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是西安科技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前身是1957年组建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地质系。1958年随西安矿业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前身)建校而发展,是建校时的两大主体院系之一。
历史沿革
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地质组,五十年代中期,在原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地质组任教的袁耀庭教授奉命筹建地质系,1957年上半年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
1957年7月,西北工学院矿冶工程学系及新批准成立的地质系并入到西安交通大学,同时设立了矿产地质勘探专业。1958年西安交大地质系和采矿系及部分基础课教师成建制分出成立了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成为当时西安矿业学院唯一的二个系之一。学制5年。
1959年,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在矿产地质勘探专业基础上,增设了“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并将“矿产地质勘探”专业改为“煤田地质勘探”专业。1960年,撤销“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改为“矿井地质”专业。1961年“矿井地质”专业与“煤田地质勘探”专业合并。
1966年起到1971年六年期间,受“文革”影响,学校停止招生。1969年12月地质系随学校开始疏迁韩城,1971年3月迁回西安。1972年起至1976年正式招生三年制本科工农兵学员,1977年起恢复高考制度,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原采矿系测量教研室并入地质系并成立“矿山测量”专业,同年开始招生。
1987年10月新增“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88年开始招生第一届本科生。1988年10月,矿山测量专业从地质系分出,成立测量工程系。1993年根据市场需要,增设“矿产综合利用与营销”专科专业1个,仅招生1届。1993年之后再未招生。1993年按照教育部目录要求将“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调整为“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同时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1994年开始招生。1998年按教育部新专业目录, “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的一部分合并为“地质工程”专业,“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另一部分对应调整为“环境工程”专业。次年“环境工程”专业招生。1998年4月“无机非金属材料”本科专业从地质系分出,划归新成立的材料工程系。
1999年,地质系更名为地质与环境工程系。2010年新增“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专业,次年开始招生。2013年应教育部本科专业统一调整要求,“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专业合并到“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当年开始停止招生。
1979年“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由中国矿业大学授予学位)。1984年获批“煤田、油气地质勘探”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停招1年,硕士点调整,撤销“煤田、油气地质勘探”硕士点学科,新上“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及“矿物加工工程”(与新材料系联合)两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地质矿产勘查”专业恢复招生。1997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硕士点对应调整为“地质工程”硕士点。
2002年6月,地质博物馆在临潼校区建成,10月正式开馆。
2008年,地质与环境工程系更名为地质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
经过半个
世纪的发展,学院学科专业日趋完善。现有
地质工程、
资源勘查工程、
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
地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
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拥有涵盖“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中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及“地质工程”、“矿山环境工程”
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设有工程地质、资源勘查和
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系和一支43人的教师队伍,其中
博士生导师5人,
教授17人,
副教授13人。专任
教师队伍中具有博硕士学位教师占总数的82%。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千名,博、
硕士研究生150余名。
学院拥有1个中心实验室(下辖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和环境工程3个实验室)和1个地质博物馆及钻探、地质、环境工程等4个研究所。地质工程实验室下设普地构造室、岩矿鉴定室、地层古生物室、工程地质室等8个实验分室;资源勘查实验室下设石油地质、物探室等6个实验分室;
环境工程实验室下设环境监测室、矿山环境分析室、环境微生物室、水气污染控制室等6个实验分室。
学院目前已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地质环境评价与灾害防治、水土环境过程与面源污染控制、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地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5个方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近三年来,获省(部)教学与科研成果奖10项,承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
973项目子课题和省部重点项目20余项,
横向课题3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约100余篇,被
SCI、
EI、STP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
专著教材20余部。
师资概况
学院下设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4个系,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地质博物馆。现有教职工120余人,专任教师9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教授20人,副教授33人;兼职教师30人。拥有双聘院士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
专业培养
地质工程
(本科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调查与勘探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资源地质与工程地质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能在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城建、国土资源等部门从事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评价、治理或在石油天然气行业从事油气资源勘探、评价、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专业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公路、铁路、水利、水电、城建等项目的工程地质问题调查、勘察、设计、评价与灾害治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①主要专业课程
地质学基础、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岩体力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物探、
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原理、
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工程监理概论。
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军事实践、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资源勘查工程
(本科四年)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力学、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具有系统的地质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具有对区域地质、天然气、煤等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技能, 能在煤炭和土资源管理等领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专业内容
资源勘查工程主要从事\u5929然气田、煤田的勘探,煤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开发与评价及开采工作。
二.课程设置
①主要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地质学基础、工程测量、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水文地质学、遥感地质学、矿产资源勘查、煤地质学、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测井等。
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军事实践、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环境工程
(本科四年)
本专业培养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环境监测与分析的室内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具有对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防治、给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及环境监测、评价、管理、保护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专业内容
主要包括:①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处理;②废气与固体废弃物处理;③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④环境管理及规划;⑤给排水工程设计。
二.课程设置
①主要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环境科学基本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学、环境质量评价、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水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灾害防治等。
②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军事训练、认识实习、计算机综合训练、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地质工程
(研究生三年)
本学科以现代钻、掘工程技术、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工程地质体及所在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土木、水利工程勘察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地质环境的评价、监测与保护,
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等领域。其任务是应用地质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研究人类生产、生活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相关问题,寻找更有效和更经济的方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一、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① 地质工程数值模拟与实验技术;② 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防治;③ 工程岩土体稳定性研究;④ 地学信息技术及其应用;⑤ 钻掘新技术电磁法勘探理论与技术。
二、课程设置
地质学新进展、计算机地质学、地质工程分析原理、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现代钻探技术、地学信息技术。
矿产普查与勘探
(研究生三年)
本专业以各类
固体矿产和流体矿产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预测、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研究内容,以地质、资源、环境、技术、经济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标,为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矿产地质技术人才。
一、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① 煤田地质与矿井地质;②矿床地质与
成矿预测;③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与治理技术;④
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⑤
油气资源评价。
二、课程设置
地质学新进展、高等构造地质学、高级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高级矿床学、油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矿产勘查与评价、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
地图信息