣虎贲”。《孟子·
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赵岐注:“虎贲,武士为小臣者也。”江声《
尚书集注音疏》:“《
乐记》曰:虎贲之士剑,然则虎贲,士也,一乘十人,三百两则三千人矣”。春秋以后为天子侍从的卫士。《国语·鲁语下》:“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诸侯有旅贲,御灾害也;大夫有贰车,备承事也;士有倍乘,告奔走也。”《周礼·夏官》有虎贲氏,即王的侍从卫士。设
下大夫二人,中士十二人,虎士八百人,并有府、史、胥等人员。平时守王官,王出行则随前后。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古代称宫廷
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虎贲的意思是如同
老虎勇猛地奔走追逐野兽。
“虎贲”二字,最早出现于
牧野之战,据史书记载:“武王有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意思是说周武王的英勇战士像老虎奔入
羊群一般,所向无敌。 此后,各朝各代,凡军中骁楚者,无不被冠以“虎贲”二字。《集解》引
孔安国疏:“虎贲.勇士骼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从此,虎贲军成为精锐军队的代名词。
《尚书·周书·顾命》:“
成王将崩,命
召公、
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
丁卯,命
作册度。”
《
尚书正义》又引孔安国注云:“天子初崩,太子必在其侧。解其迎於门外之意,於时臣子皆侍左右,将正太子之尊,故使太子出於路寝门外,更迎入,所以殊之也。经言‘以二干戈’,文在’齐侯吕伋’下,似就齐侯取干戈。传言‘使桓、毛二臣各执干戈,於齐侯吕伋索虎贲’,则是执干戈就齐侯。传似反於经者,於时新遭大祸,内外严戒,桓、毛二人必是武臣宿卫,先执干戈,太保就命,使之就干戈以往,传达其意,故移‘干戈’之文於‘齐侯’之上,传言是实也。经言‘於齐侯吕伋’,下言‘以二干戈、虎贲百人’者,指说迎太子之时有此备卫耳,
非言二人干戈亦是齐侯授也。《周礼》虎贲氏下大夫,其属有虎士八百人。知‘伋’为天子虎贲氏,故就‘伋’取虎贲也。”这里面提到“齐侯
吕伋”曾担任虎贲氏一职。
汉武帝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
虎贲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不受任何人节制,仅全权受命于皇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