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亚科(学名Crotalinae)是蝰蛇科的一个亚科,统称
蝮蛇,其主要特征是在眼与鼻孔之间具颊窝。其代表为蛇岛蝮,灰褐色,是一种不处于濒危状态的毒蛇。分布于蛇岛。本亚科毒蛇适应很成功,已知14属150种,分布于温带与热带亚洲及温带与热带美洲。我国已知6属19种左右,许多是可怕的毒蛇。
形态特征
蝮亚科可以称为有颊窝(facial pit或pit organ)的蝰蛇类,上颌骨中空,在眼和鼻孔之间间以颊窝孔开口,颊窝中的膜可以测定一定距离温度的微小变化,从而确定热血捕获物的大小和位置。头背面具大型对称鳞片或全为小鳞。前额骨前部腹面中央突起很小或缺失,后部腹中央无突起,蝶骨后管与前孔分隔;腭骨背面中央具凸缘或有长的内鼻突;外翼骨前部表面窝与上颌骨关联。主要分布在美洲,亚洲及欧洲亦有分布,其中有些是十分可怕的种类,如响尾蛇Grotalus,以及热带美洲的大毒蛇巨蝮Lachesis mutus,后者可长达3.6m,毒量大,是最可怕的毒蛇之一,除少数外大都是卵胎生。
分布范围
中低
海拔树林树腐叶里及近水边潮湿地,常于树根部及石块边盘成一团,人往往因休息坐于树石被咬;在台湾称为百步蛇,大陆称为七步蛇、五步蛇。
生长习性
食量大,食性广,以鸟为主食,兼食蛙、鼠、蜥蜴、和小型无毒蛇,如游蛇科的成员和裸鳞蛇、针尾蛇和盲蛇等。性格较温顺,攻击性比眼镜蛇低,但比蝰亚科的成员攻击性高。毒牙较短,属于原始和进步之间的蝰蛇科成员。
物种区分
本亚科与
白头蝰亚科、蝰亚科最主要的区别是在头部两侧,眼与员孔之间有一叫陷,称为颊窝( facial pit)。上颔骨也具相应的凹陷。颊窝是一种
红外线感受器,可感知周围0.001℃的变化,从而准确捕食。主要晚上捕食各类小型脊椎动物,多数卵胎生。
物种种类
属:
蝮蛇属(Agkistrodon - Palisot de Beauvois,1799)
属:
跳蝮属(Atropoides - Werman,1992)
属:
棕榈蝮属(Bothriechis - Peters,1859)
属:
森蝮属(Bothriopsis - Peters,1861)
属:
矛头蝮属(Bothrops - Wagler,1824)
属:
红口蝮属(Calloselasma - Cope,1860)
属:
山蝮属(Cerrophidion - Campbell & Lamar,1992)
属:响尾蛇属(Crotalus - Linnaeus,1758)
属:
尖吻蝮属(Deinagkistrodon - Gloyd,1979)
属:亚洲蝮属(Gloydius - Hoge & Romano-Hoge,1981)
属:瘤鼻蝮属(Hypnale - Fitzinger,1843)
属:巨蝮属(Lachesis - Daudin,1803)
属:
墨西哥角蝮属(Ophryacus - Cope,1887)
属:烙铁头属(Ovophis - Burger,1981)
属:猪鼻蝮属(Porthidium - Cope,1871)
属:
侏儒响尾蛇属(Sistrurus - Garman,1883)
属:
竹叶青属(Trimeresurus - Lacépède,1804)
属:
黑绿烙铁头属(Tropidolaemus - Wagler,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