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派即裘派花脸,创始人是
裘盛戎。
净行演员裘盛戎以其父
裘桂仙的唱腔唱法为本,吸收了金(少山)派的
演唱技巧与郝(寿臣)、侯(喜瑞)等派的
表演艺术,形成了铜锤和
架子花脸融为一体的新风格,称为“裘派”。裘派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净行流派,基艺术精华在于既有韵味无穷的唱腔,又能以高度表演技巧去刻画
人物性格。
裘盛戎父
裘桂仙工铜锤,一度嗓败,为名净何桂山操琴,故深谙何派的唱法,再度登台演出时乃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予以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何派唱腔方正坚实的特色,同时在表现人物的
形与神方面也做了进一步的探索。裘盛戎自幼
从父习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唱工深得裘桂仙的韵味,又间接地继承了
何桂山、
金秀山诸家
铜锤花脸的唱法。又曾在青年时期与
金少山同台演出,颇受金的影响。于是结合自己的嗓音不够宽大洪亮、
鼻音重的具体条件,撷取了金派唱法中软硬鼻音兼用的特点,形成了比乃父更为圆熟含蓄的唱法。表演方面则兼采郝、侯两派之长,并借鉴于
周信芳,丰富自己刻画人物的手段,同时迷弥补自己身材瘦小的不利条件,在脸谱、腿装和舞台的调度上下功夫。
裘盛戎的勾脸方式与
裘桂仙有明显不同,如《
草桥关》之铫期,以扩大脑门、眼窝,线条尽量上扬的手法使面庞加大。服装采用在肩部绣花以提高视觉
中心点的方法使上身的比重增加。舞台演出时,尽量较同台的演员向
台口趋前一步,更主要的,是努力刻画人物,以发自内心的表演使观众的目光集于己身,以突出剧中人的形象,这些方法都获得很大的成功。裘派的唱腔与表演艺术成熟于60年代。唱腔特色的形成一方面是继承,在传统的唱法中,注意吐字、发音、
气口听安排与情绪的配合,对各种板式均有特殊的处理;一方面是创新,与琴师结合,共同创制许多新腔,包括板式、旋律和韵味。他的嗓音高亮
甜醇,润中略有沙音,善于运用较高部位如
头腔、鼻腔和胸腔的共鸣,偶用炸音和宽半,也能饱满响堂。润腔方法细腻,气息运用合理,且从不平均地使用气力,而是突出抑扬顿挫的对比变化经,在唱腔中注入了浓厚的
感情色彩。经地创造的一些新腔中,增加了低回宛转的“柔”的一面,如《将相和》、《除三害》等,而在《
赵氏孤儿》中吸收
传统剧目,《七擒孟获》的
汉调唱腔,创造了“
汉调二黄”,更为脍炙人口。
裘派唱腔大大地丰富了
净行铜锤与架子花的
表现力。他的
念白最大特点是“口甜”,常带有笑的味道,晚期趋于苍劲,更显得醇厚沉筝,尤以
韵白为佳,如《将相和》中大段独白,含蓄传情。他的做工精细深沉,
工架俏美大方,脆率洒脱,善于调动一切艺术手段,使粗犷豪壮的花脸风格增加了细致秀密的成分,开拓了净行表演的
新境界。他所演的包拯、魏绛、铫期、窦尔敦、单雄信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由于他在唱腔和表演方面的成就,50年代以后,取代了金派30年一统天下的状况而雄踞净行之首。
方荣翔(1925年9月6日-1989年4月22日),京剧
净角。祖籍北京。
本姓周,幼随继父姓方。6岁开始练功,8岁入
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科班学艺,10岁拜
骆连翔为师,12岁首次登台演出,1938年从张鑫奎学艺并私淑裘派,1940年拜
裘盛戎为师,1951年参加
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赴朝达7年之久,1958年回国加入
山东省京剧团。他的唱念做表以及音色的运用,无不酷肖其师,能很好地运用胸腔、
鼻腔共鸣,声音刚劲而柔和。他人品高尚,尊师敬友,与人为善,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
京剧大师
裘盛戎的女儿
裘芸自幼受家庭艺术氛围熏染,悟性又高,5岁就会哼唱。9岁起裘盛戎发现其天赋之才,欣然操琴为她
吊嗓,先唱青衣戏《
女起解》;到14岁时发现她大嗓子甚佳,改唱
现代戏中的老旦。平时父亲
吊嗓子、教学生唱戏,裘芸在旁听得津津有味,用心去学,悟出门道,便耳熟能详了。
她先后两次清唱了《
铡美案》《
赵氏孤儿》和《
探阴山》《
刺王僚》《
姚期》等5出戏的裘派名段,深得观众喜爱。目前,裘芸在北京一家外企公司从事公关,常有机会到各地清唱,深受欢迎。她身体瘦弱,仅重95斤,因
高度近视,不宜
彩唱,但能够如此出色地继承裘派声腔艺术,足以令人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