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
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
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
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例子
王之焕《登鹳雀楼》、
贾岛《
寻隐者不遇》这两首诗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
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
虚实结合。
叶绍翁《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以少总多,虚实结合。
杜牧《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以实托虚。
绘画应用
在
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实,是指图画中勾画出的实物、实景以及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
军事应用
军事上虚实的概念
所谓“虚实”,是一个重要的兵学范畴。它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虚”指的是兵力分散而薄弱,“实”指的是兵力集中而强大。表现在具体军情上,大凡怯、饥、乱、劳、寡、不虞、羸弱为“虚”,勇、饱、治、逸、众、有备、强盛为“实”。总之凡是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譬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
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上的疏密、坚瑕,兵势上的锐钝,士气上的高低,心理上的勇怯,行迹上的真伪,处境上的安危,地形上的险易,等等,统统属于“虚实”的范畴。
《
孙子兵法》第六篇
虚实篇“夫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
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形人而我无形,则
我专而敌分” 。
军事实例
在军事上,行处战地就能先敌做好准备、先敌进行休整。先敌完成
战役部署,以逸待劳,从容作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就能调动敌人,使敌人疲于奔命,从而达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1935年,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使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摸不清红军的真实意图,被动地跟在红军的后面,处处挨打,而红军乘机甩掉国民党军的追剿,渡过
金沙江,彻底摆脱了长征开始之后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取得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
新纪元。
诗歌应用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
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
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西上莲花山)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
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
忆昔》(
韦庄) 昔年曾向
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
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
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
杜甫《
月夜》:今夜鹿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柳永《
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持帆席,枫叶落纷纷。
诗歌—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
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
赤壁险峻的形势;《
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
审美趣味。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
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
深山藏古寺”的
画意,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旌幌”“和尚”是实,“酒家”、“古寺”为虚。在虚与实之间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
刘禹锡有一首《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我们读
李商隐的《
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就要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男主人公对她因相思而衣带渐宽的疼爱;想象男主人公因思念而不能入睡,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女主人公对他的牵挂之情。没有这种虚的想象,就不能体会出
抒情主人公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九死不悔的执着。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由象悟道。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
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抓住
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
形象为实,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声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蝌蚪表现出“
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画家偏偏能用几只蜜蜂或
蝴蝶表现出“
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情景;
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为他有一首《
玉楼春·春景》,其中有一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化为红杏盛开,枝头蜂蝶云集,熙熙攘攘,齐来闹春,春意盎然之实,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把这“闹”字换成其他字眼,(撇开韵的因素)如“好”、“满”、“浓”、“足”等等,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音乐旋律很抽象,但
白居易能将婉转之虚转化为“间关莺语”之实;
韩愈能将悠扬之虚转化为“浮云柳絮”之实。愁情是很抽象的,但在
李煜笔下化成了“
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在
李清照笔下则变得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
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在
贺铸笔下,则化作“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
梅尧臣说“含不
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
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
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
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以无胜有更是把
虚实结合推向了及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处处虚在空无。
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往往
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
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王建的“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以其温馨反衬人之孤独、凄凉的心境;韩愈的“颖乎尔诚能,勿以冰碳置我肠”以听者冰碳置肠的感受反衬弹者技艺之高超。常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然而白居易有一首《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表现雪大之实,并非亲眼所见,处处从虚处落笔,尤其是末句写声,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
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句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
“虚”与“实”的关系
(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例如
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
春风十里”,写往日
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
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2)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如《
雨霖铃》《月夜》《
踏莎行》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
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问
表达技巧或
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题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某种的感慨。
2虚实相生,虚实相应,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泻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从下面给出的诗中找出描写景物在
表达技巧上可以用
虚实结合来概括的几首来。并分析一下这种结合与主题的关系。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越王
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鹧鸪飞。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
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
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