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锢的头脑》是波兰诗人、作家、文学史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写于1950年代初的
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本人在二战中的亲身经历、以及他在战后初期作为波兰政治文化精英的社会角色,都是本书的真实蓝本。这本书试图说明二战后的
中东欧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挣扎于
斯大林主义的思想禁锢。书籍出版之后,虽然为米沃什带来了国际声誉,但在当时的波兰却被化为禁书,就连米沃什的名字也成为敏感词。但是广泛的地下流传,使得此书的智慧光芒得以一直传续。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曾评价这本书是“惊人之作”,因为它“完全破坏了斯大林共产主义的文化和心理机制”。2013年,《被禁锢的头脑》中文版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3月在全国发售。
《被禁锢的头脑》是1980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的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
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的序,并请著名批评家
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书籍出版之后,虽然为米沃什带来了国际声誉,但在当时的波兰却被化为禁书,就连米沃什的名字也成为敏感词。但是广泛的地下流传,使得此书的智慧光芒得以一直传续。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曾评价这本书是“惊人之作”,因为它“完全破坏了斯大林共产主义的文化和心理机制”。
活动现场波兰文资深翻译家易丽君介绍说,米沃什的作品既庄重又哀婉,还常常表现出对现实发展的预言。他观察得很深刻,却用很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他的诗歌常常以美的名义在追求与众不同,表达了对受苦难人的同情和对强权的蔑视。不过这本书不应被看作是政治性的檄文,米沃什也说过对于自己被称为是一个政治写手完全是错误的解读,自己从来就不是有政治倾向的作家,也在努力打破这个被强加的角色。易教授说《被禁锢的头脑》实质上还是文学,该书的责任编辑也说此书的图书分类属于文学批评。易丽君教授还强调,米沃什是左派出身,对社会主义是有感情的,不是天生的反对者,而且他所批判和反对的是斯大林主义,并不是
马克思主义。
《被禁锢的头脑》一书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在香港火炬社由
张爱玲遗嘱执行人
宋琪主持翻译出版过,八十年代台湾也出版了译本,将书名译作《
攻心记》,大陆地区虽然一直没有完整译本,但零零散散地被
唐晓渡、
崔卫平等诗人、学者翻译、介绍过部分章节。此次出版的中文译本是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的序言,著名学者崔卫平还撰写了近万字的中文导读。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
立陶宛。主要作品有诗集《冰封的日子》、《三个季节》、《冬日钟声》、《
白昼之光》、《日出日落之处》;日记《
猎人的一年》;论著《被奴役的心灵》;小说《
夺权》等。1980年,由于他“以毫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类在剧烈冲突世界中的赤裸状态”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
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
雅盖沃大学、美国
哈佛大学、意大利
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
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
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
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乌兰,1954年生,北京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师从易丽君教授。1995年迄今任职于北京外交语言文化中心,教授驻华外交官汉语。2011年10月至今在波兰西里西亚大学任客座教授。著有《卡普钦斯基在中国》、《布鲁诺·舒尔茨在中国》等论文,译有卡普钦斯基小说《
皇帝》、《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等。2010年获波兰文化和遗产部部长颁发的对波兰文学贡献奖。
易丽君,1934年生,湖北黄冈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协、译协会员,资深翻译
家,北京高校名师。著有《波兰文学》、《波兰战后文学史》、《易丽君选集》,译有《火与剑》、《洪流》、《塔杜施先生》、《波兰20世纪诗选》等作品十多部及波兰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曾获波兰总统和波兰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长授予的勋章、功勋章及各种荣誉称号,并曾获波兰
格但斯克大学荣誉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